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金属组织结构的变化 晶粒(组织)沿变形方向拉长及纤维化。 晶粒(碎化)与亚结构(亚晶)细化。 晶体缺陷↑ ↑ ,畸变↑ ↑ 择优取向效应。
2 金属性能的变化 加工硬化(work hardening)随变形程度增加,强度、硬度上升,塑性、韧性下降的现象。 作用: ①难以继续变形,需退火软化; ②强化手段之一; ③抵抗局部过载; ④许多冷成型加工的保证。 产生残余应力(residual stress) 各部分及各晶粒之间的变形不均和晶格畸变所产生。 各向异性(anisotropy) 晶粒的择优取向和组织纤维化引起。 金属塑性变形的物理实质基本上就是位错的运动,位错运动的结果就产生了塑性变形。 显微组织变化:金属冷变形后,晶粒外形、夹杂物和第二相的分布也会发生变化。拉伸时,各晶粒顺着拉伸方向伸长;压缩时,晶粒被压成扁平状。(如下图所示)
图1 工业钢冷变形后的显微组织
图2 工业钢冷变形后的显微组织
图3 低碳钢冷塑性变形后的显微组织
图4 经5%变形的纯铝的位错网络 图5 冷变形后的位错网络 形变织构:金属和合金冷变形后,当变形量较大时,由于晶粒的转动,使每个晶粒的晶格位向趋于大体一致,这种:由于变形而使晶粒具有择优取向的组织,称为形变织构。 变形织构可以分为丝织构和板织构两种。丝织构系在拉拔过程中产生的。各晶粒有一共同晶向相互平行,并与拉伸轴线一致,以此晶向来表示丝织构。 板织构是某一特定晶面平行于板面,某一特定晶向平行于轧制方向。因此,板织构用晶面和晶向共同表示。 形成织构引起各向异性。织构有有利的一面,也有有害的一面。如生产上可利用织构提高硅钢片某一方向的导磁率;在冲压薄板件时,它会带来不均匀的塑性变形,而产生“制耳”现象,这是不希望产生的。
图6 形变组织示意图 图7 各向异性导致的“制耳” 力学性能的变化体现在:冷加工后,金属材料的强度指标(比例极限、弹性极限、屈服极限、强度极限、硬度)增加,塑性指标(面缩率、延伸率)降低,韧性也降低了。此外,随着变形程度的增加,还可能产生力学性能的方向性。 冷加工后,形变材料的物理、化学性能也发生明显变化。经冷变形后的金属,由于在晶间和晶内产生微观裂纹和空隙以及点阵缺陷,因而密度降低,导热、导电、导磁性能降低。同样原因,使其金属材料的化学稳定性降低,耐腐蚀性能降低,溶解性增加。
1 热变形的特点 与其它加工方法相比,热加工所具有优点是: 不足之处: 过薄或过细的工件,散热较快,保持热加工温度困难。一般仍采用冷加工的方法。 工件的表面不如冷加工的光洁,尺寸也不如冷加工生产的精确。 热加工结束时,温度难于均匀一致,温度偏高处晶粒尺寸要大一些,特别是大断面更为突出。热加工后产品的组织、性能常常不如冷加工的均匀。 热加工金属材料的强度比冷加工的低。 某些金属材料不宜热加工。例如铜中含Bi(铋常用的硬度较小的低熔点金属。铋(熔点271.3℃)的某些合金的熔点在100℃以下,如由50%铋、25%铅、13%锡和12%镉组成的“伍德合金”,其熔点为71℃,应用于自动灭火设备、锅炉安全装置以及信号仪表等)时,它们的低熔点杂质分布在晶界上,热加工会引起晶间断裂。
2 金属组织结构和性能的变化 3 金属在热变形过程中的特点 图8 热加工时的动态再结晶示意图 1 回复 冷变形后的金属加热时,通常是依次发生回复、再结晶和晶粒长大三个阶段的变化。这三个阶段不是绝然分开的,常有部分重叠。 回复(recovery)温度不高时,原子短程扩散回到平衡位置,畸变↓,残余应力↓,理化性能恢复。 回复机制: 1)低温回复:主要与点缺陷的迁移有关。 2)中温回复:主要与位错的滑移有关,发生位错运动和重新分布。 3)高温回复:刃位错可获得足够的能量产生攀移。 回复过程中,金属会释放出冷塑性变形过程所贮能量的一部分。残余内应力会降低或消除,电阻率、硬度、强度会降低,密度、塑性、韧性等会提高. 回复退火在生产中主要用作去内应力退火,使冷加工的金属件,在基本上保持加工硬化的条件下降低其内应力,以避免变形和开裂,改善工件的耐蚀性。
2 再结晶 再结晶过程:通过形核与长大→无畸变的等轴晶,强度↓塑性↑加工硬化消除,组织与力学性能完全恢复。这一阶段又被称为初次再结晶阶段。 完成再结晶阶段后,随即进入晶粒长大阶段。此时,材料组织从不稳定状态变成稳定状态。 再结晶是消除加工硬化的重要软化手段。再结晶还是控制晶粒大小、形态、均匀程度、获得或避免晶粒的择优取向的重要手段。通过对再结晶过程进行控制,将对金属材料的强韧性、热强性、冲压性和电磁性等发生重大的影响。
图9 冷变形金属在加热时组织示意图 图10 退火温度对冷变形金属性能的影响 图11 动态再结晶晶粒 形核的三种机制: ·① 晶界弓出形核机制:对变形度较小的金属,多以这种方式形核。 ·② 亚晶合并机制:在变形程度较大且具有高层错能的金属中,多以这种机制形核。 ·③ 亚晶迁移机制:在变形度很大的低层错能金属中,多以这种机制形核。 再结晶温度及其影响因素 冷变形金属开始进行再结晶的最低温度称为再结晶温度。 对纯金属: T再=0.4T熔(K) K=273+℃ 如:Fe:T熔=1538℃ T再=0.4(1538+273)-273=451.4℃ 一般再结晶退火温度比T再要高出100~200℃,目的:消除加工硬化现象。 再结晶温度不是一个严格确定值,不仅因材料特性而异,而且取决于冷变形程度、原始晶粒度等因素。 影响再结晶温度的因素有:加热时间。
图12 再结晶综合动力曲线 再结晶温度的影响因素:变形程度 ·金属的冷变形程度越大,其储存的能量也越高,再结晶的驱动力越大。因此,再结晶温度越低,同时等温退火的再结晶速度也就越快,开始再结晶和完成结晶需要的时间越短。 3 晶粒长大 再结晶(分两种:一次再结晶,二次再结晶)后,再继续保温或升温,会使晶粒进一步长大。 1)正常晶粒长大:表现为大多数晶粒几乎同时逐渐均匀长大。是靠晶界迁移,相互吞食而进行的,它使界面能减小,是一个自发过程。 2)异常晶粒长大:表现为少数晶粒突发性的不均匀长大。是出现少数较大的晶粒优先快速成长,逐步吞食掉其周围的大量小晶粒,最后形成非常粗大的组织,使力学性能大大降低,称为二次再结晶。其驱动力来自界面能的降低。 温轧、温锻、温挤和温拉都属于温加工。 加工后的表面光洁度和尺寸精度要比热加工时高,变形工具的寿命要比热加工高。 变形抗力要比冷加工低,能量消耗要比冷加工少,塑性要比冷加工大。 在冷加工中易产生加工硬化的金属材料,如奥氏体不锈钢等、钼钢等,采用温加工更为适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