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草书创作谋略之三:甩开苏东坡,扫除书法创作的初始障碍

 华府zcz 2023-07-09 发布于福建

苏东坡的言论“书无意于佳乃佳”问题有什么问题呢?

问题一:艺术言论推导自我矛盾

苏东坡的“书无意于佳乃佳”一语传世后不久,他又写了一篇文章,叫《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文中记录“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矣。”此文一出,又成就了另一个闻名的画论“成竹于胸”。

草书创作谋略之三:甩开苏东坡,扫除书法创作的初始障碍

细心的朋友如果把这两个言论放在一起来读,是不是感觉有点矛盾呀!

一定会有人会来怼我:这完全是两码事,一个说的是书法创作,另一个说的是绘画创作。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艺术领域。

你只看到事情的表象而已。书法与绘画虽然是两种不同形式的艺术活动,但创作的底层逻辑是相通的,所以,自古以来,书画同源。

苏东坡这两个不同领域的艺术观点,在底层逻辑上是相互矛盾的。

草书创作谋略之三:甩开苏东坡,扫除书法创作的初始障碍

王羲之提出过“意在笔先。”就是要求下笔之前,考虑一下怎么写。苏东坡的“成竹于胸”,与王羲之的言论意思相近,只是更有高度。如果我们进行书法创作能够做到成竹于胸,那不是离艺术更近一步了吗?同样也说得通。

如何来看待这个相互矛盾的问题?我们如果仅仅从书法或绘画的领域来寻找答案,可能就很难。从宋朝苏东坡那个年代到现在,将近一千年。书法绘画领域的前辈们,始终都没有给出答案,默许这一矛盾的存在。这又是为什么呢?

草书创作谋略之三:甩开苏东坡,扫除书法创作的初始障碍

问题二:底层逻辑有问题

苏东坡的言论是建立在事情的表象之上。

简单举个例子,兔子妈妈过马路的时候被车碰伤了。兔子妈妈就对孩子们说,“孩子们,你们要记住了,那条马路不能过呀。以后要通过这个地方,就从其他地方绕过去。”有朋友看到这里就笑喷了,这能一样吗?

有什么不一样呢?

东坡无意中写了一幅作品,自己一看,颇有气象。东坡因此而自鸣得意:此书老夫信手可得,如囊中取物瓮中捉鳖耳!由此,他得出“书无意于佳乃佳”,此结论之前,他有理性地分析,为什么他这么轻松地写出该作品呢?同理,颜真卿写《祭侄稿》的时候,我们都知道颜真卿心里的痛苦,当然不可能在写的时候去考虑,某个字或某些怎么写,怎么布局。但是,如果我们换个角度,是不是每个人在这样的境遇之下,都可以写出像颜真卿一样的作品呢?显然不可能。

草书创作谋略之三:甩开苏东坡,扫除书法创作的初始障碍

王羲之写了《兰亭集序》之后,为什么多次创作都不如原作呢?自古以来,解释为时过境迁,心情不一样了,所以,写不出初时的感觉了。如果是今天,一定有很多人嘲讽王羲之,临摹的功夫太菜了!事实上,王羲之多次创作《兰亭集序》,并不是要重复原作,而是原作中有一些不满意的地方,试图二次创作超越原作。这种创作造成了一种假象:无意识的创作比有意识的创作好。这也是苏东坡得出“无意于佳乃佳”的重要依据。事实上,如果王羲之能拿出今天书家打造国展的精神,花一年半载的时间来打磨这件作品,就可能扭转书法历史的朝向。我说得对吗?

苏东坡忽视了一个很重要的环节:书法学习的日常训练。

这才是我们要追寻的底层逻辑,它却又是书法领域之外的知识:生物学。

下一讲:理解这个底层逻辑,你的书法可能少走几十年的弯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