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天作杯历届优秀作品回顾

 湖经松哥 2023-07-09 发布于湖北

【2023主旨:呈现】

无论你想做什么,你总要做一个什么出来。任何创作形式都无法回避“呈现”的问题。

建筑所聚焦的议题是多样的:自我、他者、社区、城市、文脉、环境……但最终都呈现为场所、空间、形式、结构、材料等物质存在。“不是关于事物的理念而是事物本身。”

本题目关注建筑语言呈现的真实性和准确性:这里不需要宏大的叙事,不需要图解哲学,不需要虚构的概念。

我们只想看到:你是否在面对与建筑学手段相关的问题,是否用对了资源,是否对地点有敏感反应,是否选对了建筑语言;你的最终呈现能否表达你的最初所想,能否成为真正的物质构筑;归根结底,你是否在真实的地点,用具体的方法,做出了一个有助于改善生存环境的“好”设计。

关于什么是“好”也许各说不一,那么欢迎你用你的建筑来打动我们。

2022

 衔接区域的建筑


当快速城市化进程过后,那些碎片化的建设,割裂了建筑、城市、环境之间的关联。在我们沉迷于建筑自身塑造的同时,未经时间磨合的建筑个体之间冲突不断加剧,城市中公共空间的缺席、社区环境的封闭、空间归属感的丧失,使得传统意义上的城市整体性被瓦解。


我们要重新审视建筑作为城市细胞的定位与责任。每个建筑都存在所处的区域环境,区域中的诸多讯息能成为建筑设计的外部驱动力,建筑与区域的有效衔接,使得建筑不再是功能的孤岛,从而主动建构具有关联性的城市空间,用“关注整体,淡化个体”的态度塑造社会生活的载体。


本次竞赛自选一块面积不小于3000平方米的场地,在此场地内设计1500~3000平方米左右的建筑。通过具体的场地与建筑设计,探讨建筑衔接区域的可能,为重构城市的关联性提供想象力。

图片

一等

驿下云集——弥合高架分割下破碎城市的三维“集驿”

图片

图片

二等奖

自四条巷道生

图片

二等奖

废墟·记忆场所·重构——从汕头集体记忆到社会记忆

图片

2021


后疫情时代的建筑提问


我在手机上就可以看电影,为什么还要去电影院?

我在电脑上就可以看名画,为什么还要去美术馆?

我在PAD上就可以看书,为什么还要去书店和图书馆?

   ……


2020年注定不寻常。新冠疫情席卷世界,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也挑战着我们对很多传统生活习惯的认知。诸如云端会议、购物网站、娱乐社交平台等各类公共空间的虚拟化技术被极速推进着。它们在提供安全、便利和效率的同时,也在迅速消解着大众对于实体公共空间的兴趣和依赖。疫情终将过去,而这些虚拟空间技术势必会继续伴随我们,并且不断迭代。那么,在后疫情时代,实体公共空间将如何面对这样的境况,其存在的意义又将指向何处?


归根结底,城市活力源自人与人真实的相遇和共处,以及由此激发出的公共能量。在虚拟空间空前发达的今天,建筑师应该如何重新思考和定义实体公共空间的时代属性?如何挖掘和强化其中不可被虚拟空间所替代的品质和价值,并在设计中做出针对性的回应?虚拟空间拓展了我们的知觉边界,这些新的经验如何被理解并积极影响实体空间的设计意识?如何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塑造有持续生命力的公共场所,从而使更多的人愿意重新参与到真实生动的城市公共生活当中?


在本次竞赛中,参赛者需要选取一种他(她)所熟知的公共空间功能,对其常规套路化的空间架构、功能布局方式、空间氛围场景等要素提出问题,进行反思。最终将思考落实在一个具体的建筑设计当中,给出自己关于今日理想城市生活的答案。


建筑所处的场地由参赛者自定,但必须是一个真实存在的地点。参赛者需要充分考虑该场地所具备的城市(乡镇)的公共属性。总建筑面积宜控制在500~2000平方米之间,但可以根据建筑功能进行适当的浮动调整。

图片

一等奖

X:市宇新生

图片

图片

二等奖

桥上浴河

图片

二等奖

消失的走廊

图片

2020


自然地景的建筑

地景的建筑让地景与建筑成为整体,强调以地质地形、风水水文、植物与有机生命共同形成的生态关系。超越以观赏为主体的园林景观建筑,地景的建筑让建筑成为能反映自然与生态、生产与人居的人文地景。地景的建筑同时也是建筑地景与景观建筑,建筑不但对地形等高线的高程变换保持敏锐,理解地表和地下的水流变换,掌握阳光阴影的移动与四季风向的变化,同时也对大树与林木、虫鸟与花草,保持视觉、听觉与嗅觉的灵敏。

地景的建筑不只是重视地景形成的视觉整体,同时强调经由通风和采光、水和能源的循环,与自然生态形成的功能整合。地景的建筑同时思考与自然结合的构造与材料,探索建构的可持续合理性与诗意美学。地景的建筑经常是低层的,却也采用多层或高层作为一种策略,节约土地保育更多的自然地景。地景的建筑是现象学与感知的,是记忆和场所感的自然地景;地景的建筑反映真与善的自然美感,让简单朴质的文化成为自然生态的一部分;地景的建筑同时也强调开放公正的社会性美学,让参与的公共性成为保育自然的基础。

在一个大约10000平方米范围,你能理解地景变迁与地文轨迹的城乡环境里,无论它是自然环绕的场所或是城市中局部保留的自然地景,避开不宜建筑的生态敏感区,选择一块面积约1000平方米的建筑场地,探索场所中有意义的自然元素与文化地景:山坡谷地、大树田野、溪流湖泊、虫鸟鱼蛙、农舍石墙……在这块1000平方米的建筑场地内,设计一栋或一组面积不少于100平方米,不超过1000平方米,不低于两层楼高的建筑,或居住,或工作,或学习,或体验,思考如何让建筑与自然生态与地景环境共生。在设计里表达建筑空间与场地与地形、树木、水土、气候等自然元素的互动,想象朝夕与四时节气的变换,水文与风向如何在贯穿建筑,阳光与遮阴如何在建筑里游移,建筑如何遮风避雨而同时吸纳吐气。

图片

一等奖

永恒与一瞬——重庆望龙门山行博物馆

图片

图片

二等奖

飞吧,弥敦道

图片



 图片 

网站:www.archcollege.com

微博:建筑学院-Archcollege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