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苍凉归途————读梦亦非诗

 诗歌鉴赏 2023-07-08 发布于四川

阿牛静木:高中年代开始写作,四川西昌人。著有《一种孤独》《失落的马驹》《鬼斧集》《根性诗歌写作理论一阿牛静木文论集》《当代少数民族代表性诗人诗赏析》《群灵的召唤》《当代108位四川诗人点评》(未定稿)《一百三十多位诗人文本细读》(未定稿)《凶年之书》等集子。


​苍凉归途

————读梦亦非诗


梦亦非,70后代表性诗人,文学评论家,小说家,出版有《苍凉归途》、《爱丽丝漫游70后》、《儿女英雄传》、《碧城书》、《没有人是无辜的》等作品近三十部,召集与主持“中国70后诗歌博鳌论坛”等多个长期系列活动。“诗人必须把自己置于0度以下写作,存活,思考,0度和可能这两个词贯穿一个诗人尤其优秀诗人的一生,这是罗兰巴特思想最高级的地方,“可能”两字太有魅力,让人身陷其中,有一双隐形的翅膀,蛊惑人继续诗行,也有种内部破碎,清空的力量。超现实和深度意象一个共同点是用物象表现一些非理性经验,这是其最大的成功之处,你是不是位优秀的诗人很大意义上:你为诗歌提供了什么可能,可能两字太重要。对于梦亦非我很想和他在一个傍晚喝茶,抽烟,谈诗,无语……。”这段话是笔者多年前在谈中国地域诗歌写作成员时对诗人梦亦非的一个映像,我知道这很笼统,但当时我确实找不出更加妥帖的词,如何来写他的诗歌、小说、评论……。时至今日还是一样,当他的大多数作品摆在我面前我该说什么?说这是一位天才?先锋文学(诗歌、小说)的领军人物?七零后最具代表性诗人………。似乎都无法很好将其概述完,讨论他的作品实在太困难了,只看诗歌从他早期二十岁左右就以黔西南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为背景写出了许多具有开创性的长组诗到二十五六岁就以独特的视角写出了一大批非常有影响的评论文章再到二十八九岁就以十分老炼的诗歌技巧写出了在中国当代诗歌史都比较有影响力的长诗,比如《苍凉归途》《伪巫词》等等,再到三十岁过后进入一个数字帝国《儿女英雄传》……。到现在的英文写作,无不表现出了天才的创造才能,如果说中国现代诗已出现了天才诗人那么你必然就是其中之一。从何说起?你的诗?评论?小说?还是你传奇的前半生?至今还在传奇着。我知道上边这几个领域随便拿一个出来都是具有开创性意义的,把诗歌评论当小说写、把诗歌当作小说来写……。这样说来似乎过于的庞杂,那么我们就从中把一小块切出来看看:诗歌。又从诗歌里面拿出一首:苍凉归途。这样就显的明晰多了也看不出我遇到那种大部头作品时的手忙脚乱了。是的,我们就来看看这首以水族文化为背景写下的长诗。首先整首诗的形式,诗歌由主体与幅歌部分组成,感觉就像在一叹一咏,增加音乐性之余更是增强了主体的旋律,单从这方面来看诗人应该借鉴了古今中外很大经典的史诗,我们知道这样的形式在古代很多史诗上都已出现尤其在一些西方人类史诗上。其次就是诗歌的内容事实上在这里诗歌的内容并不是那么的重要了。这部长诗总的来说写了一个民族的迁徙史,但很重要的一点是诗人在写作过程中的处理手段。如果让你写一首如此题材的长诗你会怎么写?所以说这样的写作内容并不能见得一个诗人的高明之处,毕竟内容那时早就有了的:你自己民族的传统文化,那就是你的写作资源。我们看就看诗人的处理手段也就是表现方式。在这里我们可以粗略看出几点。①以现代意识切开传统文化。这点太重要了如果失去诗歌的现代性意味着那将会是一种复古,变的毫无意义。只要多读几遍我们就可以看见文中的“我”,也是因为有了这个“我”使得整首长诗拥有了一种对话的能力,或许是梦亦非与梦亦非又或许是梦亦非在于民族的回音。有可能民族的迁徙史就是梦亦非的迁徙史:苍凉归途。②诗人丰富的知识贮备。读过此诗我们才能看出诗人丰富的知识贮备,包括哲、史、美学等等,要知道这样的诗歌题材是现成的。叙述创造反书的过程中,梦亦非/从用剩的精血中干涸下来——他意外地窥到了写作的秘密/云带来无穷秋意,把他晾在椅背上。这就是我的写作方向,我现在的诗歌练习就是为了有一天写出一首属于自己,生命的长诗出来。

20230629


生命之诗

————读越槟诗


阅读是一个好的习惯,尤其对于一个写作者来说。不管有多忙每天都应该抽出部分时间来做这门功课,哪怕不是系统阅读而是在微信上碎片化的阅读,这将是我们一生的功课。昨晚就是毫无睡意遂打开了手机微信,然后翻着翻着就阅读到了到现在还让我激动不已的诗作。公号名叫“七个托马在海边”,因为诗歌质量普遍都颇高发在上边的诗歌我都读完了,我想找到作者最起码要知道他(她)的姓名等,但是翻来覆去就是没有他(她)的简介。有点小小的遗憾,但是不管了能读到如此具备原创性的诗歌,也是一大幸事至于作者可以以后再了解,抱着这样的心态我又开启了我的第二遍阅读,还是和初读一样震撼!姑且不论它已达到的高度及其它就看它的范式等一洗当前主流诗坛苍白、重复象好不让人激动。这才是中文诗歌的未来,它的原创性,异质化、独具一格的诗歌风格给我们带来了非常多的可能性。当前重复、模拟已成为了诗歌写作的灾难,但我们能说什么?在这样的时代还能在写诗也是一件不容易的事,别人想走点捷径获得一点名声那又什么错呢?都无可厚非。我们唯一能做的是珍惜这些能给我们带来很多可能性的诗歌、诗人就像昨晚我发现的这位诗人。他(她)诗歌写作的锋利性、异端性……。说了那么多来看一首他的诗:就让我把自己吊桶般全心全意/垂放到井里去,让它再一次/装满水/但是不提上来/只要/我轻微扯动手中放松的绳索/就可以感受到那个奇妙的重量/我想要如此活在神友善的浮力中/也想要在万物或深或浅的底部/都感受到吊桶的存在/也许/会有人死守在井边/必要之时/拉一下绳索/以确定我还在不在《寂寞高手》。他(她)的诗歌大多以长诗和组诗为主,这不暗合了我的诗歌观念么?真的是一大幸事。这里篇幅的原因我只选取了一首短诗,希望大家能读出他(她)诗歌的魅力。先来看这首短诗,题目:寂寞高手。看第一节:就让我把自己吊桶般全心全意/垂放到井里去,让它再一次/装满水/但是不提上来/只要/我轻微扯动手中放松的绳索/就可以感受到那个奇妙的重量。想象的吊诡,意象的鬼魅,是不是非常的奇特?诗人想表达的就是一个人沉浸于某件事的体验,这是一个短暂的经验,本身就非常具有神秘性,但是诗人是如何用诗表达出这一过程的呢?来看第一句把自己吊桶般放进井里然后装满水,太经典了,完全把诗人那种一人枯寒的心境表达出来了,这些物象是用的如此之好,恰到好处。然后诗人说扯动绳索感觉重量,都说诗歌写作就是与神灵对话,这句我们可以理解成诗人在写作中突然得到灵感,神来之笔,就像一道闪电。接着第二节诗人直接点明了自己就是在“神”的浮力下冥想或写作。用的来说此短诗写的就是诗人耽与写作寂寞的感受,让人感到震撼的是他(她)惊人的想象力。这是这首短诗可以窥其诗作的一、二,但笔着认为他最精彩的诗还是组诗和长诗,那种对于人性的认识、诗歌的感知、人类的思考、虚无、存在可以说是异常的鲜明,独到。从这方面来看我们可以把他(她)的诗歌写作命名成大地之诗、人类之诗、生命之诗、慧觉之诗、元诗,当然这样的几句话是无法概述他(她)诗歌写作的丰富性的,这只是一个初步的认识。他(她)对于西方的文化的吸收,包容又让人想起了德语诗歌,那种被打碎过后充满生机的可能,诗与思的融合度。相当的漂亮,这也只是他(她)诗歌写作的部分。昨晚读完这些后我还觉的不过瘾,于以这个公众号的名称在网络上检索了一番,让人感到惊讶的是原来他也是一位九零后,太让人意外了,如此年轻就已写出了如此漂亮的诗歌,他的名字叫越槟,之前很多名家已在公众号上推荐过了,只能说是我孤陋寡闻了。

20230628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