分享

15位古今名医从医论医案点拨,如何学用黄芪桂枝五物汤

 mxb08 2023-07-03 发布于黑龙江

导读:今天学习黄芪桂枝五物汤。

图片
 黄芪桂枝五物汤(《伤寒论》) 

血痹,阴阳俱微,寸口关上微,尺中小紧。外证身体不仁,如风痹状,黄芪桂枝五物汤主之。
黄芪三两 芍药三两 桂枝三两 生姜六两 大枣十二枚
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温服七合,日三服。

01
典籍选读

清·徐彬:
此由全体风湿血相搏,痹其阳气,使之不仁。故以桂枝壮气行阳,芍药和阴,姜、枣以和上焦荣卫,协力驱风,则病原拔,而所入微邪亦为强驽之末矣。
此即桂枝汤去草加芪也,立法之意,重在引阳,故嫌甘草之缓小,若黄芪之强有力耳。(《金匮要略论注》)
清·周杨俊:
邪有兼中,人之受者必有所偏,如多于风者,则其流行不常,淫于四末。盖血以养筋,血不通行,则筋节为之阻塞;且血藏于肝,肝为肾子,肾既受邪,则血无不壅滞。
于是以黄芪固卫,芍药养荣,桂枝调和荣卫,托实表里,驱邪外出;佐以生姜宜胃,大枣益脾,岂非至当不易者乎?(《金匮玉函经二注》)
清·魏念庭:
黄芪桂枝五物汤,在风痹可治,在血痹也可治也。以黄芪为主固表补中,佐以大枣;以桂枝治卫升阳,佐以生姜;以芍药入营理血,共成厥美。
五物而荣卫兼理,且表荣卫、里胃阳亦兼理矣,推之中风于皮肤、肌肉者,亦兼理矣,固不必多求他法也。(《金匮要略方论本义》)
清·陈元犀:
此即桂枝汤去甘草之缓,加黄芪之强有力者,于气分中调其血,更妙倍用生姜以宣发其气,气行则血不滞痹除,此夫倡妇随之理也。(《金匮方歌括》)
清·王泰林:
此主以桂枝汤加重生姜,佐桂枝领黄芪行阳通痹,既以祛风,且以固表,庶几血中之风出,而血中之阳气不与之俱去。
不用甘草者,欲诸药周卫于身,不欲留顿于中也。
然《金匮·血痹虚劳篇》又别出一条云:宜针引阳气,令脉和紧去则愈。盖血中之邪,始以阳气伤而得入,终必得阳气通而后出;而痹之为证,血既以风入而痹于外,阳亦以血痹而止于中,故必针引阳气,令脉和紧去乃愈。
以是知血分受痹,必以宣通阳气为首务矣。此五物汤和营之滞,助卫之行,亦针引阳气之意。以脉阴阳俱微,故不可针而可药,经所谓阴阳形气俱不足者,勿刺以针,而调以甘药也。
(《王旭高医书六种·退思集类方歌注》)

02
名家经验

刘渡舟经验:黄芪桂枝五物汤为《金匮要略》之方,是以桂枝汤原方加用黄芪而成。用于营卫气血不足,血脉涩滞不通之证。临床中凡见肢体肌肉麻木不仁,感觉异常障碍诸疾,均可使用。
腰椎管狭窄
李某,男,41岁,干部。于1986年8月份突然双下肢麻木沉重,渐至活动不利而行动艰难,当地医院诊断“颈椎骨质增生”,并施牵引、按摩、理疗罔效。
于9月上旬来京诊治。经某医院CT断层,诊断:“第2~4腰椎管狭窄”,建议住院手术治疗。
患者因不同意手术,求治于中医。
9月11日,自述双下肢麻木日渐加重,活动甚为不便,且伴颈项强直,头晕目眩,动辄自汗,短气,望其舌质淡白,切其脉弦细无力,刘老诊为营卫失调,气虚不达之证。
处方:黄芪桂枝五物汤:生黄芪50克,桂枝12克,生姜15克,白芍12克,大枣12枚,牛膝10克。
9月17日,服上药6剂,每次药后咽中有热气上冲,周身亦感发热,下肢麻木沉重明显减轻,颈项活动自如,步履日趋稳定,自汗止,舌淡红,苔薄白,脉弦,刘老认为:此荣卫得偕阳气得通,乃佳兆也。
遂又处:生黄芪50克,桂枝12克,生姜15克,白芍12克,大枣12枚,牛膝10克,木瓜10克。
9月24日,服上药6剂后,双下肢麻木已消失,并能独自行走,近日食纳亦增,精神转佳,唯见头晕,舌淡红,苔稍水滑,脉微弦,患者要求回家调养,刘老又为其
处下方:①白术12克,泽泻18克,3剂。
②生黄芪50克,桂枝12克,生姜15克,白芍12克,大枣12枚,牛膝10克,木瓜10克,6剂。于1987年3月3日来信,服上药后,诸症皆除,近已上班工作。
按语《内经》:“营气虚则不仁,卫气虚则不用,营卫俱虚则不仁且不用”。
该患主要表现双下肢顽麻沉重,刘老诊为营卫不和,卫虚不达之证,故选用黄芪桂枝五物汤。
方中重用黄芪补益虚损,“通营卫之气”,复以白芍“除血痹以止痛”,姜枣以和营卫,尤其重用生姜。
引诸药达于肢表,故药后使营卫调和,阳气通达,而周身热甚,此不温阳而阳自通。
刘老强调,运用此方,贵在随证变通,如病在下肢者加牛膝多,病在上肢者重用桂枝,病在筋脉者加木瓜等,如此圆机活用,实为组方配伍之楷模。
[陈宝明.刘渡舟教授临证粹要.山西中医,1989,5(6):15]
岳美中经验:既是血痹,故不能从风痹治以表散,又不能从历节治以温通,惟宜从黄芪桂枝五物汤以补卫和营,增强体力,煦懊皮肤,自行祛除病邪。
此方以黄芪补卫为主,恢复皮肤组织之功能;以桂、芍和营,帮助营血之生长为辅;佐大枣和大量生姜,斡旋脾胃之气以发挥药力,同治血痹,故能收效。(《岳美中医案集》)
祝谌予经验:黄芪桂枝五物汤(黄芪、桂枝、芍药、生姜、大枣),《金匮要略》原文:“血痹阴阳俱微,寸口关上微,尺中小紧,外症身体不仁,如风痹状,黄芪桂枝五物汤主之。
此方原来用治由于营卫气血俱虚。
阳气不足,阴气涩滞而出现的肢体麻木不仁证候,即为血痹。一般血痹仅有肌肉麻痹而无痛感,如受邪较重,亦可发生疼痛,所以说“如风痹状”。
方系桂枝汤去甘草,是用桂枝之辛温通达四肢故不宜用甘草之甘缓,再加黄芪益气以推动血液运行。
中医有“气虚则麻,血虚则木”的说法,现临床凡见肢体麻木者,此方均可运用。此外尚用治风湿性关节炎。
方中黄芪重用至一两或一两以上,也可治重症肌无力和脑溢血、脑血管意外后遗症等(当加活血化察药更好用)。(《祝湛予》)
刘炳钧经验:调和营卫治盗汗  盗汗一症,究其病因,世医皆谓之阴虚,或心血不足,或阴虚火旺。
治之之法,大抵以补血、养心、敛汗、滋阴、滋火之剂,佐龙骨、牡蛎、麻黄根以收敛止汗;知母、鳖甲、地骨皮以滋阴清热,愈者十之八九。若久治无效者,余每以调和营卫之法,用黄芪桂枝五物汤奏效。
盖汗者,精气所化,阳加于阴谓之汗,血汗同源,腠理的同密与开泄有赖于卫气,若阴虚则卫气无以养,卫气不调则营阴无以固。
黄芪补气固表,桂枝、芍药一散一收,桂枝辛温,宣通卫阳,芍药苦寒,敛阴和营,两相配伍,一阳一阴,调和营卫,营卫和而盗汗止矣。(《长江医话》)
孙绍良经验:孙老临床应用黄芪桂枝五物汤的范围很广,主要是由于他能依据临证表现,对本方灵活加减。
若治疗上肢痹痛时常加防风、桑枝、羌活;下肢痹痛时常加杜仲、牛膝、木瓜;血虚重者加当归、鸡血藤;气虚重者倍用黄芪,加党参;阳虚肢冷者加附子;阴虚潮热者加龟甲、知母、生地黄;筋挛麻痹者加地龙、乌蛇;血痹痛甚者加桃仁、红花、丹参。
孙老对于本方无论怎样加减变通但总不失其立方旨意,他说:“若不守病机,随意加减,失去原方的旨意,临床很难奏效。
骨伤科能引起颈肩痛的疾病颇多,如颈椎病、肩关节周围炎、胸出口综合征、肱骨上髁炎、肘管综合征、桡管综合征及腕管综合征等。
这些常见的骨伤科病症,除了各自所特有的临床表现以外,其疼痛大多以麻木为主。
麻木乃气血不足的表现,正气不足,营卫不和,风邪乘机而入则痹于肌肤。
孙老抓住这一病机,应用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减治疗,大多能收到较好疗效。
骨伤科能引起腰腿痛的主要疾病有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管狭窄症、第3腰椎横突综合征、梨状肌损伤综合征等。
孙老治疗腰腿痛病数十年,积累了丰富经验,辨证用药所选主方则是黄芪桂枝五物汤。
孙老指出:“腰腿痛这一临床症候群,有的属于痹症所致,有的属于外伤引起,有的属于肾虚、血瘀等等。对于痹证的,若脉证表现为虚象,即选用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减治之。
[李彦民,白崇智.孙绍良运用黄芪桂枝五物汤治颈肩腰腿痛的经验.陕西中医,1987,8(4):5]
洪子云医案

本方为益气活血法的祖方,临证凡阳气不足、血行瘀滞所引起的病证,皆可用以治疗。具体运用时可不必拘限于五物之数。洪老常以黄芪、桂枝、芍药为主干,取其益气和营,而后随证损益。

01
麻木(多发性神经炎)

尤某,女,38岁,工人,1982年5月5日初诊。
半年前,患者始觉双足发凉、双膝酸软无力,继而从膝以下麻木、皮下如有蚁行,触之疼痛。
西医检查:肌张力减退,腱反射消失,诊断为“多发性神经炎”。
曾用维生素B1、维生素B6等治疗数月,未见效果。来诊时面色憔悴,舌淡、脉缓、月经量少延期。
证属阳气虚衰、寒凝血滞,治以调和营卫、通阳行痹,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味:北黄芪15克,桂枝尖10克,京赤芍10克,鲜生姜6克,大枣7枚,当归尾10克,鸡血藤15克,忍冬藤15克,炙甘草10克,15剂。
二诊(5月22日):肢麻足凉明显减轻,精神亦好,仍宗前方续服15剂。
按语古人有“血虚则麻,血瘀则木”的说法,但临床麻木常常并见。
本病既麻且木,皮下如有蚊行,乃气血不足,营卫不能正常运行所致。治疗总以双补气血、调和营卫为大法。
方以黄芪桂枝五物汤原方加当归、甘草、鸡血藤、忍冬藤。
立方大意是:黄芪益气,当归补血,桂枝和芍药、生姜和大枣、忍冬藤和鸡血藤,两两相配,调和营卫,甘草调和诸药。
且甘草配桂枝,辛甘合化,最擅温通阳气。此方服后,气血足,营卫和,阳气行,则麻木之证无不愈矣。

02
胸痹(冠心病)

谢某,女,57岁,1982年4月4日初诊。体形肥胖,近年来常觉胸部憋闷,欲得一呼为快。
有时隐痛,气短不续,心慌。
最近有心绞痛典型发作,心电图示冠状动脉缺血,西医诊断为“冠心病”。
脉涩,舌暗淡。
此属胸痹,以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减治之:北黄芪15克,桂枝尖6克,炙甘草6克,赤芍药10克,红丹参15克,玫瑰花10克,薤白10克,全瓜蒌10克,炒枣仁10克,10剂。
二诊(4月16日):诸证改善,未见心绞痛发作,原方再服20剂。

03
按语

黄芪桂枝五物汤益气通阳行痹,除善治四肢肌肤之麻木、疼、痱等证属气虚血滞者外,尚可用治胸痹,盖胸痹多因胸阳不足、血行瘀阻所致。
方用黄芪、桂枝、甘草益气通阳(如加人参即后世保元汤),加瓜蒌、薤白宣痹散结;用赤芍和营行痹,加丹参、玫瑰花之类助之,用酸枣仁乃养心安神之意。凡冠心病者,此方守服,一般可保无虞。
[戴玉,洪子云运用黄芪桂枝五物汤的经验,四川中医,1984(4):22]

图片
 熊大经经验 

吾师临床用黄芪桂枝五物汤为主方加减治疗鼻鼽。
黄芪桂枝五物汤出自《金匮要略》一书,由黄芪、桂枝、芍药、生姜、大枣组成,为治疗血痹证所设。
原文虽只1条,但内涵丰富,蕴义深刻,既为内伤杂病而设,又为外感病而立,考其病机为气血虚弱,营卫不足,腠理不固,感受风寒,阳气受阻,血行不畅。
方中黄芪微温味甘益气固表为君,桂枝性温味辛甘温经通阳为臣,二药相伍,专温卫阳,以助卫气之运行而和营阴。
芍药性微寒而味甘酸养血和营为佐,姜枣和中而调和营卫为佐使。诸药合用共奏益气和营,通阳行痹之功。
若鼻痒,喷嚏重者加地龙、僵蚕等祛风宣络,清涕多者加入五味子、乌梅等酸敛止涕,寒重者加细辛、附子等温肺散寒,鼻塞重者可加砂仁、白术、苍术等以祛湿通窍,气虚甚者加人参,肾阳虚者加肉桂、干姜、附子温阳利水并去桂枝与生姜,脾虚甚者加豆蔻、苍术、厚朴。
赵某,女,58岁,2005年5月就诊。打喷嚏、流清4年多,晨起及遇冷空气刺激即发鼻痒,流清涕,打喷嚏,鼻塞,怕冷。
查鼻腔黏膜色淡,双下甲水肿,见清水样分泌物,舌淡红苔薄白,脉细弱。证属营卫不和,表虚不固。治以益气固表,调和营卫。用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减。
桂枝10克,细辛3克,大枣20克,黄芪30克,南沙参30克,荆皮10克,枸杞子20克,五味子10克,地龙20克,茯苓20克。
每日1剂,水煎分3次饭后服。
辅以鼻渊舒口服液、玉屏风颗粒口服。诸症改善,后以原方去细辛、荆皮,加生姜,坚持服用30余剂后诸症悉愈,检查鼻腔黏膜颜色转淡红。
嘱其注意保暖,预防感冒,长期服玉屏风颗粒善后。
杨某,男,69岁,2005年6月就诊。
鼻塞,流清涕如水样,头痛,打喷嚏1年多。查鼻腔微干,双下甲正常,黏膜微充血,舌淡红苔白微腻,脉弦、两寸脉弱。
脉左寸属心以候营,右寸属肺以候卫,今两寸脉弱为营卫俱虚。用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减。
桂枝10克,白芍30克,大枣20克,黄芪30克,白芷10克,川芎10克,地龙20克,南沙参30克,藁本15克。
每日1剂,水煎分3次饭后服。服4剂后喷嚏减少,头痛减轻,上方加减服10剂后诸症悉除。
[付雨,熊霖,陈炜,等.熊大经治疗鼻鼽经验.实用中医药杂志,2006,22(9):567]

图片
 武权生经验 

产后身痛的病理变化是比较复杂的,以内伤气血为主,而兼风寒湿瘀阻经络,临床往往表现为本虚标实。
发病特点:一是以冬春严寒季节分娩者多见;二是突发性,往往在短时间内即可出现肢体关节酸楚、疼痛、麻木、不能屈伸,甚则不能行走。对于产后身痛的治疗,导师多运用出自《金匮要略》的黄芪桂枝五物汤为基础方加减。
本方由黄芪、桂枝、芍药、生姜、大枣组成。主治“血痹”证,症见肌肤麻木不仁,脉微涩而紧者。
方中黄芪甘温益气,补在表之卫气;桂枝散风寒而温经通痹,与黄芪配伍,益气温阳,和血通经;芍药养血和血而通血痹。导师选用本方,主要取其益气温经、和血通痹之功效。在临床上随证加减,并注重综合调治。
血虚证候明显者加当归、党参、鸡血藤益气养血;血虚伤精,症见腰背疼痛、胫膝酸软、足跟痛者加熟地黄、山茱萸滋肾填精养血;杜仲、川续断、桑寄生补肾强腰壮筋骨。
以血虚而感风寒,症见关节冷痛或痛处游走不定为主者,合独活寄生汤加减。
在针对病理因素治疗的同时,注意对症用药。
出汗较多者加煅龙骨、煅牡蛎、浮小麦收敛固涩止汗;胃纳不佳者加陈皮、白术、半夏补气健脾,化湿和胃;乳汁不足者加王不留行,漏芦活血通经下乳。
导师认为,治疗本病应以养血为主,纵有外感也不可峻投风药,只宜稍佐宣络之品,如荆芥、防风等。
马某,女,33岁,5年前足月顺产一男婴,因月子里保暖措施采取不当,1个月后,自觉上半身肢体、关节冷痛,呈游走性,受风或出汗后加重。
经中西医多次治疗均无效,于2005年6月3日来我院治疗。初诊见患者身穿羽绒服,头戴棉帽,汗出涔涔,面白无华,语声低怯,舌淡,苔薄黄,脉细数。
导师诊为产后身痛,当属气虚不固,营卫不和,方用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减:生黄芪35克,桂枝9克,赤芍12克,白芍12克,当归15克,薏苡仁30克,土茯苓30克,半夏10克,陈皮9克,炒白术15克,木瓜9克,淫羊藿15克,巴戟天15克,制乳香8克,制没药8克,羌活9克,鹿角霜15克,炙甘草6克,生姜3片,大枣2枚,8剂,1天1剂,水煎服。
二诊:患者已脱去羽绒服、棉帽,自觉肢体、关节冷痛明显减轻,恶风亦缓解,唯出汗尚多,遂减去上方的乳香、没药、薏苡仁、土茯苓、半夏、陈皮,加防风6克,党参20克,煅龙骨20克,煅牡蛎30克,浮小麦30克,麻黄根6克,五味子9克。
连服6剂后上述症状基本消失,又服6剂以巩固疗效。
按语
此患者病程较长,久病更耗气血,正气不足,无力驱邪外出,使风寒湿邪稽留日久,故以气血亏虚为本,风寒湿瘀阻经络为标。
方用黄芪益气固表;桂枝、白芍温经通络,调和营卫;当归养血通络;淫羊藿、巴戟天、鹿角霜温肾壮阳,强筋骨,祛风湿;木瓜、薏苡仁、半夏、土茯苓健脾除湿,通利关节;佐以陈皮、炒白术健脾和胃,增强体质;生姜、大枣、甘草和营卫,调和诸药。
全方共奏养血益气,温经通络,散寒除湿之功效。
[杨亚玲,武权生老师应用黄芪桂枝五物汤治疗产后身痛经验.甘肃中医学院学报,2006,23(6):1]

图片
 曹志群经验 

对于十二指肠溃疡临床辨证属脾胃虚寒者,曹老师多运用《金匮要略》中的黄芪桂枝五物汤为基础方化裁治疗,原方由黄芪、桂枝、芍药、生姜、大枣组成。
并认为胃脘痛因“不荣则痛”“不通则痛”,本病用黄芪取其温补脾胃、益气生血,且有补气生津之功,为君药;白芍入脾经,具有养血缓中止痛之功,是治疗胃脘痛的常用药物,临床上常与甘草同用,取芍药甘草汤缓急止痛之意;桂枝温经脉、温阳化气;黄芪桂枝五物汤内含桂枝汤,桂枝汤系仲景用以调和营卫之方。
十二指肠溃疡患者夜间发作较多,此乃营卫之气循环内脏之时,营卫不和则出现气滞血瘀,日久形成溃疡,方中选用桂枝汤即用此意。
本证患者多喜温,进凉食后疼痛尤显,此乃中脏虚寒象之佐证,故重用黄芪以补中益气,桂枝温通散寒。曹老师选用此方取其益气温阳,调和气血之妙。
临床上注重随证加减治疗,瘀血甚者加丹参、檀香、香附、佛手以活血化瘀通络止痛,气为血之帅,气行则血行;
气虚者可加党参、炒白术、莲子肉以益气;胃脘痛伴见呕血黑便者可加三七、白芨、炒地榆、连翘之类,以清热、凉血、止血;胃阴虚者加沙参、麦冬、玉竹、生地黄甘润养阴益胃;
大便不畅者可加酒大黄;湿滞甚者,加苍术、砂仁;热象明显者,加黄连、蒲公英;痰凝重者,加半夏、胆南星;胃纳不佳者加陈皮、鸡内金、砂仁、清半夏补气健脾,化湿和胃。
男,44岁,1997年因“上消化道出血”在济南市某医院住院治疗。
胃镜示:十二指肠球部溃疡(A1期),经治疗好转出院,1998年、2000年又因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出血再次入院治疗,效不佳。
初诊时胃脘疼痛剧烈,饮酒后明显,有烧灼感,常在进食后缓解,持续数小时后缓解,有明显的疼痛、进食后缓解特征,呃气明显,倦怠乏力,纳差,二便调。舌淡红,瘀点,苔黄,脉弦。
胃镜:十二指肠球部溃疡(A1期),溃疡面积约1.5厘米×2.0厘米,上覆白苔,并有渗血,周边黏膜充血、水肿。证属脾胃虚寒、瘀阻胃络,治以益气温阳、化瘀止痛。
予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减:黄芪30克,桂枝12克,白芍30克,白芨15克,三七粉(冲服)3克,煅瓦楞子30克,仙鹤草30克,制乳香6克,制没药6克,砂仁(后入)12克,炙鸡内金15克,徐长卿30克,炒延胡索30克,紫花地丁15克,甘草6克,生姜3片,大枣3枚。
水煎服,每日1剂。先服7剂,服药后疼痛明显减轻。
患者因工作繁忙,遂改丸剂内服,方药如下:黄芪30克,桂枝10克,白芍30克,丹参12克,白芨15克,砂仁(后入)12克,三七粉(冲服)3克,煅瓦楞子30克,制乳香6克,制没药6克,玉竹20克,紫花地丁20克,黄精20克,连翘15克,甘草6克,生姜3片,大枣3枚。
上药3倍剂量研末制成丸剂,每次10克,每日3次。1个月后复诊,述无胃痛,纳眠佳,二便调。
胃镜检查:十二指肠球部溃疡(S1期),无充血水肿,溃疡基本愈合,随访至今未复发。
[解淑萍.曹志群治疗十二指肠溃疡经验.山东中医杂志,2008,27(5):346]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