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历史探秘:曲阳定窑瓷厂原厂长韩家瑞追忆《我在定窑恢复研究的岁月里》!向他们致敬!

 不老东 2023-07-05 发布于河北

历史探秘:曲阳定窑瓷厂原厂长韩家瑞追忆《我在定窑恢复研究的岁月里》!向他们致敬!

      韩家瑞,1943年生人,祖籍天津。1962年考入唐山矿冶学院硅酸盐专业,1967年毕业分配到曲阳县岗北瓷厂。1970年开始从事恢复定窑研究工作,1972年初步取得成果。1974年兴建定窑瓷厂,1980成立河北省定窑研究小组,获河北省省科委科研进步一等奖,1984年任定窑瓷厂厂长。现退休住在曲阳县天地嘉园小区。

       

定窑是中国五大名窑之一,也是世界白瓷最早产地之一。自唐朝经五代,至北宋、南宋,几百年来定窑窑工以他们的聪明才智制造了大量精美瓷器,为人类陶瓷事业做出了不朽的贡献。

自元朝初年,定窑衰败停产。后人们只知定瓷,不知定窑在哪里。直至上世纪30年代,考古学家叶麟趾曾到定县寻找定窑遗址一无所获。几经周折,后来终于在曲阳县涧磁村发现了定窑遗址,消失近千年的定窑又重回人们的视线。

     1967年,我从大学硅酸盐本科毕业后分配到曲阳县岗北瓷厂,厂技术员李永昌带我到定窑遗址调查。在涧磁村看到了堆积如山的瓷片,规模之宏伟、保存之完好是世界少见的。我站在瓷山上,遥想一千多年前,成千上万的窑工采料、制坯、烧瓷的壮观场景,他们用汗水为人类创造了宝贵财富,为祖国留下了珍贵的文化遗产。这激起了我对祖辈陶瓷人的无比崇敬。我作为硅酸盐工作者,对于定瓷技艺的失传深感遗憾,从此我投入了恢复定瓷的研究工作。

1971年初,我厂成立了由我和刘木锁等四人组成的试制组,我任组长。当时岗北瓷厂只生产大缸,技术基础很低。因此试制工作首先从普通白瓷开始,很快达到了出品标准。于1971年4月,我们把实验转向恢复定瓷的研究工作。第一步先是到唐山等地化验古瓷釉料、坯料的化学成分,根据瓷片外观推测其烧成制度。之后经反复调整配方,多次成型烧制,终于达到了北宋定窑鼎盛时期的特色。在材质实验和烧成制度初步成功的基础上,我们开始了器物的仿制。我们先收集古定瓷样品,从定窑遗址大量碎瓷片中选出了“刻龙盘”瓷片,力图恢复其原型。又到曲阳文物保管所选择了数种定瓷文物,参照这些实物资料,我们制成了刻龙盘、弦纹碗、八杯寿桃壶等十余种仿古瓷产品模具。我们克服条件简陋,没有专用设备等困难,从原料粉碎到成型都由试制组手工生产。经过几个月的努力,于1971年底烧制出第一窑产品。经过与古定瓷对比,多次改进配方、造型、窑具等,在1972年4月成功地烧制成十多种仿北宋盛期的产品,沉睡千年的定瓷又重新呈现在我们面前。

生产了仿定瓷样品后,如何得到社会认可?如何得到领导的重视和国家的支持,尽快由试制组的手工制作转变为企业的规模化生产?为解决这些问题,我又走出企业走向社会。我带了几件样品,首先到北京拜访了叶麟趾先生的长子--北京工艺美院叶喆民教授。当他看到我们仿制的定瓷足以乱真时,十分惊喜,立刻带我找到我国古陶瓷考古专家、北京博物院研究员冯先铭等考古界的朋友。他们认为:“仿制品已达神似,很有水平。”“应尽快投入生产”。此行更加坚定了我们恢复定窑的决心。

我从北京回来后直接到保定地区轻工业局,把产品及专家意见向赵局长、郭宝森等做了汇报,得到了他们的大力支持,安排我回厂后立即写项目建议书。回厂后我写了《建立生产仿定瓷生产车间项目建议书》,报送了县工业局、保定地区轻工业局、河北省轻工业局。此项目很快得到了各级主管部门的重视。

1974年,河北省经济委员会先后共拨款50万元在我厂建定瓷生产车间,于1975年建成并投入生产,我负责了从征地、规划到施工的全过程。该车间后来又独立为河北省曲阳定窑瓷厂,任命我为厂长。我们先后生产仿定瓷40多个品种,除内销外,还参加了一些国内外大型展出,获得了较高的声誉。我亲手仿制的孩儿枕曾迷惑了南方某博物馆和某社会名流。2002年春,在央视10频道被人误认是国宝级文物。并说:孩儿枕现在只有台湾一个,故宫一个,这是第三个,可谓重大发现!

在省经委为我厂拨款50万元建定瓷车间的同时,保定地区第二轻工业局经理部夏经理找到我,从我厂带了定瓷产品和我厂起草的计划任务书到国家第二轻工业部申请到了资金,于1976年在曲阳筹建了保定地区工艺美术瓷厂。为了使该厂顺利投产,1978年我厂技术员李永昌调入该厂,带去了生产定瓷的相关技术。该厂又招收了和焕、陈文增等一批新工人。从此曲阳有两个厂生产定瓷,生产能力进一步扩大了。

1980年,在北京工艺美院的支持下举办了定窑鉴赏会。会议聚集了全国陶瓷界、考古界的许多专家学者。会上,我作了关于定窑恢复生产的工作报告。该报告很快在中央电视台(一套)播出,人民日报社对此也进行报道。我厂恢复定瓷生产的影响进一步扩大。

古定窑在世数百年,铸就了定窑的陶瓷文化及其鲜明的工艺特色。为了更好地继承并发扬光大,需要系统科学的总结和研究。在省轻工业厅刘漠培、雷秋芬的指导下,“1979年定窑的恢复和发展”作为河北省的科研项目在省科学技术委员会立项,由曲阳定窑瓷厂和唐山陶瓷研究所共同承担项目实施。1980年,我和唐山陶瓷公司总工何风苓在石家庄共同制定项目目标,确定研究路线及人员分工等。省科委很快批准了这个项目并拨款20万元作为项目经费。我和张义增、唐山陶研所刘家顺、曹晓清分别负责工艺、美术研究,又从我厂派出6名实验人员。项目于1981年春开始,工艺组对定瓷进行了坯釉的化学组成、各种物理指标、岩相分析等项研究。根据检验结果在原配方的基础上加以调整,很快接近或达到了古定瓷的各项指标。同时对古定窑原料加工、成型方法、窑及窑具进行研究,制定出利用现代设备生产仿定瓷的工艺路线。美术组在定窑遗址采集各种器型的瓷片,整理出造型、纹饰。到存有定瓷的博物馆收集各种器型、照片并绘制。在大量资料的基础上加以整理绘制成册,总结定窑在各个时代不同的特点和规律。我们按照图纸制造模型,在两年内共研制了20多种仿古定瓷。在研制过程中我们曾得到多方面支持:北京故宫博物院王莉英将正在展出的定窑代表产品原件放在工作室供我们测绘,在北京制模后又反复供我们对比、修正;定州博物馆老夏把塔基出土的文物交给我们复制;宋时轮上将把他珍藏的南宋时期的血季花纹碗陶模交给我们带回厂进行复制。为我们研究仿制定瓷、发展定瓷生产提供过重要支持和帮助的事例还有许多。

1983年5月5日,省轻工厅主持召开了国家级的河北定窑研究鉴定会。省轻工厅厅长史汝泉任主任委员,国家轻工部李国桢、南京博物院郭演仪为副主任委员,委员有故宫研究员李惠禀、历史博物馆李知宴、高庄工艺美院国徽设计者刘可栋、陶瓷专家叶广成、中国古陶瓷协会会长王莉英等36位全国知名专家。

定窑研究鉴定会的鉴定结论为:“定窑研究组在大量收集资料的基础上进行了一系列研究试制工作,建立了完整的仿制工艺程序,以当地原料为坯,以白云石为釉,确定坯釉配方,研制的25种定窑产品(孩儿枕、弦纹碗等)坯釉化学组成和古定窑接近,质地坚硬,釉色洁白,纹饰清析,初步达到北宋定瓷水平。在形象和神态上比较逼真,在器型和花纹的艺术效果上有宋代定瓷韵味,仿制是成功的。”1983年该项目获得河北省科委科学进步一等奖、轻工业部科技三等奖,定窑恢复研究工作取得了圆满成功。

虽然我在十几年的工作中主持和组织了定窑的恢复和研究,取得了可喜成果,但定窑的成功恢复离不开各级领导的重视和支持,离不开国家有关部门的关心和帮助,也是众多专家、工人和技术人员辛勤工作的结晶,我再次向他们表示诚挚的谢意!


       韩家瑞,真正的定窑之父,应该受之无愧,如果不是受过系统的大学培训,就不可能有扎实的基本功。没有他们所进行的基础性的研究,定瓷不可能那么早就恢复了,后来的所谓三杰,严格的说没有接受他们的传承,不会天生就成了大师。定瓷恢复的历史时间不长,曲阳县应该客观公正的重写这段历史,还历史真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