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长篇连载《三国鼎立》(130)——再说司马师·诸葛诞淮南三叛

 新用户6303bXRU 2023-07-05 发布于重庆

(紧接上期)

有读者要求单独聊一篇司马师,稍有点为难,一是以前就有过一篇专门聊司马师的《司马家的狠角儿——司马师》;二是上期和前文中也陆续聊到过,再单独成篇来聊就有重复之嫌,有些读者可能不大喜欢。

但既然读者有要求,总得想办法满足,看了一下以前的东西,也确实遗漏了司马师的一些事情,那就折中一下,再补充聊聊司马师。

其实在写上期司马师之死时就有预感读者会对司马师产生兴趣,因为普遍存在对司马师不熟悉,又不了解司马师在司马家族崛起中起到的决定性作用,看了上期后,自然会好奇,想知道得更多一点。

说起司马家族,大众最熟悉的是两个人,一个是司马懿,这很自然,毕竟司马懿是三国时期的重要人物,并且横跨曹操、曹丕、曹睿、曹芳四朝,又是大众喜爱的诸葛亮的死对头,想不熟悉都不行。

一个是司马昭,这是拜了那句“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的成语所赐,甚至还有人糊里糊涂地认为禅魏的是司马昭。

偏偏没多少人熟悉司马师,这是个比较奇怪的现象,因为司马家族最终之所以最终能够禅魏,主要是靠司马师,不是说司马懿、司马昭不重要,而是与司马师相比的话,这两人的作用在其次,为什么这么说呢?

司马懿历经曹魏四朝,饱受曹氏恩惠,要说他入仕时就开始抗拒曹氏,图谋取而代之,那是瞎说,起码在曹芳之前,司马懿还是大魏忠臣,为曹氏出生入死建功无数。他发动高平陵政变的主要目的是自保,在自保的基础上夺权。

因为曹爽的无能,司马懿侥幸成功,其中也有司马师暗地里建立起的那支三千敢死队的巨大功劳。政变成功,只是夺取了权力,并没能稳固权力,不然司马懿就不会重用校事,监视各级官员,实行严酷的特务统治。

司马懿平定王凌淮南一叛后已是油尽灯枯,司马师接手的是一个并不牢靠的烂摊子,要靠司马师来收拾稳固。

高平陵事变后,司马师由一个执掌禁军的中护军飙升为朝廷排名第四的卫将军,越过亭侯,直接封(长平)乡侯。司马懿去世后,司马师为抚军大将军辅佐朝政,紧接着升为大将军,加封侍中,持节、都督中外诸军、录尚书事,文武大权全部归属于司马师。

执政后,司马师主要做了四件事:一、下令百官推举人才;二、明确年少与年长者的尊卑;三、体恤穷困孤独的人;四、清理被废弃不用的人。

第一和第四是为了建立忠于自己的人才队伍,,不论是新推举的,还是重新启用的人,都会对此感恩戴德。

第二件事是为了稳定社会,便于统治,要求各阶层的人安分守己,尊卑有序,服从管理。

第三件事是收买人心。

司马师为官还是比较公正,他曾担任过中护军,其职责之一就是主持武官选举,他专门制定了选用人才的方法,按照被选人的功劳对应提拔,与相关官吏无私情。

在日常管理工作中,司马师遵从曹操、曹丕、曹睿的祖制,不随意改变,除非是在战争状态下,有效地保持了各项政策的稳定性和延续性。

《晋书·景帝纪》里对司马师执政时的人才使用和治理效果有一个描述:

诸葛诞、毌丘俭、王昶、陈泰、胡遵任四方的都督;王基、州泰、邓艾、石苞掌管州郡;卢毓、李丰掌管选举;傅嘏、虞松参预出谋划策;钟会、夏侯玄、王肃、陈本、孟康、趟酆、张缉参预朝议,四海倾心向往,朝廷内外恭敬。

这份名单应该是司马师执政之初时的状况,因为名单里的毌丘俭后来在淮南发动叛乱,李丰、张缉、夏侯玄在宫廷发动政变,都是针对司马师的,“四海倾心向往,朝廷内外恭敬”是溢美之词,但总的来说是社会逐渐安宁,权力逐渐稳固,所以司马师也不需要继续实行特务统治了,直接罢免了校事。

皇权体制下,权力交接时期是最不稳定最容易出事的危险时期,司马师接替不久,先后出现李丰谋杀案、东兴之战惨败的内忧,和毌丘俭叛乱的外患,稍有闪失,就会带来覆灭之灾,司马师一一化解了这些内忧外患,将权力牢牢地掌控在手。

其中最危险的是东兴惨败,国内所有的棺材都不够安葬死亡的将士,举国哀伤。按律战败将领应该受到惩罚,但司马师却没有这么做,一是此战的监军是司马昭,首当其冲就得处罚他,司马师不忍;二是涉及将领太多,处罚面太广,司马师不敢。

那咋办,这么大的事情,总得有个交待吧?司马师自己来承担,找理由说:“我不听公休,以至于此。此我过也,诸将何罪?”公休,是诸葛诞的字,战前诸葛诞曾提出派王昶逼取江陵,派毋丘俭攻向武昌,然后挑选精锐兵力进攻其两城的建议。

其实这只是司马师找的个理由,因为除了诸葛诞外,王昶、胡遵、毋丘俭、傅嘏等人都提出了各自的意见建议,司马师都没采纳。

只有司马昭一个人受到了处罚,削去了对司马昭来说无关痛痒的爵位,其他武将换防,平安无事地解决了这件棘手的事情。

东兴惨败让司马师的威望受到极大的损害,所幸的是在还没有发酵出严重后果时,吴国诸葛恪愚蠢地攻打合肥新城,被司马师一顿痛击,迅速消除了东兴惨败的影响,重新恢复了威望,抓牢了权力。

这个权力在司马师去世时差一点旁落,也多亏了司马师留下的智囊傅嘏、钟会才避免了这种局面的出现。

司马昭接替时远比司马师接替时轻松多了,平定了诸葛诞叛乱后,几乎就没有什么反对势力了,以至于发生了一件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事情,受不了欺压的年轻皇帝自己带着一帮老弱残兵去灭权臣,结果被当街刺死。

三国时期有两个人是承接父兄基业成事的,一个是孙权,一个是司马昭,他们都是从兄长手里接过权力,但对待兄长的态度上却截然不同,从这个角度也可以看出司马师在司马家族崛起中的重要性。

孙策死后,孙权追谥其为长沙桓王,受到史家的批评,认为其对待兄长太薄情,前面聊到这件事情时曾经说过,孙权这样做的原因是因为孙策有儿子在世,害怕追谥孙策为帝引起将来的帝位之争。

司马昭则不一样,自己任晋王后,立即追谥司马师为晋景王。司马炎称帝后,在追封其父为晋文帝的同时,追封司马师为晋景帝。父子二人丝毫不吝啬于对司马师的尊崇,其原因就在于他们知道没有司马师就没有他们的今天,于此也可见司马师的重要。

特别是司马昭,整天唠叨我这位置是哥哥的,总有一天要还给他,以至于后来发生司马炎与司马攸的夺嫡之争。

这里要弄清楚一个事实,司马师有没有儿子?

有不少的人说司马师没有儿子才传位给司马昭,这是瞎说。司马师有儿子,只是不是亲生的,但法理上却是不折不扣的儿子。

司马师前后有过三个妻子,除了第一个妻子夏侯徽生过五个女儿外,其他两位都没生育。为了延续自己这一支的血脉,司马师过继司马昭的儿子司马攸为自己的儿子。

在宗法社会里,过继儿子是件很重要的事情,有一整套繁杂的程序,告祭天地、祖先,改写家谱、族谱,所有程序完成后,这个儿子就和原生家庭没有血缘关系,只有亲缘关系,成为别人的儿子了,叫亲生父母为叔叔婶婶。

继子算嫡子,其家庭地位比庶子高,可以继承家里的一切,庶子没有这个资格。过继行为在宗法社会里普遍存在。三国时最有名的继子是袁绍,在原生家庭是庶子,过继后成为嫡子。

司马师去世时,司马攸才十岁,太小,非常时期,不敢把位子传给他,才传给了司马昭。这和孙策不敢传位给自己年幼的儿子,只能传给成年的孙权一样。

不知道各位读者还记得高平陵事变前夜司马家里的情景不?司马懿从决心要夺权时起,一直都只和司马师一个人商量,直到事变前一夜才告诉司马昭。知道这个消息后,司马昭一晚上没睡着,翻来覆去地想这件事。

知子莫若父,司马懿可能就是考虑到司马昭这种瞻前顾后优柔寡断的性格才不敢提前告诉他,从这件事情上可以看出司马昭是个心里藏不住事情的人,因此他总是忘不了哥哥司马师的功绩和对自己的好,总是想把位子还给司马师。

现在对这件事最无聊的说法是,司马炎、司马攸谁当皇帝都一样,反正都是自己的儿子。这是一点都不懂宗法社会的人才会说的话。再说一遍,司马攸是司马师的儿子,他和司马炎是同祖不同宗的堂兄弟。

同时期的吴国大臣张悌对司马家篡权成功一事有个评价,比较中肯,他说:

司马懿父子,自握其柄,累有大功,除其烦苛而布其平惠,为之谋主而救其疾,民心归之,亦已久矣。故淮南三叛而腹心不扰,曹髦之死,四方不动,摧坚敌如折枯,荡异同如反掌,任贤使能,各尽其心,非智勇兼人,孰能如之?其威武张矣,本根固矣,群情服矣,奸计立矣。

不知道这段对司马师的补充能不能让那位提出建议的和有同感的读者满意?敬请后台留言告知。下面接着聊淮南三叛。

第九节 淮南三叛:诸葛诞

诸葛诞,字公休,琅邪阳都(今山东省沂水县南)人,与诸葛亮同族。曹丕时出任尚书郎,顶头上司是尚书仆射杜畿。

曹丕让杜畿建造一艘御楼船,建好后,杜畿和诸葛诞在在陶河(今河南省孟县南十八里,即富平津)试航,遭遇大风,楼船覆没,二人掉人水中。虎贲士兵下河来救,诸葛诞让他们先救杜畿,自己则被冲到岸边昏绝很久才苏醒。可惜杜畿被水淹死。

后来诸葛诞出任荥阳县令,又入朝为吏部郎,升御史中丞尚书。诸葛诞与夏侯玄、邓飏等人关系很好,来往密切,是兴趣相投的浮华之友。

当时的浮华人士有“三豫”“四聪”“八达”等归类,诸葛诞就是“八达”之一。曹睿讨厌浮华,继位后这批人全部被免官废职。少帝曹芳继位后,因为曹爽和这批人关系好,又全部得到重用。诸葛诞出任御史中丞、尚书,然后外放为扬州刺史,昭武将军。

王淩之叛时,司马懿任诸葛诞为镇东将军、假节、都督扬州诸军事,封山阳亭侯。东兴之战失利后被贬为镇南将军。毌丘俭、文钦造反时,向天下州郡发布文书,也到了诸葛诞这里,诸葛诞和邓艾一样,将来使斩杀,随后遵照司马师的命令带兵从安风津渡河占领寿春,成功阻截了吴国意图占据寿春的部队,并斩杀留赞等将领。因功进封高平侯,食邑三千五百户,转为征东大将军。

高平陵事变时诸葛诞因在外没有受到牵连,但一干浮华好友纷纷被杀,也让诸葛诞内心难安,唯恐遭到司马家族的暗害,此时又明言反对司马昭禅代,心中更是恐惧,就把公私的钱财全部拿出来奖赏施舍给将士官吏百姓,以笼络人心,同时招募了一批扬州江湖人士和自己的亲兵组成了一支数千人的敢死队。

甘露元年冬天,吴国准备进攻徐堨(今安徽省含山县西南)。诸葛诞所辖的兵马本来足以抵抗,但诸葛诞却以此为借口向朝廷要十万人马守寿春,又请求在淮河边修筑城堡防备吴军。这样做有两个目的,一个是修筑城堡自卫,一个是可以找朝廷要人要钱要物。

此时贾充已经回京把诸葛诞反对禅代的情况告诉了司马昭,并建议司马昭征诸葛诞入朝为官,解除其兵权,说:“诸葛诞再次出任扬州,有威名,民望所归。现在征召他必定不会来,即使出事也是祸小事浅,如果不征召他来,久了就会出大祸害。”

司马昭采纳了贾充的建议,于第二年五月征召诸葛诞入朝为司空,令他将所辖部队交给扬州刺史乐綝(乐进之子)。当时钟会因为母丧在家,知道这个消息后断定诸葛诞不会来,还可能激起诸葛诞的反心,赶紧骑马去告诉司马昭,希望不要这样做,另外想办法,但诏书已经发出,司马昭觉得不用改了。

果然,诏书送达时,诸葛诞就起了疑心,说:“我作三公应该在骠骑将军王昶之后,怎么现在就要我作司空!又不派使者前来,个步兵士兵拿着诏书走路过来,让我把部队交给乐綝,这一定是乐綝私自所为。”

诸葛诞首先收拾乐綝,带领左右数百亲兵到扬州刺史府(督军和刺史都在寿春城内),刺史府守将以前是诸葛诞的部下,见诸葛诞来势汹汹,想关闭府门,诸葛诞呵斥他说:“你难道不是我的故吏吗!”吓得守将不敢关门,诸葛诞带兵直接闯进去,乐綝往楼上逃跑,被就地斩首。

开弓没有回头箭,擅自杀了朝廷命官,诸葛诞只能反了。他采取的是守点待援的战术,将淮河南北郡县兵和屯田兵十多万,以及扬州兵四五万,共计二十万左右的兵力,集中守卫寿春,并为此囤积了足够一年食用的粮食。

援兵从哪里来呢?吴国。

诸葛诞先派将军朱成到吴国,向吴国上疏称臣,又派儿子诸葛靓、长史吴纲和各个牙门将的子弟到吴国做人质。吴国此时由孙綝接替死去的兄长孙峻执政,孙綝才二十六岁,政权还不牢固,接连有人发动政变。

孙綝刚平定这些政变,稳定局面,亟需一场对外战争来凝聚人心,转移矛盾,巩固政权。诸葛诞称臣,无异于天上掉馅饼,孙綝喜出望外,立即任命诸葛诞为左都护、假节、大司徒、骠骑将军、青州牧、寿春侯。派将军全怿、全端、唐咨、王祚等率兵三万,悄悄和文钦一起去接应诸葛诞。

庞德的儿子平寇将军、临渭亭侯庞会与偏将军路蕃不愿意跟随诸葛诞造反,各率所部突出寿春,回归朝廷。朝廷下诏褒奖,将庞会由亭侯升至乡侯,路蕃封为亭侯。

司马昭得知诸葛诞起兵造反,断定诸葛诞会吸取毌丘俭进军的教训,不会出击,一定会联络吴国一起进攻,战争规模会很大,要集中优势兵力全力以赴,确保全胜。

经过一个月的准备,七月,司马昭奉皇帝、太后一起东征。总兵力二十六万,除中军主力外,还有在青、徐、荆、豫四州征集的兵马和在关中抽调的部队,全部在淮北集结,号称五十万。

司马昭掌权不久,大军外出,担心朝中有人挟皇帝、太后甚至是皇帝、太后一起做出对自己不利的事情,让曹爽的遭遇在自己身上重演,就干脆带着皇帝、太后出征,不给别人任何机会和条件。

联想到司马昭在许昌时接到的那份让他留守许昌,将兵交给傅嘏带回洛阳的诏书,朝中拥曹派仍然暗潮涌动,司马昭这么做并不是多此一举。

(未完待续)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