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探考战国“魏武侯别都”的历史脉络之三,北朝故城 武侯台址尚存

 天下小粮仓 2023-07-10 发布于福建

探考战国“魏武侯别都”的历史脉络

——兼论魏州与邺的历史渊源

康世民

(接前)

三、北朝故城 武侯台址尚存

东汉末,曹操封为魏王,都于邺城(今临漳县邺城遗址),魏郡领地扩大,随即分置为东西都尉。三国鼎立,曹丕称帝,建立魏国,邺为五都之一。魏文帝黄初二年(221年),分魏郡为广平(治今永年县广府城)、阳平(治今大名县大街镇)、魏(治今临漳县邺镇)三郡,世称“三魏”。魏县为畿辅,隶属冀州魏郡。

西晋时期,魏县隶属司州(治今河南洛阳)魏郡。东晋十六国时期,相继有后赵、冉魏、前燕三个割据王朝定都邺城,魏县均属魏郡(治邺城)。

南北朝北魏时期,魏县隶属相州魏郡(同治邺城)。东魏迁都邺城,魏县隶属司州(原相州)魏尹(京城所在之郡称尹)。北齐仍都邺,魏县隶属司州清都尹(原魏尹)。

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权频繁更迭,战争连绵不断。而处于战乱期间的魏县,其治所是否还在战国魏武侯城故址呢?

汉末以来,一直寂寂无闻的魏县,始在北魏地理名著《水经注》一书中找到相关重要线索。时有著名地理学家郦道元所著《水经注·淇水》条下记载:淇水,又北径问亭东,即魏县界也。魏县故城应劭曰魏武侯之别都也。城内有武侯台,王莽之魏城亭也。左与新河合,洹水枝流也。

北魏·郦道元《水经注》卷九淇水·魏县故城

据此可考,始自战国时的“魏武侯别都”,西汉时为魏城,新莽时改作魏城亭,东汉恢复原名,绵延至至南北朝北魏时期,期间魏县治所早已迁往别处,因此才会在《水经注》中有“魏县故城”之说。郦道元所见的魏县故城内仍遗存有魏武侯台,城外淇河流经此地,洹水支流新河横亘其间。至此,南北朝时魏武侯故城的“武侯台”尚可轻松指认。

北魏郦道元所著《水经注》是中国古代最全面、最系统的综合性地理著作,对研究我国古代历史地理具有很大的贡献。关于“魏县故城”的这段记载,虽然个别文字有所脱讹,但仍然无法撼动其极为珍贵的史料价值。至于魏县治所何时由魏武侯城迁出,相关文献缺少记载,历代史家无有考述,一时成为难解之谜。不过,结合近期大名发现战汉遗址考古成果以及周边出土唐代墓志资料可以推断,大约于东汉末,魏县治所北迁二十多里,即在今大名县城西北马头村南部一带。(另文详考)

而就在北齐建立之后的天保七年(556年),魏县并入昌乐县(治今河南南乐县西北)。自此,建置750余年的魏县第一次被撤并,魏县境内“魏武侯别都” 故址也逐渐荒废。

《水经注图》(清·杨守敬、熊会贞)大名魏武侯别都及周边故城

至北周大象二年(580年),分相州昌乐郡(治今河南南乐县西北)始置魏州,治所贵乡县城(今大名县大街镇)。魏州城介于战国“魏武侯别都”魏县故地和“公子元食邑”元城故县(北齐废)之间。自战国时期魏武侯在此建为陪都,一度沉寂千余年之后,魏州逐步走上历史前台,进而成为全国举足轻重的政治中心地位。

(未完待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