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系列教程已经进入第二阶段,每周深入探讨一个摄影话题,以传递摄影的本质和意义为宗旨。欢迎收藏、加关注。
老婆:为什么有些照片,一眼看过去很惊艳,但几秒钟后就忘记了?而有些照片,看上去虽然很一般,但却总在脑海里出现?
我:这个话题比较深奥,我们还是直接上图边看边聊吧。
本文所有图例均为作者原创。
《同类》
我:上图你的第一印象是什么?
老婆:应该是动物园拍的吧?
我:是的。大脑会将视觉神经传递来的信息进行加工,这个加工的结果因人而异。
比如你看到的是一只狒狒和女孩对视,二者却相安无事,因此得出“这是动物园”的结论。而我当时拍下这张照片的原因,主要是看到二者均为“红白装扮”的巧合。如果是关注人类起源的人,也许会想到几百万年前我们也是同类。如果是追求视觉刺激的人会说:这什么玩意?
老婆:还真是!同一张照片,每个人的理解真是天壤之别。
我:这就是审美差异。
关于审美差异
不同的三观(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阅历,有不同的审美取向。审美不同的人,容易互相排斥。审美相似的人,容易互相吸引。
如果你属于“大众审美”或“主流审美”,只要去拍你自己喜欢的,必然会收到大众的支持。如果你属于“小众审美”,有自己独特的视角和思考,生活中总是与众不同、格格不入,恭喜你,你很有可能在摄影或其他艺术方面有所建树,因为艺术非常重视创新与不同。但你也必然会经历被大多数人轻视的漫长过程。正如三年被拒800多次的演员张颂文。
第二课:慢门与“抽象画”中的小众摄影
老婆:你是在贬低大众审美吗?
我:你看,连你这么理性的人,都产生了这种误会。我强调的是审美的“不同”,而不是“高低”,况且我也属于“大众审美”。只不过,即便是“大众审美”的照片,也可以分为“点赞”和“收藏”两大类。
- 点赞类照片:视觉感官受到强烈刺激,大脑产生多巴胺,使人愉悦,立即点赞,但反复看容易无聊。
- 收藏类照片:视觉感官和内心都受到强烈的震撼,使人感动,产生联想,立即收藏,希望日后重温。
老婆:那我要拍“收藏”类照片!
我:知难而进!好样的!
下面聊聊“加深观众印象”的三个阶段和拍摄技巧。
第一阶段:巧合
巧合是指原本无关的事物在某个时间点,产生特殊的强关联,但很快又恢复到互不相干的常态。
看到这里,你对图1还有印象吗?对对!红白装扮!如果狒狒跳走,或者小女孩穿的是其他服饰,都会显得“平常无奇”,我也不会保留这张13年前拍的照片。人们只会对“特别的”人事物印象深刻。
《三缺一》宁波麻将起源地博物馆
一位姑娘坐在那里拍桌上的麻将,没想到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她成为我照片里的主角儿。倘若姑娘没有斜着身子而是正坐,就会挡住对面的雕像。倘若她是背对桌子休息,也就不会给人正在打牌的错觉。
所有要素在这一刻“完美契合”,也就是摄影界常说的“决定性瞬间”。这是对摄影师观察力、耐心、预感等综合能力的考验。
【拍摄技巧】——相机只休眠不关机
拍摄期间,开启相机的自动休眠功能,而不是关机。因为很多相机重新开机比唤醒休眠要耗费更多时间,对于街头摄影来说,慢了0.5秒就足以让自己捶胸顿足。
下面这组是在老弄堂边走边抓拍的,主客体在动,我也在动,所以抓拍速度至关重要。
注意看男孩手中奥特曼的姿态,时刻提醒我们:英雄落在“小人”手里的下场会怎样。
近处蓝色单车与远处跑动的蓝色校服小学生代表了“新”,与弄堂的“旧”形成鲜明对比。
弄堂里有个寺庙,拍摄香炉时,等待师傅走到画面右侧再按快门。
当我在拍这个“危”字时,刚好有人骑车通过,为即将成为历史的老弄堂增加了人气。
【拍摄技巧】——抓拍的参数设定
抓拍时没时间让我们调整参数,所以提前设置好一组优先保证成功率的参数是明智之举。
街拍或抓拍推荐参数设定:光圈优先模式AV + 全局/多点自动对焦模式 + 人脸对脸优先 + 光圈F8 + ISO自动 + ISO自动时最低快门速度1/125秒或其他安全快门速度(安全快门速度详见第二节课)。
关键是要在保证不会拍糊的前提下,避免大光圈(景深太浅)导致主体失焦。也就是说,抓拍时,虚化和画质并不是最重要的,抓拍到清晰的一瞬才最重要。
第二阶段:趣味
有趣、稀奇的照片会让人印象更加深刻,比如下图:
《看门猫》
这只趴在杂物上的肥猫,和旁边的石狮子有些傻傻分不清。它用冷峻的目光注视着屋外的人来人往。拍摄可爱的动物本身就很有趣。通过玻璃反光我才知道,它正盯着从我身后经过的骑车人。
《看门猫 - 向右看》
它一直盯着骑车人走远,不自觉地扭头,这时我发现下面的石狮子似乎也盯着那个骑车人!于是重新构图按下快门。这样的巧合和对比是不是让画面更有趣了?
《羡慕》
一只乖巧的小狗在“理发”,本来就会引人侧目。但如果你注意到理发师的光头,再看看小狗那浓密的一身“黑发”,就应该理解我为什么给这幅作品起名为《羡慕》了吧。相信这张照片不太会被观众轻易忘记,尤其是那些和我一样发际线后退的中年朋友。
【拍摄技巧】——等待亮点最亮的时机
理发师不停地在动,因为观察到他光头的特点,所以等他低头的时候再抓拍,能更好地传达我的意图。
《仙女下凡》
我在武汉光谷步行街的露天扶梯上看到一位小仙女,她穿着公主裙,与大面积的粉色桃心形成了非常生动可爱的画面。当她随着扶梯即将与我交会时,我才悄悄按下快门,否则她很容易淹没在一堆桃心中(近大远小的透视原理),从而失去主体地位。
【拍摄技巧】——隐藏式拍摄
美国著名街头摄影师薇薇安·迈尔(Vivian Maier)喜欢隐藏式拍摄,她不会举着相机怼着路人狂拍,而是将相机挂在胸前,低头观看取景器,有时甚至不看取景器(盲拍),仿佛她没在拍照一样。
薇薇安·迈尔的作品中经常会有自己的身影。她的神奇故事被拍成纪录片《寻找薇薇安》。
给相机装上肩带挂在脖子上或者斜跨,拍摄时打开翻转屏低头取景,并开启“静音模式”(如果只使用电子快门还是会有对焦的滴滴提示音或快门模拟声),就可以进行隐藏式拍摄了。这在拍摄有趣的场景时非常有效,因为一旦主体发现有个镜头正对着自己,就会立刻变得“无趣”了。
第三阶段:联想
单纯的“有趣”只能带来短暂的快乐,由于缺少意义,所以无法令人印象深刻。摄影的终极目标应该高一些,比如让人产生联想,产生共鸣,甚至唤醒观众尘封已久的某段记忆——这就让观众产生了欣赏的意义。
《家庭会议》
上面这张不仅运用了抓拍、有趣,还让观众产生了联想——训孩子或被父母训。表面上它就是小天鹅游来游去凑巧摆成的一个瞬间,但由于我的截取和定格,让观众有时间慢慢展开联想。倘若是视频,这一刻不到1秒,大脑还没来得及展开联想呢。“定格”是摄影与视频很关键的一个区别。
这张并非幸运,我在同一个位置拍了很多:
耐心观察变化,发现更好的机遇时果断行动。
老婆:你怎么有那么大的耐心蹲在湖边拍?我都冻死了!
我:我也想不到它们会游成这样的队形,只是预感可能会有更精彩的事情发生。这种乐观精神让我充满期待,根本感受不到寒冷或无趣。
《独自游》
上图同样让人产生“联想”。看似简洁的画面,其实包括了很多要素:锦鲤与木栈的位置关系、游弋的姿态、色彩搭配、水面和木栈的光影与质感、空间的留白……当所有要素和谐共存,便营造出了意境,人在意境中会放松和专注,因此更容易展开联想。寻找意境可能是所有摄影师的终极目标或潜意识。
《独自游》拍摄过程(原片)
至于联想到了什么,就因人而异了。比如我的一位朋友说:这鱼不就是我嘛!也许是触动了他的某根神经。
如果你觉得上面讲得很难,也别灰心,其实“联想”也可以很简单,只需具备敏锐的观察力,例如下图:
玩过游戏《吃豆人》的朋友应该会联想到里面的幽灵吧
通过相似的轮廓或形状就可以引发观众联系到其他事物,这是摄影师的“小把戏”,为的就是加深观众的印象。
甚至我们还可以通过错觉,创造不可能发生的事情,比如下面这张:
《武汉凌波门熊吃人事件》
老婆:你怎么把我恶搞成这样!
我:就当为了艺术献身吧!
老婆:献你个鬼!咬你!
玩笑归玩笑,这张照片将三个阶段集中在了一起:远处情侣的拥抱是个巧合,通过“近大远小”的透视原理拍出“有趣的”错觉,引导观众联想到巨人和危险。虽然没什么艺术价值,但我相信大家会对这张照片的印象更深刻。
【拍摄技巧】——使用超低视角来仰拍
拍摄上图时,我蹲在老婆身旁,小心地将相机伸到水面上,给人一种从水中仰视主体的效果。仰视一般是为了塑造人物的高大和伟岸,但这不是一定的,无论拍什么,你都可以尝试这种奇特的视角。
兵马俑都点赞,你还不点赞?
老婆:你恶搞上瘾了吧?
我:咱又没跑题,这张兵马俑表情包也是一样的道理。
总结
用敏锐的观察力寻找生活中不起眼的“巧合”,用智慧与幽默赋予它“趣味”,最终目的是为观众插上“想象”的翅膀,带着这样的思路去拍,你便不会觉得摄影无聊。如果只是为了“好看”,容易走进摄影的沼泽地。
摄影是表达自己内心的一种方式,释放压力的一种方法。它可以治愈你的心灵,可以让你清除烦恼变得专注,让你懂得轻重缓急、看清时机。甚至可以训练思维能力,可以提升认知境界。
关注皮蛋影像,和我老婆一起重新认识摄影、享受摄影吧!
本节课作业
走在路上时刻保持观察,一旦发现巧合、有趣的事物就拿出手机或相机抓拍,不用考虑过多技巧问题,先拍下来。对于一些随时在变的事物,提醒自己“可能会有惊喜”,然后多停留一会,持续抓拍,直到拍到最满意的那张。
作业样张《兄弟醒一醒,有人来拍照了!》
下节课预告
老婆:摄影真的能治愈心灵创伤?夸大其词了吧!
我:万事万物是相通的,绘画书法可以陶冶情操,摄影也一样。《古董局中局》里的主角许愿,不就是用反复“拓碑”的方法让自己恢复了元气。如果你觉得玩摄影并没有让你变得开心,而是越来越空虚,那你很可能走进了摄影的沼泽地。下节课我们就聊聊“摄影的误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