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抗日剧里最不像男主的男主,演绎了一部让人怀疑又纠结的别样传奇

 新用户4254Vjpv 2023-07-04 发布于辽宁

看过多部让人吐槽的各种抗日神剧。主角一般都是英勇神武,又足智多谋的形象,再不济,也是主角光环加身,各种胜利手到擒来。可是最近看得一部小说大有反其道而行之的意味。高大威猛帅气?不存在,那就一脸正气光辉形象照人心?也不是,那就是足智多谋善算计?也不算。

只能说,这个主角啊,是一个外表消瘦、内心怕死、手不能提肩不能抗的文弱书生。不但没有令人叹服的阳光正气形象,还动不动就被人怀疑是“汉奸”,让人背地里骂的呢!要说这主角,估计是形象最悲催的主角了。可人家办的事情,虽然存疑,却也是最后,结局圆满,人人称赞呢!

这个主角就是《重生》里的王文琪。这本小说正是矛盾文学奖获得者梁晓声的新作。

梁晓声,当代知名作家,北京语言大学教授。至今创散文、小说、杂论、纪实文学等作品超千万字。代表作有《今夜有暴风雨》《年轮》。2019年,凭借作品《人世间》获得第十届茅盾文学奖。

《重生》书籍封底的这样一句话:“以柔顺反抗强横,以柔弱展示力量,置之死地,而后重生!”,简单又充满力量。

这本书正是从一个不太一样的角度来撰写关于抗日年代的那些事情。这个英雄一点都不神,对于他的行为还充满纠结、怀疑甚至数次“挨揍挨骂”地被唾弃。却也让我们思考,一味地把自己人偶像化,把敌人懦夫化甚至白痴化并不一定够真实。所以人们才抵触抗日神剧。而真实的面对残暴的有枪的日本兵,相信很多人都是会害怕的。而在艰苦的战争年代,任何东西都没有性命来的重要。

作者梁晓声正是塑造这样一个不神甚至有点贪生怕死,又柔弱的“懦夫”形象,而就是这样一个人,反而引领了当地抗日活动的胜利,在最后成了当地人的恩人。

本书最精彩的部分不得不说是一开头了。一开始就甩给读者一个大难题:任何时候,究竟尊严重要还是性命重要?

本书第一章,就展现给我们一片火红的高粱地,与一片血色的天空,交相辉映。而天地之间发生的故事也是充满火红的血色恐怖。一片高粱地,喂养着国人,也有那外来侵入的侵略者和帮着日本兵的日伪军。

这会儿,端着枪的日本士兵前训话的正是藤野。那个将侵略以大东亚共荣为说辞的侵略者,正在震慑一村手无寸铁的老百姓。一头小猪仔,打破了这些恼人“驴叫”,气氛却又陡然越发紧张起来。那些天天吃高粱吃到肚子疼的鬼子们,见到这突然跑出的“猪肉”,怎能放过?

在韩柱儿要被处死的一刹那,村里人中有人大喊了一句:“住手!”这人谁啊,胆子好大呀。而且,让当时人们震惊的是这俩字居然是用日语说的。藤野和日本士兵都诧异了。“你的,什么人的干活?!"大家的目光聚集在这个人身上。


并不是人们想象中的狭义勇士,相反,一脸书呆子气的被女人保护起来的戴着眼镜的懦弱男人。不得不佩服他的胆量,但是剧情又急转直下,这个看着懦弱的男人并没有反转,他依然是懦弱地双膝跪地,受着侮辱。方式令人不齿,但韩柱儿的命算是保住了。而他自己却被日本人带走了。作为一个会说日语的中国人,被鬼子抓走的他会面临怎样的危险呢?

十七岁热血小伙子韩柱儿被一戴眼镜的书生模样的人救了。但是,救的形式嘛,又是说日本话,又是下跪,擦靴子,各种舔日本人的形式,算是截下了小伙子的小命。

“眼镜”叫王文琪,平时给村里的小孩教课扫盲。但是,大家完全没想到他会日语,而且是大义凛然地用极其令人不齿的方式救人。

第一个不爽的就是被救的韩柱儿,“我宁肯被活活烧死,也不愿被人像王文琪那么下贱地救了条命!……”确实,热血青年相当不怕死的英雄是值得支持。但是,真的紧要关头,命重要还是尊严重要呢?韩柱儿要是被烧死了跟给日本人点头哈腰相比哪个结果更好呢?

不得不说,这里就开始带给我们很多纠结和思考。

韩柱儿对这个“救命恩人”是一脸不屑。“最大了不起不就是一死吗?就那么怕死吗?”

当时围观的群众内心也是不情愿看着“眼镜”老师王文琪双膝下跪的,甚至巴不得跳出来骂他:贪生怕死,孬种,没骨气……

那一刻他原本令人敬爱的形象倒塌。

可,文人也是有骨气的。但他们更有理性,把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为了一个同村的小伙子交出自己的尊严让鬼子踩在地上碾碎。韩柱儿气得大骂,结果就是挨了一枪托昏死过去。而“眼镜”老师王文琪却仿佛聋了,“仿佛听不到世界上的任何声音了。”

他专注又孤注一掷地为了救人而做着眼前被人辱骂羞耻的事情。他的目的只有一个:救人,活着比什么都重要。

中共地下党员罗队长带着村长等人晚上到韩大娘来开会。商量怎么营救王文琪。

罗队长也是有大局观的人,他理解王文琪的做法,明白王文琪的舍己救人,更懂得“活着”比什么都重要的道理。他说:“我们武工队的任务,不止是消灭敌人,更主要的是为了保卫同胞。”

无论是在斗争严酷的年代,还是在和平年代,任何危险面前,保住性命活下来,才是最重要的。

本书讨论的第二个主题:战争时期,方式重要还是结果重要?

几进几出鬼子窝的王文琪,不但没有被用刑被杀害,甚至是活得春风得意。

原来是因为他懂得在鬼子面前溜须拍马,哄得鬼子眉开眼笑,王文琪用尽浑身解数讨好,终于保住了小命。虽然,罗队长对他也是大加赞赏说他:“那叫机智,是另一种勇敢。”

可是,王文琪在当“汉奸”的路上越走越远了,好像真的讨好鬼子上瘾了。韩成贵及其村民都质疑他,究竟是假讨好还是真去讨好?

“在王文琪眼里,乡亲们脸上的笑容弥足珍贵,如同漫长的漆黑的洞道里出现的一线光亮,他自己也孩子般地笑了,觉得自己在日本人面前伪装的一切低三下四的言行,都完全是值得的了。”这一段的心理描写,让王文琪让人无法理解甚至诟病的所作所为有了新的目标明确又坚定解释。

抗战时期,人心惶恐,别说是笑,就是命也是随时会没掉的。为了百姓,就算是低三下四也是完全值得了。王文琪作为一个柔弱书生用“懦弱”的方式做着做着“没种”的讨好献媚,如此,正是因为王文琪心怀大爱,对同胞的怜悯,对百姓的爱,贡献着自己力所能及的价值。

手无缚鸡之力的书生,想要在抗战的艰苦岁月里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体现他的价值,只是要用不光彩的形式。可这样看似”懦夫“的形象,令人不齿的形式,反而突出了王文琪在民族大义面前的坚守,只要能保得最重要的性命,能够取得最后的胜利,形式相比之下就没有那么重要了。

充满争议的结尾:是狐尾续貂还是结局升华?

在结束了老鬼子之后,以为本书已经结局。却不想,又来了个“后来的事”,简短地有点仓促但是信息量很大,跨越的时间段也比较长。交代了王文琪在结束了老鬼子之后的事情。有人认为完全没有必要,与前面的内容衔接不好,后面的挣扎和艰苦,反而让王文琪的主角形象下滑。有被当成“汉奸”差点被毙,有被打成右派,特殊时期老婆又被整成植物人。多年受苦的两人在被平反后没有领退休金而是选择销声匿迹。

那么,后面部分存在的意义是什么呢?个人认为是升华,是再次点题。

其实,也是王文琪“软弱”力量的一种形式。他一直是一个懦弱的文人,有他可以看清局势的头脑,也有可以为之生存的手艺,但是他仍选择留在家乡,帮助同胞。可见他知恩图报,为报同乡埋葬父母双亲的恩情而留下帮助他们。

在没有暴露自己会说日语之前,他一直是村里被保护的对象,在鬼子来村里训话时,围在女人孩子中间。可见其在村民心里的形象是令人尊敬的老师形象。

可是就是文弱的他,在年轻小伙韩柱儿即将被烧死之时,挺身而出。他是怕死的,但相对救人,他选择了舍己。在危险面前,王文琪将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可见其并不是懦夫。

在受尽凌辱,背负汉奸骂名,被村民所鄙夷之时,他仍坚持为抗战尽自己的一份力。与狼共舞,讨好鬼子,获得情报,维护同胞,尽可能地少损失性命。看似软弱无能,“卖国求荣”,最终却手刃敌寇,可见其能忍非常人之能忍,行勇士之所为。

在本书的最后结尾,有告示出,要以汉奸罪名枪毙时,村民们为了他围了政府,可见战争结束后,人们已经明白他的良苦用心,不是汉奸而是恩人。

称王文琪为恩人的还有日本人。为什么?书籍最后交代,有些日本兵或者他们的后代都感恩王文琪的予命之恩。王文琪在当时虽有手刃寇首,却放过很多日本人的性命,“鬼子兵”也是人命,在民族大义面前王文琪毫不犹豫地选择保护同胞,而在战争最终,他还是最大限度地去保护生命,哪怕是敌人的。可见,王文琪有其好生之德,极具人性善良之美德。

梁晓声笔下塑造的这个纠结的男主角最后消失在人海,但是他的形象却越琢磨越让人敬佩。他外表软弱,行为懦弱,可是以柔克刚的精神却值得称颂。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