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石室秘录,脚痛,脚肿,水湿停蓄,升气去湿汤,除湿汤,去湿之神剂

 北京润雨 2023-07-08 发布于辽宁

石室秘录  形治法

脚痛之症最多,而最难治。盖脚乃人身之下流,水湿之气一犯,则停蓄不肯去,须提其气,而水湿之气始可散也。今人动以五苓散治湿,亦是正经,然终不能上升而尽去其湿也。予今立一方,可以通治湿气之侵脚者。方用人参,白术各三钱,黄 芪一两,防风一钱,肉桂一钱,薏仁五钱,芡实五钱,陈皮五分,柴胡一钱,白芍五钱,半夏二钱,水煎服。(〔批〕升气去湿汤)此方乃去湿之神剂。防风用于黄 芪之中,已足提气而去湿,又助之柴胡以舒气,则气更升腾,气升则水亦随之而入于脾矣。方中又有白术、芡实、薏仁,俱是去水去湿之圣药。有不奏功如响者乎。凡有湿病,幸以此方治之。

升气去湿汤:治湿气侵脚。

人参15克,白术15克,黄芪50克,防风5克,肉桂5克(头煎后下),生苡仁25克,芡实25克(打碎),陈皮3克,柴胡5克,白芍25克,姜半夏10克。11味。日1剂,4剂。水煎服。

升气去湿汤


【方剂名称】升气去湿汤

【功效主治】脚痛,水湿之气停蓄不去。

【组成配方】 人参白术各三钱、黄耆六钱、防风一钱、肉桂一钱、薏仁五钱、芡实五钱、陈皮五分、柴胡一钱、白芍五钱、半夏二钱

【用法用量煎法】 水煎服。

【出处】 (《石室秘录》卷四)


升气去湿汤配伍相关的中药功效】

防风:辛、甘,微温。归膀胱、肝、脾经。祛风解表,胜湿止痛,止痉。

柴胡:辛、苦,微寒。归肝、胆、肺经。疏散退热,疏肝解郁,升举阳气。

肉桂:辛、甘,大热。归肾、脾、心、肝经。补火助阳,散寒止痛,温通经脉,引火归元。

陈皮:苦、辛,温。归脾、肺经。理气健脾,燥湿化痰。

半夏:辛,温;有毒。归脾、胃、肺经。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

人参:甘、微苦,微温。归脾、肺、心、肾经。大补元气,复脉固脱,补脾益肺,生津养血,安神益智。

白术:甘、苦,温。归脾、胃经。补气健脾,燥湿利水,止汗,安胎。

白芍:苦、酸,微寒。归肝、脾经。养血调经,敛阴止汗,柔肝止痛,平抑肝阳。

芡实:甘、涩,平。归脾、肾经。益肾固精,补脾止泻,除湿止带。



2 明·方贤着《奇效良方》:除湿汤
2.1 处方
半夏麹(炒.一钱半) 厚朴(姜制.一钱半) 苍术(米泔浸.二钱) 藿香(一钱) 陈皮(去白.一钱半) 白茯苓(去皮.二钱) 白术(二钱) 甘草(一钱)
2.2 功能主治
治寒湿所伤,身体重着,腰脚酸痛,大便溏泄,小便赤涩。
2.3 除湿汤的用法用量
上作一服,水二钟,生姜七片,红枣一枚,煎至一钟,食前服。
2.4 摘录
明·方贤着《奇效良方》

3 《世医得效方》卷四:除湿汤
3.1 处方
半夏(汤洗)厚朴(去粗皮,切,姜汁炒)各30克 藿香叶15克(去土)陈皮(去白)15克 甘草9克 苍术(米泔浸)30克(切,炒赤)
3.2 制法
上药锉散。
3.3 功能主治
燥湿健脾。主周身重着;或多食生冷,吐利俱作。
3.4 除湿汤的用法用量
每服12克,用水225毫升,加生姜7片,红枣1枚,煎至160毫升,热服,不拘时候。
3.5 摘录
《世医得效方》卷四

4 《明医指掌》卷四:除湿汤
4.1 处方
厚朴(姜汁拌,炒)1钱,苍术(米泔浸,炒)1钱,半夏1钱,藿香叶3分,陈皮5分,茯苓5分,白术5分。
4.2 功能主治
痢疾病久,所下若鼻涕、冻胶,脉迟弱,形体虚怯,四肢倦怠。
4.3 除湿汤的用法用量
加生姜、大枣,水煎,温服。
4.4 摘录
《明医指掌》卷四

5 《眼科纂要》卷上:除湿汤
5.1 处方
连翘、滑石、车前、枳壳、黄芩、川连、木通、粉甘草、陈皮、白茯苓、荆芥、防风。
5.2 功能主治
风弦赤烂外障,脾胃湿热甚者。
5.3 除湿汤的用法用量
水煎服。
5.4 摘录

《眼科纂要》卷上
6 《一盘珠》卷一:除湿汤
6.1 处方
苍术、白术、白苓、甘草、干姜、橘红、丁香各等分。
6.2 功能主治
中湿。
6.3 除湿汤的用法用量
生姜为引,水煎服。
6.4 摘录
《一盘珠》卷一

7 《女科万金方》:除湿汤
7.1 处方
槟榔、甘遂、威灵仙、赤芍药、葶苈、半夏、厚朴、苍术、藿香、陈皮、白茯苓、白术。
7.2 功能主治
诸湿,腰膝肿疼,项颈浮肿,筋骨紧急,精液凝滞。
7.3 除湿汤的用法用量
每服5钱,加生姜5片,大枣1枚,煎服。
7.4 摘录
《女科万金方》

8 《普济方》卷一一八:除湿汤
8.1 处方
平胃散加半夏曲(炒)、藿香、白茯苓、白术各等分(一方去白术,用赤茯苓)。
8.2 功能主治
寒湿所伤或脾虚停湿,身体重着,腰脚酸痛,面足浮肿,腹胀痞满,大便溏,小便涩,及湿疟,泄痢。大病后,及疟痢疮疥后,脾土虚弱,一身之间,惟面与双足浮肿,早起则面甚,晚来则足甚。湿热痞满不食。泄泻溺涩,脉缓者。坐卧卑湿,或冒雨露,或着湿衣而伤湿、发热恶寒、身重自汗,骨节疼痛,腰脚痹冷。伤食兼湿。
8.3 除湿汤的用法用量
用水2盏,加生姜、大枣,水煎服。
8.4 各家论述
《医略六书》湿滞伤脾不能健运,而湿流关节,气闭不行,故腰脚肿重,泄泻溺涩焉,苍术燥湿强脾,厚朴散滞消肿,陈皮理气和中,藿香温中快胃,白术燥脾湿以健中,半夏理脾湿以醒胃,茯苓渗脾湿,甘草缓中州,生姜以温散寒湿也,使湿散脾强,则肿退泻除,而小便亦利矣。此除湿健中之剂,为湿滞伤脾肿泻之专方。
8.5 摘录
《普济方》卷一一八

9 《片玉痘疹》卷十:除湿汤
9.1 处方
羌活、苍术、防风、木通、猪苓、泽泻、白术、赤芍、官桂。
9.2 功能主治
内渗其湿,外燥其表,令好收靥.主痘疮,如初饮冷水,浸湿脾胃以致收靥不齐者。痘当收敛之时,有因湿盛而不得收敛者,其现证轻则有孔漏浆,重则遍体溃烂,肚腹胀、小便短。
9.3 除湿汤的用法用量
水煎服。
9.4 摘录
《片玉痘疹》卷十

10 《回春》卷五
10.1 方名
除湿汤
10.2 组成
人言2两。
10.3 主治
风湿凝住,脚气疼痛。
10.4 除湿汤的用法用量
裹脚板上,出汗,如毡湿透,再换1片,出令汗尽即已。
10.5 制备方法
水煮滚热,再用毡片剪如底样5-6片,入内同煮,令汁干为度,取出毡片,晒干或焙干。

11 《杂病源流犀烛》卷二十九
11.1 方名
除湿汤
11.2 组成
半夏、苍术、厚朴、藿香、陈皮、甘草、白术、茯苓、木瓜、槟榔、白芷、生姜、大枣。
11.3 主治
腿、股、膝、膑、胫、足病之因于湿者。
11.4 除湿汤的用法用量
水煎服。

12 《玉案》卷三
12.1 方名
除湿汤
12.2 组成
茯苓8分,泽泻8分,茵陈8分,猪苓8分,黄芩6分,黄连6分,知母6分,天花粉6分,白术6分,防己3分,陈皮3分,青皮3分,苍术3分。
12.3 主治
黄疸内热,呕吐而渴,欲饮冷水,身体面目俱黄,小便不利。
12.4 除湿汤的用法用量
水煎,空心服。

13 《百一》卷三
13.1 方名
除湿汤
13.2 组成
白术1两,白茯苓1两,苍术(米泔浸)1两,藿香叶(去土)1两,甘草1两,橘红1两,厚朴1两,半夏1两,附子6钱(炮),生姜2两。
13.3 主治
一切中湿,自汗,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阳虚自汗,呼吸少气,风湿,风温,表实里虚,表虚里实,腠理开疏,气道壅塞,虚汗,盗汗,目黄身肿,胸膈溢满,腰疼体痛,呕吐涎沫。治寒湿所伤,身体重著,腰脚酸疼,大便溏泄,小便或涩或利,中湿,伤湿,疟。
13.4 除湿汤的用法用量
每服3钱,水2大盏,加生姜10片,煎至1盏,不拘时候。
13.5 制备方法
厚朴、半夏、生姜一处捣作饼子,焙干,同众药为粗末。

14 《医统》卷八十八
14.1 方名
除湿汤
14.2 组成
人参、白术、苍术、茯苓、半夏、厚朴(姜炒)、陈皮、藿香、大腹皮(洗)、甘草(炙)各等分。
14.3 功效
助脾去湿。
14.4 主治
小儿寒湿所伤,手足软弱,不能抬举疼痛,吐泻。
14.5 除湿汤的用法用量
上(口父)咀。水煎服,不拘时候。

15 《济阳纲目》卷二十八
15.1 方名
除湿汤
15.2 组成
茯苓1钱,桔梗8分,枳壳(麸炒)8分,半夏5分,桑白皮5分,杏仁(去皮尖)5分,甘草(炙)5分。
15.3 主治
诸咳嗽。
15.4 除湿汤的用法用量
加生姜2片,水煎服。
15.5 加减
伤风致咳,鼻流清涕,加防风、羌活、薄荷、荆芥、苏叶各1钱;肺受火邪、痰壅口干,加黄芩1钱、黄连7分;肺受湿痰,身重,加苍术、防己、山栀(炒)各5分;寒喘痰嗽,加麻黄7分;恶寒多汗,加桂枝、防风;风寒,加南星、竹沥半盏,姜汁少许;痰气咳嗽,加苏子、贝母各1钱;日晡咳者,火浮于肺,加5味子7粒,知母(炒)1钱,五倍子7分;久嗽,气虚血少,加参、耆、归身、款冬花、紫菀;午后阳虚咳嗽,加知母、川柏(俱蜜水蒸)4分,当归、生地、竹沥、姜汁、天门冬、贝母各等分;嗽若有血,加清血凉血之剂。
15.6 制备方法
上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