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5.方剂 · 第5讲 第四章:方剂的组成与变化(续二)第五章:剂型 第六章:煎服法

 自由自在中医 2023-07-07 发布于湖南

05.05.方剂的组成与变化(续二)第五章:剂型。第六章:煎服法(方药古今剂量换算)

现在上课。这一堂呢,我们接着上一堂所学的内容接着说。君药,它针对的病是主要矛盾方面。君,它的配伍就相当于我们学习配伍原则针对病变证机,相当于配伍方法,相须配伍。你说这个方啊,一个国家能不能要两个君主?一个方能不能要两个君主?一个方是完全可行的,一个国家是完全不可行的。这说明它还不是一个国家的体制。君,它只不过就是说,代表用的药。臣,相当于我们开方用的什么药?前面所学的内容。臣,它就是协助君药发挥治疗作用,同时又治疗次要的方面,在配伍的时候,相当于相使配伍。相使配伍,一个药为主,一个药为次。我们在前面学习的时候,已经说到相须和相使配伍,不能怎样?截然分开。君臣在这种情况下,它就出现了一个问题:君和臣,它的作用应该是大多数相同,还是大少数不同呢?这个问题我们要搞清楚,君和臣作用基本上是差不多的。你们说,一个大官和一个小官,他们在认识上一致不一致?在多数方面,如果不一致,会就地免职。有这种可能性吧?这就造成了,君臣在一个方中,人们认识的时候,很难把它界定清楚。你比如说,有一个方叫黄连解毒汤,黄连、黄芩、黄柏、栀子。你说这个方四味药,你怎样去确定它的君药?你怎样确定它的臣药?容易不容易?它是不容易的。为何说不容易?因为它们都是什么?清热、泻火、解毒、燥湿药。再一个方面,你比如说有一个方,叫白虎汤。你说白虎汤,石膏和知母你怎样界定?它哪一个是君药,哪一个是臣药呢?假如说,石膏用量大,知母用量小。再想一个问题,石膏是石头呀,那知母是什么,它不是石头呀。哪一个容量大?50克的石膏容量大,还是20克的知母容量大?应该是知母的容量大。你说哪一个重?那还是石膏重。这个问题呀,也不是容易搞清楚的。我认为呀,要想搞清楚,那就是针对病变的证机。当然,我们在配伍原则的时候,不仅仅要针对病变的证机,还要针对什么?脏腑的生理特性。针对脏腑生理特性也是,我们中医处方、用药、配伍一个重中之重。它比君臣佐使这个配伍结构还要准确,还要严谨。你比如说佐吧。佐药,它协助君臣药。那协助君臣药,它应该和君臣药作用怎样?差不多吧?这也是非常难以界定的。你比如说,同样是一个方,由于人们认识不一样,有的人认为这个药是君药,有的人认为那个药是君药,有的人认识臣药距离才是偏大呢,有的人把君药放到了佐药,有的把臣药放到了君药,有的把臣药又放到了佐药,差距很大。缺乏明确的界定性。这个佐呀,一般情况下,人们说一个是佐助,它就是和君臣作用差不多。另外一个角度,佐什么?就是制约君臣药物的弊端,叫做佐制药。佐制药,它就是配伍原则里边的什么哩?制约方药弊端的。针对方药弊端而选用药物的。再一个叫做反佐。反佐,实际上就是相反配伍方面里边的第二个方面里边的小小的一个方面。怎样说是相反配伍里面的第二个方面?第一方面就是人们说的十八反,第二个方面就是寒热药的同时应用。它和反佐有一个不同,什么不同呢?病比较重;病不太重,比较顽固。一个概念病比较重,第二个概念病不太重,但是比较顽固。治疗这样的病人,明明知道它是热证,我们在用药的时候,就要再少用一点热的药,这样有利于药物更好的发挥治疗作用,提高治疗效果。使药。这个使药,人们通常情况下,说它一个什么作用呢?起到引经的作用。也就是说,把药物的作用,引向某一个方面。说到这里,我想问同学们一个问题,你说这个君药、臣药,它就不知道它治病的时候要到哪一个地方去?你假如说一个君药是清热的,它来到人体内,它就不知道它是干什么的?往哪里走的?使药,人们又说它调和,我认为它这个调和,在某种程度上,它就是一个什么作用呢?使药调和,它是一个什么味吧?它是甘味吧。你说它是甘味,甘,人喝起来好喝不好喝?在某种程度上,调和调和,我的认为它就是什么?让这个药喝起来,相对来说好喝一点。我们对君、臣、佐、使,认识的时候,认为它是解释方中配伍合理的一种说理工具,在临床中,它的应用价值是非常小的。在临床中,它的应用价值大的,它就是两个方面,一个方面配伍原则,一个就是配伍方法。我们治病牢牢把握三大原则,四大配伍方法。你用药的时候,你最好选用相须的、相使的、相畏、相杀、相反的。这样用药,它比较科学,比较实用,临床容易掌握。结构形式君臣佐使,有很多的弊端,它有很大的机械性,更大的弊端就是人为因素比较大。我们对君臣佐使做一个了解就行。第五个方面,方剂配伍的变化。我们认识问题的时候,已经认识到,学习古人的方,都是固定的方,今天治病,治疗的病都是变化的病。这就要求我们在临床中,要取得更好的治疗效果,必须重视什么?变化。变化主要有几大方面。其中一个大的方面,就是药味加减变化。药味加减变化,我们思考一个问题。假如说,我们学习一个方,叫麻黄汤。麻黄汤这个方是治疗风寒表实证,又叫太阳伤寒证,或者治疗风寒犯肺证。你们说,有没有这种可能性?一个人感冒了,属于我们中医的太阳伤寒证,这个人他就是恶心、想吐。在这种情况下,你单用麻黄汤,有没有局限性?需要不需要加药?可以加吧?你看,恶心、想吐,加点生姜是可以的吧?陈皮也是可以的吧?你假如说,一个人是风寒犯肺,应该用麻黄汤吧?你说风寒犯肺了,他会不会也出现恶心、想吐呢?他也会的。需要不需要加药呢?你像半夏、陈皮、生姜能不能加呢?都是可以加的。这就是说,我们学习古人的方,第一个概念,学习古人的方它是一个基础方,让我们学的时候有规律性。但是我们在临床中应用的时候,一定要重视加减变化用药,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而加药,从而达到提高治疗效果的目的。一个方,既可以加也可以减啊。你比如说,我们学习一个方,古人的一个方,叫什么方呢?叫大承气汤。大承气汤,它用了一个大字,我们在认识的时候要知道,它治疗的病证应该是偏重还是偏轻呢?偏重吧?你说病啊,有没有这种可能性,病也不太重,但是它就是久而不愈,有吧?用的方,用的药,治疗的病证比较重。刚才我们说了,病不太重,就是顽固,我们可以把大字给它改成小字,叫小承气汤。就是在大承气汤基础之上,可以去药的。学习古人的方,是既可以加,也可以减。你比如说,其中有一个方,叫小青龙汤。你假如说,这个人他出现口干舌燥,有没有必要把它温燥化湿的药适当去除,或者说适当减少一点?都是可以的。药味加减,我们还要考虑到一个方,它是既可以加的,也可以减的,同时可以怎样?既加又减的。比如说,张仲景一个方叫麻黄汤,一加一减,变成了麻杏石甘汤,减了一个桂枝,加了一个石膏。还可以加减变化成麻杏苡甘汤,把桂枝去掉,加了一个薏苡仁。既加又减,它就是使一个方在治疗病证的时候,更加符合某一个证型。加减变化用药,相对来说,比较容易掌握的。哪一个有一定难度?药量加减变化。这药量加减变化,你在开一个方,你怎样知道用量大治什么病?用量小治什么病呢?一方面要借鉴古人的认识,第二个方面,我们在认识的时候,要密切结合临床是如何用方定量的。有一个方叫做什么方呢?叫做桂枝汤。桂枝汤用的量,桂、芍、姜各三两,大枣十二枚,甘草二两。它治疗的病证是太阳中风证或者说是风寒表虚证。如果我们把桂枝汤中桂枝的量加大,治疗的病证就发生变化了,方的名字也改了。加大二两,叫什么方呢?叫桂枝加桂汤。张仲景在《伤寒论》中,第117条,他是这样说的,他说烧针令其汗,针处被寒,核起而赤者,必发奔豚。气从少腹,上冲心者,灸其核上各一壮,与桂枝加桂汤,更加桂二两。张仲景他又怎样说呢?他说所以加桂者,以泄奔豚气也。刚才我在说张仲景原话的时候,专门提到了气上冲。张仲景说气从少腹,上冲心之前,我们先说一个气上冲。气上冲,就是说,张仲景用桂枝加桂汤,他用的桂枝,那桂枝它应该是辛散的,气上冲是不利于用的,那气上冲了你再用散的药,它更上冲了。但是我们要知道,用量变化导致什么?治的变化。由原来桂枝的辛散变成什么了?张仲景说的所以泄奔豚气也。量的变化,可以使这个方治病由原来治疗的是什么?风寒表虚证,变成了奔豚。再一个方面,桂枝汤加大芍药的用量,它就成了桂枝加芍药汤。张仲景在《伤寒论》中第279条,他怎样说呢?他说因而腹满时痛者,属太阴也,桂枝加芍药汤主之。这样我们就知道,一个方调整用量,可以改变这个方治疗的证型。一个方中加减用药,也可能改变这个方治疗的证型,也可能不改变这个方治疗的证型,而是突出了要治疗病在病变过程中,出现的一个主要症状,需要我们在治疗的时候,同时给予解决。药味加减变化重要,药量加减变化那是同样重要,不过量的变化不容易掌握。举一个例子,你比如说,我们在临床中用柴胡这一味药。通常情况下,3克左右,它是以升举为主;10克左右,它以解表疏肝为主;20克以上,它以清热为主。下面给同学们留一道思考题,根据张仲景用桂枝用什么量,以通阳为主?用什么量,以解表止痛为主?用什么量,以降逆为主?同样是一味药,因为用量不同,决定了它发挥作用的时候,不尽相同。量变导致什么?导致质变。我们天天学习,都是在发生量的变化,量发生到一定变化,由我们今天的学习变成了大夫,或者变成了老师。这都是什么在积累?量在积累。我们学习方剂配伍、组成与变化,涉及到哪些内容?内容是比较多的。第三个方面变化,就是剂型的变化。剂型的变化正好就是我们学习第五章,剂型。剂型变化也可以说,确定剂型根据是什么?剂型的变化根据是什么?我的认为,我们在认识的时候,确定剂型条件主要有两个大的方面:一个是根据病人的病情而决定剂型,第二个方面根据药物的特性而决定剂型。你比如说,病比较重,多用汤剂;病比较轻,慢性病,多用散剂、丸剂等等。剂型变化条件由我们刚才所说的两个所决定的。你比如说,其中有一个药,叫什么?叫朱砂。就不主张煎煮,你要煎煮,不仅达不到治疗作用,反而还会出现弊端。这是根据药物的特性而决定剂型的。我们学习剂型,重点要学一个汤剂,汤剂是我们中医发挥优势一个重要的方面。汤剂有什么好处?汤剂量大,吸收快,见效快,是这样吧?还有一个最大最大的优势,灵活性强。你根据病人的病情,可以加减用药吧?可以调整用量吧?当然我们在认识的时候,汤剂有没有不足?那肯定有。什么不足?不能大规模生产,相对来说,浪费药材。汤剂,我的认为呀,是我们今天中医发挥优势一个重中之重。我希望同学们以后走入到临床,多开汤剂。开汤剂的好处,就在于我们在较短的时间内,能把病人的病情控制。使病人感到吃我们中药取得显著疗效,这样一种感觉。这是汤剂。那散剂呢?散剂它还具备不具备这些优点呢?不明显。你说汤剂量大,那散剂?你说汤剂,一次能不能喝这样大一包?差不多。你说散剂,能不能喝这样大的半包?没有。量小了吧?变化性小了吧?那吸收得怎样?也慢了吧?那见效怎样?也慢啦。它有没有好处?它有好处,它携带怎样?方便,可以大规模生产,但是有一点,最大最大的一个弊端,灵活性怎样?没有了。散剂有它的优势,也有它的不足。丸剂在某种程度上,和散剂差不多,都是什么?可以大规模生产吧?携带比较方便吧?服用也比较方便吧?但是,它吸收慢一些,药量小一些,灵活性不具备了。你假如说,一个人正在吃这个丸药,突然出现某一个症状,你再往这个丸剂里边再加一味药,不是那么容易的。这是我们认识丸剂和散剂,有共同的好处,也有不足。不过,今天丸剂多不多?丸剂比较多,有蜜丸,有水丸,有浓缩丸,但是我们今天认识到哪一个丸药有点补?蜜丸有点补。哪个丸药吸收得比较快?相对来说,吸收得快一些,容易溶解,那叫做水丸呗。再一个膏剂。这个膏剂呢,有两个膏剂。一个是内服膏,一个是外用膏。内服膏,它的弊端和丸剂、散剂差不多,它的优点和丸剂、散剂差不多。外用膏有两个膏,一个是什么?硬膏。一个是软膏。贴的叫什么膏?往皮肤上涂的叫什么膏?这就是膏剂。酒剂、片剂都是临床中可以应用的。我们重点要掌握一个什么剂型?我们重点要掌握一个汤剂。把汤剂应用好了,这是我们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下面我们学习第六章:煎药法与服药法。煎药法与服药法这里边第一个内容就是煎服法。煎服法,实际上就是汤剂。煎药的方法,我们想一个问题,有没有考虑煎药的用具呢?用什么锅最好?砂锅。什么锅不能用?铁锅不能用。铜锅家里也不多,锡锅家里我估计基本上都没有。家里现在铁锅还是有的,铁锅是炒菜用的,一般都不是用来煎药的。煎药一般情况下都是砂锅,那当然有的家,用金锅也是可以的。锅,砂锅就行,铝锅也行。当然,同学们说那高压锅行不行?你说现在药房、有些药店呀,它帮助你煎药,那算是什么锅?同学们说那个跟高压锅差不多。煎药的用具。煎药的用水,你说什么水最好?那就是不污染的水都行。只要污染了,你不知道,这个也麻烦了。我的认为,只要是不污染的水都行。你说究竟要取自来水好,还是泉水好?还是黄河水好?还是长江水好?有时很难界定。当然有些特殊的水,叫做酸浆水、甘澜水,这是些特殊的用水。你说这煎药的火候重要不重要?它是非常重要的。大火、小火。大火、小火怎样计算?时间。这就是煎药的时间。煎药的时候,应该是这样煎的,先在水里边最少泡上30分钟。大火、小火怎样计算时间?大火是不计算时间的。怎样说不计算时间呢?大火,把药放到火上,把水烧开了,这个时间段要用大火。如果药一烧开,变成小火,这个才计算时间的。通常情况下,煎药泡水半个小时,大火烧开,小火煎煮,时间各不相等,通常情况下,是半个小时。为何说各不相等?根据张仲景的论述,他在一个方中,大承气汤他主张芒硝煎煮的时间,两三秒钟。张仲景一个方叫泽漆汤。泽漆煎煮的时间要三个小时,也就是说,一个方煎煮时间的长短与药物特性发生作用,有一定的关系。煎药的话,有先煎,有后下。先煎呢,通常情况下,说的是矿石类的,是吧?还有毒性的、动物类的、贝壳类的。后下就是芳香类的,大黄是一个特殊的药,不后下和后下。不后下和后下发挥作用不完全一样,我想我们在学习中药的时候都有明确的认识。还有包煎,还有什么?烊化。还有什么?还有单煎等等。下面是服药。你说服药,我们这样给它概括一下,凡是对胃有刺激性的,通通饭后,还是饭前?饭后。凡是对胃没有刺激性的,通通饭前服。我主张,绝大多数情况下,应该是在饭前服,有利于药物更好地吸收,发挥治疗作用。对于有些药,可以是特殊的服药方法。比如说,有些特殊的病,在病发作之前,增加一次服药。有的病就是吃药之后大概多长时间,再服一次药?像大黄附子汤。服药,还要重视什么哩?叫做反佐服药。你比如说热证比较重,用寒凉的药,怎样服药?再一个,我们在认识的时候,还要重视有毒性的药,你怎样用?一开始,量应该小一些,然后呢,慢慢加大用量。服药也是关系到疗效的不可忽视的一个方面。我们学习张仲景的方和后人的方,在用量方面,是不完全一样的。凡是张仲景的方,我们在应用的时候,把它的一两都作为多少呢?作为3克。凡是不是张仲景的方,我们在用量方面,怎样去定量?一两按30克计算。这是一个用量也是非常重要的。刚才我们说了,凡是张仲景的方,一两按3克计算。这里边还存在一个问题,你说这个时代的变化呀,你说一个朝代和一个朝代用量,能不能截然断定的非常清楚呢?它是不容易的。以张仲景方为代表的,一两是3克,在这个时间段呢,《千金要方》我们也把它一两作为多少的呢?3克。那《外台秘要》呢?也作为3克。因为它们这个时间段在交叉时期,它会出现一些有相同的方面。除了这个时代之外,一两都按30克计算。当然,有的人,他主张张仲景的方,一两按15克计算。我对这种认识,我认为他即便考证得理论非常充足,但是它不符合临床实际。所以对今天的应用没有指导意义。我们再举一个例子,我们目前有好多研究者,他主张一两是15克。当你去查,他的临床治病报道的时候,你会发现,他在这篇文章写的时候,他说张仲景的一两是15克,怎样怎样重要,怎样有理论根据。但是他的临床报道,用张仲景的一两仍然是按多少?仍然是3克。这说明这些人,他在理论上和他的实践上,是不一样的。我认为,我们今天学习张仲景的方,到用张仲景的方,都必须是理论和临床相一致,理论指导临床,临床反过来要验证理论的重要性,这是用量不可忽视的一个方面。这是我们对用量做了一个简单的认识,希望同学们以后到临床中治病,对于用量要引起高度的重视。只有高度的重视,才能怎样呢?才能使开方取得显著的疗效。怎样?这一堂就说到这里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