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山东名师田献增提出了一个问题

 青春rzw 2023-07-06 发布于山东

目录: 

  1. 山东名师田献增提出了一个问题

  2.  陈永明团队出版物展示

  3.  华师大部分书籍友情展示

山东名师田献增提出了一个问题

630日,在“陈永明谈数学交流群”的 “数学教学漫谈讲座”里,山东名师田献增作了第十讲报告,题目是“认知与权威相左,教师怎么办”。
田老师在教学实践中发现,解分式方程时两边乘一个各分母的最小公倍数,可能产生增根的问题,其道理不是大家都清楚的。问题可能出在等式基本性质2上。
对这个问题,田老师抓住不放,深入进行研究,查阅了各种版本的教材,发现有点教材是“可0派”,即
等式的两边同乘以一个数,等式仍成立。
有点则是“非0派”,即
等式的两边同乘以一个非0的数,等式仍成立。
分式方程增根的问题,和这个分式的基本性质有关。可0派,非0派孰对孰错?究竟这么看待这个问题,这么处理?确实是值得讨论的好问题。对这个问题各位网友可以充分发表意见。
我听了田老师的报告后有点感想。
第一,这其实地一个司空见惯的问题,但是往往在鼻子底下的问题,我们常常视而不见。我记得张奠宙教授教导过我:做研究就要在别人看不出问题的地方,看出问题来。田老师这样做了。
第二,这是一个从自己亲身教学实践中提炼出来的问题,我们一线老师做研究,课题的主要来源就是自己的教学实践。不要做大而空的,不切实际的课题。田老师这样做了。当年我对我的名师工作室的学员就提出,要从这样的“小课题”入手,研究成果立马可以用来指导我们的工作。
第三,田老师是十分踏实的,他查阅了各种版本的教材,部的,省市的,现在的,早年的,进行对比。做研究就要大量掌握资料。田老师这样做了。
记得当年我和一群青年教师,一起准备研究数学语言。一开始,我就提出要求,分头查阅十年的杂志,并做摘记,进行交流。当时就有一位很聪明的青年教师问:为什么要这么做?其实搞研究首先要掌握资料,看看人家在这个方向上有点什么成果。(现在读硕博的比较普遍了,大家都知道这个道理了,硕博论文中就有一部分是文献概述)后来我们发现,没有人做过中学生掌握数学语言的情况的调查,于是我们确定了自己的课题,搞一个数学化语言千人调查。
第四,田老师发现各种版本的说法不一。我也奇怪,像这样的非常非常基本的原理,全国怎么可以不统一呢?在教材变化的进程中,上面曾经强行规定过一些概念的意义,符号等等,如近年规定0是自然数,再如,早年正切符号是tg,现在规定为tan等等。这种规定是不是完全合理,可以在学识范围里讨论,但有个统一的规定,从整体说,不会引起混乱。希望上面对等式性质作一个统一的规定。

陈永明团队出版物展示

数学科普

数学教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