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随着内观习惯的养成,人的觉察力会不断提升(连载415)

 如水138 2023-07-03 发布于河南
文章图片1

《道德经》第六十六章 【原文】 

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

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

是以圣人处(chǔ)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乐(lè)推而不厌。

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文章图片2

《道德经》第66章分享暨原谅月月分享19

十四、一个无我的人,才是真正的不争之人。

不争的第二步是:不争个人得失,但求利益整体、利益长远。

老子的智慧传承至今近3000年,《道德经》能成为当今全球发行量最大的经典,这不是偶然,而是必然。因为,老子的思想不是“以人为本”,而是“以道为本”。


文章图片3

所谓以人为本,其核心是:以人的利益为中心。

但人性有私,只会强调自己的收获,而容易忽视他人、漠视万物。

同时,人性的特点是外求,所以总想从外界寻求公平,以至于忽视了因果中自己的决定作用。

所以,若以人为本的话,越想营造公平的环境,越无法兼顾真正的公正,最后难免被时代淘汰。


文章图片4

而以道为本,其核心是:以宇宙万物的整体和谐为中心。

人性虽然有私,但道性无私,所以大道能让世间纷扰“挫其锐,解其纷”;能与众生和谐相处,直到“和其光,同其尘”。

老子的智慧,提倡韬光养晦,不推崇锋芒毕露。

锋锐虽然看似威猛,但太快的刀容易断,因为追求锋利就要牺牲厚度,追求伤人也必被反杀。


文章图片5

其实人与人之间,原本没有仇怨,只是有些人太过锋锐,让人难受,所以才起了纷争。

实际上,这种尖锐是由于内心躁动而生,而内心的躁动又因私欲而来,这个私欲的载体就是“我”——人只要一有“我”,就不可能不争。

因此,以道为本的核心是:把“我”认清了,调服了,人心才能重新归于宁静,天下才能重新恢复和谐。

道是天下的母亲,是万物的主宰,它只希望整体和谐,只会让大家永远受益。谁愿意以这颗心来对世界,道就与他不离不弃,因为他们是真正的同一体。


文章图片6

修不争之德的第二步,要达到不争个人得失,但求利益整体、利益长远,这要以道为本,从“无我”入手。

这个“无我”怎么修?从内观开始。

内观就是把看别人的精力,收回来看自己。

随着内观习惯的养成,人的觉察力会不断提升,慢慢就能在生活中及时觉知自己的起心动念,以及念头背后那个“我”的目的。

如果能在话未出口、行未落地时,就觉察到“我”的动机,人就不会随着“我”的习性走了,这就是“念起即觉,觉而不随”。

长期坚持下去,一旦把觉知化为习惯,心中的道就彻底激活了。


文章图片7

“我”与道是不会同时存在的。

道能显现,只有一个条件,就是“我”消融在道中。

所以自此之后,我们所做的每一件事、说的每一句话,都会有利于整体和谐,有利于长远发展。

因为,一个无我的人,才是真正不争之人,不争之人永远不会伤害天下。

这就是修不争之德的第二步,不争个人得失,但求利益整体、利益长远。


文章图片8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