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梦里有时终须有

 王传言 2023-07-04 发布于江苏

梦到姥娘了,想是看到三舅发的视频。92岁高龄的她,正在寿光呆着。而在梦里,全是旧模样,姥娘的老屋,甚至姥爷也在。恍惚间,我醒来,开始煮饭。天亮后,才发现是看错了时间。

文明网来约稿,想来已然是多久不写,多少有些生疏起来。好的是,宝刀不老。早就比较熟悉其中的节奏和步骤,只要按部就班地完成即可。其实,这样的约稿,我希望是多多益善。

三叔发来老家父亲爬树摘柿子的照片,忽而发觉到,他们真的是老了。因为自己也都已经是4字开头的岁数了。而对于人生的意义追寻,却变得没有任何意义。这有点可怕,也有点无奈。

回去有点晚了。老婆电话来,说儿子等着我。回去后问儿子为何不先睡。他说,没有我他睡不着。看了他每天抄的田格本。二年级了,多少有点进步。多多鼓励吧!

看书《北京三千年》,直接在豆瓣上写了一千多字的书评。并没保存,不晓得直接给了数字404 。想着,不能辜负出版社的免费赠书吧!又在文档里重新写了一千多字。如下:

考古学视角下的北京城建往事

卢沟桥、金水桥、钓鱼台……这系列名字勾勒出北京浩瀚历史的点滴;从西周蓟城到如今的北京城,绵延长达3000年,汇聚成为北京城市建设的缩影;金中都、元大都、明清北京,从这些满是历史尘埃的名字,又带给人们对北京过去的思考。古往今来,各类描写北京的书籍可谓是汗牛充栋。3000年建城史,800年建都史,在《北京三千年》这部特别的作品中更是展露无疑。

以考古的视角,用考古的案例,串联起北京城建的往事,用非虚构的叙事方式,将记者的笔触浸透在书中。这就是《北京三千年》带来的整体冲击。作为北京日报特别报道部的系统总结,呈现给读者的是将3000年北京城建史的立体直观冲击,带领着读者走进考古发掘的现场,成为当时历史的见证者,清晰地阅读和触摸到北京从古至今的变迁历程,赋予一座古城厚重的历史感和现实感。

北京城建的起点源自于西周燕国的蓟城遗址,接着到唐五代时期的幽州,再到辽代的南京,直到金中都,延续到明清的北京。无论是名字的称谓变化,还是细节上在考古现场的展示,北京的往事都历历在目,都能够带来视觉上的直观感受。对于文史爱好者而言,这不啻于走进了一副琳琅满目的历史画廊,跟随考古者的脚步走到历史的现场中去。

自然,作为一部北京城建史的著作。也能够让我们看到很多之前并没有关注到的焦点事件,一个极其鲜明的例子就是明中都的建设和荒废过程。作为明朝的开创者,安徽凤阳出身的朱元璋,在定都这件事上曾经左右飘摇。尤其是在他的老家凤阳,动员100多万军民,耗时6年,建造一座明中都。可惜的是荒废了。而这座位于县城的明中都可谓是北京城的“前世”。因为北京城的明代建设就是根据明中都的格局而来。

剖开历史的横截面,能够观测到众多的细节。其中像明中都这样的建设就足以能够让人眼前一亮。更为人们所欣喜的是,在《北京三千年》中,人们还依旧能够汲取到诸多考古常识。比如,不擅自挖掘古代帝王的陵寝。已经成为各地文物保护的一条铁律。也就是说,在不具备技术条件下,不能为了经济利益和吸引眼球而擅自进行挖掘行动。否则,后果自负。这其实对各地的擅自挖掘陵寝按下了休止符,让各地经济发展都能够变得理性起来。

城建是一座城市的侧面,也是一座城市鲜活的表征,更能够呈现出城市从古至今的活力。而在展示城建的过程中,人,那些醉心于此的人显得至关重要。分明记得,安徽凤阳的明中都的历史真面目就是当年考古学者王剑英做出的贡献。对这个名字而言,可能很多人都已经陌生至极。但是王剑英即使在最没落的时刻都醉心于考古的画面却变得清晰可触摸,也告诉所有的人,在任何时刻都应该保持自己的良知,也应该懂得自己的长处,成就属于自己的事业。

在历史变迁的尘埃之中,触摸北京城建的往事,还能看到那些存于历史深处的密码。比如说,当时的宋代就是一个极品的例子。北宋先是和辽议和,换取了百年安宁,后又和金联合起来消灭了辽,结果是自己最终被金消灭。如此还不长记性。南宋又联合元灭掉了金,结果,元又将南宋灭掉。真可谓是一声叹息。

掩卷而思,历历往事。《北京三千年》的浩瀚城建,浓缩其中,足以给我们奉上一次精神之旅和考古之程。让我们慢慢地拨开历史的迷雾,走进历史的现场之中,触摸那些曾经鲜活的过往,更加懂得当下的可贵。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