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你可能想不到,第一个祭祀孔子的帝王不是汉武帝,而是大汉开国皇帝刘邦

 奇阶读史 2023-07-06 发布于山东
刘邦跟鲁地之间的关系,有着一定的历史渊源。

当年,项羽兵败自杀以后,汉王刘邦率大军来到鲁县城外,因为鲁县人坚持要为主公项羽守节,所以坚持不降,刘邦一怒之下想要屠城,但是,当他听到城中朗朗的读书声,就放弃了屠城的想法。后来,刘邦把项羽的人头拿给鲁县的百姓看,当百姓看到自己的主公已死,才放弃了继续坚守的想法。

我想,军事力量非常弱小的鲁县,在大军压境的情形下,丝毫不为所动,继续朗朗读书,坚持为自己的君主守节,这一点一定深深的刺激了刘邦。

汉朝建立以后,刘邦所费的心思大部分都在怎样诛灭异姓诸侯王上面,这些诸侯王,有自己反叛的,也有被逼反的,也有还没来得及反就被冤杀的。

在刘邦当皇帝的这些年中,其实他是非常累的,尤其是累心。

楚汉战争的时候,他的部下大多数都对自己忠心耿耿,因为那个时候,大家有一个共同的敌人,就是项羽,只有灭了项羽,大家才能同得好处。

但是当项羽被灭以后,在皇帝刘邦眼里,异姓诸侯王成了最碍眼的存在,当年这些大佬们跟自己并肩作战来攻击项羽,那都是有利可图的,但现在他们都分得了自己的一杯羹,就不愿意鸟自己了。

         

而刘邦要做的是秦始皇那样的皇帝,他不要做周天子那样的天下共主,他要的是全天下人对他完全臣服,诸侯王也不例外。但要达到自己的这种想法,绝非易事,在汉朝建立以后的几年里,刘邦跟大佬战友们又逐一较量了一番,有的用智取,有的用武力,总之,这些对自己不那么佩服的诸侯王们都被干趴下了!

所以,从刘邦这些年的革命史,我们看见,秦朝末年,他跟项羽以及其他的诸侯王以秦朝为革命对象,结果大获成功,秦朝被干掉了;之后,他又以项羽为革命对象,以彭越、黥布、韩信等为盟友,最后仍然大获全胜,项羽被成功干掉;再之后,刘邦以从前的盟友为革命对象,制造各种理由,来除掉他们,好使全天下的每一寸土地都为他老刘家管理。

刘邦的想法就是家天下,但是人们会真正服气吗?当年秦始皇为了防止天下人民反叛,采取的措施是,把天下的兵器全部收归政府,并由中央特派的郡守或县令管理天下所有的郡县。

但是你可以收缴天下的兵器,你不能收缴老百姓种地的锄头,你用严刑峻法来治理国家,却无法制止全天下百姓对你的极端恨恶之情。

秦始皇错就错在,他以为单靠武力和行政以及愚民政策就可以管理好天下百姓,如果没有建立起比较行之有效的国家制度,构建起成熟的意识形态来,你是管不好天下百姓的,如果百姓对你这个政权的厌恶与日俱增,就有可能最终颠覆你这个政权。

所以,刘邦经过十几年的反复思考,在精心研究秦朝灭亡的教训以及项羽败亡的教训以后,他觉得意识形态的建立也是治国的重中之重。

刘邦画像

当刘邦征讨黥布归来的时候,他知道自己的日子不多了。

一方面,他回到了阔别十多年的老家沛县,跟父老乡亲把酒言欢,一解自己多年的乡愁;另一方面,他要到当年给自己带来很大震撼的鲁县去一趟,他要借着祭祀孔子,来得着天下读书人的心,同样让孔子学说中的礼仪观念在天下百姓中广泛宣传,让天下百姓建立起忠君为主的观念来。

那为什么刘邦要尽力去得读书人的心呢?刘邦又为何把忠君观念看得这么重呢?  

首先讲第一个,刘邦其实也是读书的,根据《史记·韩信卢绾列传》记载:  

“及高祖、卢绾壮,俱学书,又相爱也。”

————《史记·韩信卢绾列传

也就是说,刘邦小时候曾跟卢绾一块读书,因为多方面的原因,刘邦读书比较少而已!  

很可能刘邦因为读书不好而被父亲叱骂,又因为他看见那些饱读诗书的人,很多都是有知识而无才能,所以刘邦对儒生很反感。  

当刘邦作了沛公以后,许多人头戴儒生的帽子来见他,他就立刻把他们的帽子摘下来,在里边撒尿。  

“沛公不好儒,诸客冠儒冠来者,沛公辄解其冠,溲溺其中。与人言,常大骂。未可以儒生说也。”

————《史记·郦生陆贾列传》

再说,刘邦这个人,性情自由豁达,不拘小节,讨厌各种成文的规矩和要求,所以他作平民时对儒家教训没有多少好感。  

在这里插一句,开国之君,没有崇尚儒家教训起家的,因为儒家叫人服从约束,但开国之君都是反叛者,跟旧势力进行多次交战最后成功的。  

其实,严格来讲,刘邦并非不喜欢读书人,而是不喜欢读死书、死读书的人,刘邦手下的张良、萧何、陈平、郦食其、陆贾、叔孙通、刘敬等人都是读书人,刘邦用得好着呢!  

当刘邦起兵以后,他身边的帮手以武将居多,因为打天下需要武将,但坐镇关中的萧何的作用不比任何一个武将更小,这一点刘邦看得很清楚。并且,项羽失败很重要的原因就出在粮草供应问题上,而文官萧何在关中治理有方,源源不断的把粮草送到前线,以至于汉军虽然常常打败仗,但是总是败而不灭,身处绝境起死回生。  

受过良好贵族教育的张良,凭借他超越常人的智谋和见识,给刘邦提出多次战略性建议,使得刘邦在每一次转折点上总能选对方向,这岂是不读书的人能执导得了的吗?  

当然,萧何也好,张良也好,他们虽然读书很多,但不是儒生。  

郦食其、叔孙通等人是儒生,刘邦曾因为郦食其是个儒生而以非常傲慢的态度接待他,但是后来听到郦食其对天下形势的分析,刘邦喜出望外,开始对郦食其以礼相待,还封郦食其作了广野君  

儒生郦食其后来为刘邦作了很出色的工作,他坐上马车辗转各处,游说各诸侯王,劝说这些大佬们跟汉国联盟,一同对付项羽,郦食其最后在齐国以身殉节。  

叔孙通在汉朝建国以后才开始活跃起来,他制定礼仪,让刘邦感受当皇帝的荣耀和威严,刘邦在尝到快感以后,就赏赐叔孙通太常的官职,后来又升叔孙通作了太子太傅,就是太子的师傅,也可见刘邦已经非常重视儒家思想对政权稳固所起的作用。  

这两位儒生起的作用,难道刘邦看不见吗?当然看得见,但他还是从心底里对读书人存着偏见。  

直到陆贾告诉他:“皇上您马上得天下,可不能马上治天下啊!”  

这一句话把刘邦给点醒了!他开始更加重视读书人的重要性。  

天下大乱的时候,需要大量的武将来克定祸乱,恢复秩序,但是当天下安定以后,文人的作用就凸显出来了。  

打仗的时候,需要的是敢拼命、视死如归的武将,这个活文人一般干不好;但是治理天下需要的是韬略,而韬略是从知识的学习中得到的,战场上那种拼杀本领又用不上了。  

从国家的长远来看,刘邦必须重视读书人,同时塑造自己在读书人心目中的形象,才能促进国家的长治久安。  

第二个问题,刘邦通过祭祀孔子来构建忠君爱国的意识形态。

其实刘邦是一个非常善于得人心的人,早在他作混混的时候,自己的身边就聚集了一帮小弟,当他逃到芒砀山中藏起来的时候,也有不少人愿意与他同甘共苦,要知道,那个时候的刘邦是朝廷钦犯啊!

那大家看重刘邦的哪一点,甚至愿意舍命跟随这个朝廷钦犯呢?

那一定是刘邦身上独特的人格魅力吸引了很多人。

当刘邦起兵以后,他身边聚集起一帮人,这些人大多数都对他忠心耿耿,当然也有背叛刘邦的:雍齿因为打心眼里瞧不起刘邦而背叛他;曹无伤脚踏两只船,想要入项羽的股而出卖情报。

除了这两个人以外,其他人还有谁公然背叛刘邦?你还真找不出来。

故韩国贵族张良自从跟随刘邦以后,对刘邦一直忠心耿耿;

换了两个主人的陈平,到了刘邦这里以后,再也没有改换过门庭;

换了很多个主人的前朝博士叔孙通,到了刘邦这里以后,也是再也没有离开过;

王陵,起兵之初,并没有看得起刘邦,但是当刘邦当上汉王之后,王陵看见从前的小弟刘邦已经远不是自己可比的了,终于铁下心来跟随刘邦。

但这些人有一个共同点:要么实力远远不如刘邦,要么不能独当一面。

既能够独当一面,在实力上又跟刘邦相仿的,比如韩信、彭越、黥布等人,从来没有心悦诚服的拜刘邦作老大,这些刘邦也能看得出来,但是在跟项羽作战时,因为汉国实力远不足以灭掉项羽,刘邦必须团结他们,当项羽被灭以后,这些人从本质上已不是自己的盟友而是对手了!

所以,汉朝开国以后,刘邦的主要工作就是灭掉异姓诸侯王,方法是逐一灭掉。

灭燕王臧荼,诱骗、贬黜、软禁楚王韩信,灭韩王信、更换赵王、灭陈豨、灭黥布等等……异姓诸侯王还剩两个:燕王卢绾和长沙王吴臣,刘邦不知道,其实卢绾为了自己的生存,也跟他离心离德了;吴臣因为善于明哲保身,所以一直没有被刘邦惦记上,但是他虽然是王爵,实际控制的土地已经很少了。

总而言之,刘邦心里最希望的是他所建立的帝国月明星稀,一家独大,任何势力也别想觊觎他的无上地位!

祭祀孔子

刘邦所求于汉帝国臣民的是他们的忠心,而孔子的儒家礼教正好能够满足刘邦的这一需求,所以,刘邦祭祀孔子,更多的是政治需要,是出于实用性的目的,是为了自己的江山稳固,而非他真心佩服孔子。

当然我们不能知道刘邦心里对孔子的真实想法,但是他要利用孔子的礼教来维护自己的统治是确定无疑的。

刘邦也通过这个举动成功的得到了很多读书人的拥护,至于忠君爱国的思想贯彻下去,那是后来很多年以后的事情了!

到了刘邦的曾孙刘彻继位以后,儒家开始慢慢取代黄老之学,成为汉政府大力倡导的官方意识形态,同样,儒家的典籍也成为帝国臣民都要反复研读的书目。

当然,不论哪一种学说,只要是跟政治紧密连接在一起,一定会变了味,儒家也不例外,刘邦所宣传的儒家以及后来刘彻所大力倡导的儒家跟孔夫子所提倡的儒家从本质上来讲,已经相去甚远,但是儒家已经被统治者看上了,还能逃脱被改造的命运吗?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