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期末作文|“我们”中的“我”

 当以读书通世事 2023-07-09 发布于甘肃

一晃半年没有更新。一晃高一就这样过去了。

这篇是期末考试语文的考场作文,自我感觉成文仓促,但也代表了我的很多真实想法。

Image

作文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20世纪著名的个体心理学之阿尔弗雷德。阿德勒认为 我们每个人终其一生都在追求归属感与自我价值。但是,在只有的世界里,个体很难找到他人认同的归属感;而在只有我们的世界里,个体也许会丧失自我的意义和价值感。

对此,你有怎样的体验与思考?写一篇文章,谈谈自己的看法。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Image

“我们”中的“我”

古人曾云:出世者入世,入世者出世。“出世”“入世”,犹如“我”与“我们”。

“出世”不代表隐世,“入世”不代表大同。当“我”成为“我”时,并不代表脱离“我们”,当“我”处于“我们”之中,并不代表失去“我”。“我”与“我们”从来不是对立关系,一个个“我”组成了“我们”,而你我要做的就是在“我们”中找到“我”的位置

蒋勋老师在《孤独六讲》一书中有这样一个章节——思维的孤独。他说,思维的孤独并不代表你要脱离群体,而是在群体中有自己的思维。人,生而不同,我们所追求的归属来源于一个一个群体,家庭、学校、单位、社会......而我们的价值正来自人生而不同的思维。

毛遂曾只是说客团体中一位名不见传的小吏。但在他芸芸众生不敢谏言之时,却有着自己孤独的思维,有在“我们”中的“我”,使他在“我们”中成为了突出的“我”,名垂千古

历史上的许多例子也不断印证不能迫使“我们”中的“我”不复存在。

秦始皇烧毁典故。坑杀儒生,使天下成为一个他所期望的“我们”。但如陈胜、吴广的“我”,如刘邦、项羽的“我”,使本应如日中天的秦迅速走向毁灭。

反观那些使“我”存在于“我们”之中的帝王。却开创了一个又一个的盛世

唐太宗对魏征,“爱恨交加”,却始终不离不弃,紧紧粘合。他们的“我们”,是为了盛唐与百姓的“我们”。魏征的“我”,是一篇篇谏书,一份份上报,一次次的“不妥协”和“以下犯上”。太宗与他,以及更多像他一样的忠正睿智的臣子,组成了大唐合伙人的“我们”,开创了一个鼎盛的时代。

而“我”如何去找到“我们”,找到那份归属感?我们要去追寻一个值得“我”去奋斗的“我们”

“不是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而是中国选择了马克思主义。”在当年美苏冷战之时,中国在无数红色政权中并不被看好。我们为了“我们”而奋斗,不盲从,有独立的“我”。历史已经揭示了答案,“我”已然成为世界“我们”中不可取代的一员。

“我”组成了“我们”。“我”需要“我们”,需要那份属于我们的归属;“我们”需要“我”,需要那份独立的思维,与在危难中拯救“我们”的魄力。

而我们,这群朝气蓬勃的青年,是否在“我们”中已然找到了“我”呢?

“我”与“我们”从来都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不必害怕在他人眼中,在“我们”中有着不同的思维,不同的方法,坚定为“我们”的未来而努力、去奋斗,你,便不会失去“我们”

这样,你就成为了“我们”中的“我”,这便是“我们”中个体所应追寻的自我意义与价值。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