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导报》访谈 任怀殊 毕业于首都师范大学书法专业。中国书协会员,北京市书协第四、五届理事,北京书法院常务副院长。 在《人民日报》《北京日报》《中国青年报》等报刊发表作品百余幅。在全国性展览、大赛中多次获奖。曾在北京、广州、深圳、佛山、青岛、平遥等地举办个人书法展和联展。编著出版《孙子兵法行草书字帖》《怀殊草书千字文》等10余部。2015年被中国关心下一代委员会评为德艺双馨艺术家等。 踵其事而增华 ——任怀殊访谈 □本报记者 黄俊俭 黄俊俭:我们相识有10多年的时间,虽然见面次数不多,但彼此之间一直保持着联系。以我对你的了解,你是一位对书法认识深刻,坚守书法正道的书法家。 当前,有些人自以为对“书法”理解的深刻,其实不然。我们经常看到所谓的“书法名家”在言谈举止中,对书法的理解很肤浅。你如何看待这种现象?你认为什么才是真正的书法? 任怀殊:有些人自认为对书法理解的深刻,这种现象相当普遍。在大力推崇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自媒体高度开放、自由、包容的当下,人们热爱书法、学习书法,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 中国书法源远流长,不仅承载着汉字独特的造型符号和笔墨韵律,更融入了中国人特有的思维方式、人格精神和性情志趣。准确而全面的认识、诠释书法,是传承和发扬好书法的关键所在。 《系·辞上》曰:“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中国书法确是道与器的最好体现。所谓“书法之道”,就是书法的意义和道理。任何一种艺术都有它的特殊意义。书法与中国画一样,讲求与自然的深化融合,而且书法表现的更加突出。因为书法不像绘画那样有众多的物象可供描绘,其创作对象只是汉字的形体结构和净化的点画。 蔡邕《九势》:“夫书肇于自然,自然既立,阴阳生焉;阴阳既生,形势出矣。”即书法艺术的形态来源于自然美,因而书法艺术的形态必先体现自然美。就是说,书法艺术的形态只有融入了大千世界万物栩栩如生的动态与生机盎然的意趣,才能成为具有无穷魅力的艺术。书法来源于自然,而自然万物是阴阳生成的,自然万物体现在书法中,那么书法就有了阴阳。书法有了阴阳,书法艺术的形态和动态就出现了。 古人认为宇宙一切事物都是由阴阳组合而成,并由两者相互作用而发展变化。阴阳是中国人观察世界、认识世界、理解世界、表达世界最重要的方式和方法。阴阳表现在书法里是什么?就是各种各样的对立。在用笔方面,轻重是一种对比,重为阳,轻为阴,都是一种对比。在点画方面,粗细、方圆。在结体方面,向背、欹正。在章法方面疏密、虚实。在墨色方面,浓淡、枯湿,都是一组一组的对比关系,以此来表现书法作品的内容,来表现人的情感、万物自然。一幅作品的内涵丰富不丰富,就看对比关系的量的多少。对比关系的量越多,作品内涵就越丰富,对此关系反差越大,这件作品的视觉效果就越强烈。 同时,书法艺术与创作主体本质关系也尤为重要。刘熙载:“书,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曰:如其人而已。”从学养、才气、情志三个方面对“书如其人”做了科学、深入的阐释。有些先天的因素不能把控,但后天能得来的东西,那就事在人为了。 陆维钊有言:“古往今来,从无没有学问'大书家’。学书者必须要把主要精力与时间用在钻研学问,提高修养上。把提高学问、素养放在写字上,然后再潜心临池,则可能把字写好。倘若仅为写字而写字,而不注重修养、学问的提高,则一定写不好字;或所书之字只能大致看得过去,然而不能达到较高的境界。”陆先生在这里论述提高修养与临池写字的关系。他强调,提高修养是第一位的,潜心临池是第二位的。颠倒了这个位置,书法难以学成。即使把字练得不错了,也是达不到较高境界的。 在学习书法的道路上,有的人不可谓不用功,但到了一定的阶段后,就是提高不上去,甚至白首到老也没有把书法学成。这是什么原因呢?就是没有注重学问、修养的提高。书法艺术以意趣、气质、情调为第一,学问不深,修养不高,笔下又哪能产生最高境界的意趣、气质和情调呢?要做“大书法家”就要先成为“大学问家”。 任何艺术的构成离不开技术、技法。书法也离不开技法层面的支撑。书法的技法是精神表达为物质美的媒介,即书法之器。书法的技法,可归纳为三:精于用笔:翰不虚动,下笔有由;讲究笔势:数画并施,其形各异;创造字像:达其性情,形其哀乐。 黄俊俭:目前,有些人对笔法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在书法教学中,尤其是在课徒教学中,对笔法的讲解轻描淡写,甚至出现谬误。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笔法的重要性表现在哪里?请谈谈你对此的看法。 任怀殊:当前,在学习书法或教授书法中,相当多的人对笔法的认识不到位,很肤浅。认识不足,因而对笔法的研习浅尝辄止,自以为是,任笔为体,徒成恶道。 书体千古不同,笔法千古不易,故书家无不精研笔法。潘伯鹰《中国书法简论》:“除非我们不学习写中国字,若要学习,便必须从笔法入手。”笔法,是写字点画的用笔方法,是书法的基本技法,更是书法的根本。 古人学书先求笔法。颜真卿《怀素上人草书歌序》:“真卿早岁尝接游居,屡蒙激劝,告以笔法。”《述张长史书法十二意》:“予罢秩醴泉,特诣东洛,访金吾长史张公旭,请师笔法……众有师张公求笔法,或有得者,皆曰神妙。”怀素,唐代僧人,以狂草著名。怀素本来在家乡长沙练字,时间一长,知道自己的弱点就是笔法不精,他也去拜老师了。陆羽《怀素传》说怀素心悟曰:“夫学无师授,如不由户出。”清代书法家徐谦《笔法探微》:“作书不求笔法而事临摹,则无书。” 因此,学会了笔法,就掌握了书法的关键,任何字都会写。我的理解:“用笔千古不易”是讲笔法共性的,具体用笔是讲个性的,个人用笔方法各有偏重,各有特点,但个性发挥不能脱离规范。学习书法最重要的是掌握笔法。王羲之笔法,就是笔法典范。但有书以来,迄今论笔法之书、文甚多。最初有李斯《论用笔》、卫夫人《笔阵图》、王羲之《笔势论》、李世民《笔法诀》、欧阳询《八法》、颜真卿《述张长史书法十二意》,下至宋、元、明、清各代,皆有类似之作,其中真伪杂出,大要只言楷书笔画之形迹,而参以藻彩形容词,让人莫衷一是,不知所措。 以我之见,“八法”“九用”最值得学习。韩方明《授笔要说》:“方明传之于清河公,问八法起于隶字之始,后汉崔子玉历锺、王以下,传授至于永禅师,而至张旭始弘八法,次演五势,更备九用,则万字无不该于此,墨道之妙,无不由之以成也。”意思是说王羲之的笔法,传授到智永,又到张旭开始弘扬八法,其次演习五势,另外完备了九用,就是万字无不具备于此,书道之妙,无不由此而成了。八法,即“永”字八法。九用,即九种用锋方法,在“永”字的笔画上,九种用锋方法都用上了。“八法”“九用”传承了王羲之的笔法系统。张怀瓘在他的《玉堂禁经·用笔法》对“八法”“九用”作了详细的阐释:“大凡笔法,点画八体,备于'永字’。”八法:侧、勒、弩、趯、策、掠、啄、磔。九用:顿笔、挫笔、驭锋、蹲锋、踆锋、衄锋、趯锋、按锋、揭笔。 黄俊俭:有一种观点认为,书法创作与书法理论研究是两个领域、两种思维、两套笔墨,你如何看待这种观点? 任怀殊:当今,书法理论研究和书法创作是两个领域、两种思维、两套笔墨的现状确实存在,并大有人在。概括来说,书法理论与书法创作是一种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关系。没有理论指导的书法实践,其作品白首到老都很难达到一定的境界。这是毋庸置疑的。反过来说,是不是有了理论自然就贯通一切,手下笔墨游刃有余、翰逸神飞了呢?不是。学问、理论和实践、创作是两个系统。一个是理性思维,一个是形象思维。大脑里神经系统分区,各有分工。抽象思维训练左半脑,形象思维驱动右半脑,所以要把它们自然贯通,需要两边同样的时间强度训练,以达到相应的高度。 基于此,书法理论鞭辟入里,有见地,而笔下点画不成形,鼓努为力,挥洒不自如,其原因就是技术训练不够,功夫下的不够多。唐代文学家皇甫湜说:“功不十倍,不可以果志;力不兼两,不可以角敌,书不千轴,不可以语化。”学习书法,谁的功夫下得多,谁的成绩就大,书法艺术见高低,其实也是在功夫上见高低。功夫深了,功到自然成。 黄俊俭:作为北京书法院的常务副院长,请你谈谈近年来北京书法院开展工作的情况,以及今后的发展。 任怀殊:北京书法院自2009年成立以来,不忘初心,以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公民素质,推进“人文北京”建设,加强中外文化交流为己任,扎实开展工作。在组织学术研究、扶持创新探索、专题创作展览、作品论文出版、开展对外交流、送书法下乡、服务百姓等方面坚持不懈努力,勇毅前行。 “踵其事而增华。”北京书法院一定要传承和发扬好”的教导为准绳,踔厉奋发,培根铸魂,写出新时代精气神,为首都书法事业的繁荣与发展贡献力量。 黄俊俭:谢谢你接受我的采访。 (访谈发表于2023年7月12日出版的《书法导报》第七版) 黄俊俭,《书法导报》副总编辑、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河南省美术家协会会员。著有《书法访谈录》《军旅书家访谈录》,曾在南宁、苏州、扬州、厦门,以及马来西亚举办个人书法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