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诗歌为何被称为文学艺术的源头?

 夏欲诗文字坊 2023-07-10 发布于四川

都说文学来源于艺术,又高于艺术。那么,诗歌作为一种文学形式,为何会被称之为文学艺术的源头?

每个时代都有自己所代表的文学艺术形式。拿中国文学史脉络举例,春秋战国时,百家争鸣所创作的历史散文;汉大赋呈现出大国的磅礴气势;唐诗是我国诗歌的黄金时代;宋词以婉约派和豪放派各领风度;元曲展开了世俗戏剧创作的新风尚;明清小说则完成了小说创作从集体创作到个人创作的转变。


然而当我们在回望中国文学艺术源头时,无法回避《诗经》和《楚辞》。这两部诗集代表了古代中国南北方两种迥异的文化特征,亦是我国现实主义文学创作和浪漫主义文学创作的两大源头,哺育了后世包括散文、辞赋、诗词、散曲、小说等在内的一切文学形式。

诗歌魅力究竟何在?竟然能产生如此深远和长久的影响力?

1、诗歌源于特殊历史时代

早在古代,东汉造纸术尚未发明,现代的出版印刷术也还遥不可及,信息化技术还是天方夜谭,文学并不是通过印刷在纸张进行传播,而是通过口耳相传。诗歌跟神话传说、歌谣等一起成为人民劳作之余闲聊的内容。而诗歌因其更具有包容性,能容纳神话、歌谣、历史故事等不同内容,逐渐取得了更为重要的核心地位。史诗便也产生在这一特定历史时期,《荷马史诗》便是由盲诗人荷马在民间进行演讲,后被整理成文本。

在中国许多少数民族地区也流传着各类史诗,比如藏族的《格萨尔王传》。迄今为止,史诗《格萨尔王传》已经陆续培养出了很多代说唱传人,在藏族地区一直颇受喜爱。

2、诗歌具有吟唱的魅力

其实在古代,诗歌便凭借吟唱这一特殊艺术形式对普通民众进行教化和熏陶。

《诗经》中的许多篇章都运用了“重章叠唱”的手法,比如《关雎》中,在首段“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之后,第二段和第三段也继续出现了类似的章节描写,进一步抓住河边芦苇地的特征进行深入刻画,使得情景描写对感情抒发起到了重要的铺垫作用,读来曲折迂回,既符合这首诗表达的婉约情感,也带给人以美的享受。而这份发人深思的艺术魅力必须要在吟唱中才能体会。 

叶嘉莹先生尤其喜爱吟诵古诗,在她颇具古意的吟唱中,我们仿佛能感受到遥远古代的气息。

在古希腊和古罗马,剧场不是为纯粹的表演场所而设立,剧场相当于教化民众的公共空间。各类诗剧在此百花争艳,涌现了古希腊最富盛名的三大戏剧诗人。他们通过吟唱的方式,展现了戏剧的紧张节奏,也起到了教化民众的作用。

3、诗歌凝练而富有深意

就诗歌本身的艺术特征来说,诗歌高度浓缩了文学艺术的核心魅力,语言凝练,富有画面感和意境美,跳跃的节奏富有韵律美,且意蕴无穷。这些特征在后世诗人的继承中得以发扬。 

齐梁沈约提“四声八病”说,是首次提出“平、上、去、入”,尝试对诗歌声律使用进行规范;唐代则有了更为成熟的押运系统,对绝句、律诗的押运创作做了进一步严格要求;宋代,苏轼、辛弃疾、李清照、柳永、陆游、欧阳修、秦观等词人都大力创制词调,进一步推动了词体的演变。

而到了近代,新月诗派代表人闻一多,也提出了著名的诗歌创作“三美”原则,主张戴着格律镣铐跳舞,认为现代诗创作需要具备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这三大特征。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