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感动!扎根大山深处为村民看病,挑着扁担出诊的他被村民叫作“扁担医生”……

 工农商学兵 2023-07-12 发布于四川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文|廖茂铮 邱平

在山里修通公路前,邓经铭每天挑着扁担出诊,33年来挑坏了31个竹筐、用坏了16根扁担、穿破了83双胶鞋,行走山路20多万公里——

Image

他是一名普普通通的乡村医生,40年来,他坚守学医初心,跋山涉水守护村民健康,村民们每当头痛脑热首先想到他,乡亲们都离不开他,他就是江西省兴国县龙口镇嶂下村乡村医生邓经铭。

开办村里第一个诊所

邓经铭1961年出生在兴国县龙口镇芦溪村。1979年的一天晚上,邓经铭3岁的妹妹突然发烧、腹泻,恰逢天下大雨,村里没有诊所,父亲和他只好轮流背着妹妹到5公里以外的龙口乡卫生院看病,两人轮换背着妹妹走了两个多小时才到卫生院。由于治疗及时,妹妹转危为安。在背着妹妹回家的路上,邓经铭想,如果村里有个医生多好,就不用跑这么远看病,于是他对父亲说:“我要学医治病救人。”他父亲回答:“家里没有钱供你学医,农村学医的都是祖传的,你是长子,下面还有2个弟弟、3个妹妹,你的母亲患有肺心病,想都别想。”虽然父亲态度坚决,但邓经铭还是下定决心要学医。

1980年8月,邓经铭找到在兴国县卫生局工作的同村人蔡邦茂帮忙,把自己学医治病救人、守护村民健康的想法告诉他,希望他能帮自己圆梦。于是,蔡邦茂推荐他到兴国县卫生学校“赤脚医生”培训班学习。1983年8月完成学业后,邓经铭考取了乡村医生执业资格证书,回村申请办医疗诊所。

Image

当蔡邦茂得知邓经铭回村办诊所时,自己掏钱购置一套包括听诊器、温度计、血压器、药箱在内的医疗器械送给他。邓经铭和妻子把还在生长的生猪抬到龙口圩镇上卖了140多元,向邻居借了100元,筹集240元用于购买开办诊所的必需药品,腾出家里5平方米的土坯房饭厅作为诊所用房,用妻子陪嫁的一套桌椅作为诊疗桌椅,于1983年10月21日办起了村里第一个诊所。

从这天起,芦溪村和紧邻的嶂下村村民有了固定看病的诊所,再也不要因小病小痛走2个多小时的山路到乡镇卫生院看病;也是从这一天起,邓经铭踏上了用中医药守护村民健康的漫漫征程。67岁的芦溪村村民邓经美曾当了22年的村党支部书记和村主任。他说:“邓经铭创办了村里第一个诊所,方便了村民看病,他服务好、责任心强、人品好,看病便宜,不管什么时候找到他看病,随叫随到。村民都亲切地叫他'扁担医生’。”2018年嶂下村公有产权村卫生室挂牌运营,龙口镇卫生院随即聘请邓经铭为嶂下村乡村医生。

Image

芦溪村和嶂下村的村民都是分散在山头上或山坳中,基本上是一家一个山头居住,或者一个山坳居住一个农户。为了让患者能得到及时治疗,邓经铭经常上门看病。因为山高路陡,他用扁担挑着,一头是用竹筐装着中草药,另一头药箱和医疗器材,行走在崇山峻岭中。这一挑就是33年,直到2016年修通村组公路。他每天挑着担子出诊,行走在悬崖峭壁至少20公里,经常一天下来只能诊治一个患者。这33年,他挑坏了31个竹筐、用坏了16根扁担、穿破了83双胶鞋、行走山路20多万公里。

宁愿贷款也不催要拖欠的医药费

随着女儿的长大,邓经铭一家原先居住的土坯房急需改善,邓经铭申请的宅基地在1993年9月就得到批准了,但直到1998年,一家四口实在没办法继续挤在8平方米的土坯屋里,邓经铭才向银行贷款4万元,向邻居借8000元,建起了占地面积150平方米的两层砖房。

虽然没有钱建住房,他宁愿向银行贷款和邻居借钱,也不催要患者拖欠的医药费,依然坚守学医初心,不收出诊费,先诊疗后付费,没有钱的就记账,并自己采摘中草药免费给村民治病。

砖房竣工后,邓经铭首先想到的是改善村民就医环境,他把一层全部用来作诊所,并把患者拖欠医药费的账本一把火烧掉,但4.8万元建房债务却用了许多年时间才还清。芦溪村和嶂下村村民普遍反映,不管有多大困难,邓经铭首先想到的是村民健康,宁可亏欠自己和家人,也会尽其所能守护好村民健康。

“我母亲83岁了,要不是邓医生的帮忙,躺在床上一年多不可能像现在这样。邓医生上门服务一年多,没有收出诊费,真心实意帮我们,真是我们的亲人。”嶂下村团结组村民刘春华说。刘春华的母亲2021年年底摔断了右股骨,原先在广东惠州治疗,2022年春节期间从惠州回家康复,由刘春华负责照看。刘春华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庄稼人,他只好找邓经铭上门指导护理。每当刘春华的母亲出现情况,邓经铭一边通过微信视频指导刘春华,一边以最快的速度赶去救治。在邓经铭的悉心指导下,刘春华已经掌握了一些护理常识和方法,其母在床上躺了一年多,没有生褥疮,没有出现皮肤组织溃烂。

随机查阅邓经铭2010~2012年、2020~2021年每年1个月的处方,5个月处方共计498张,总金额16003.9元,平均每张处方32.14元,最高的为58.6元,最低的为4.6元。

53岁的嶂下村杨背组村民刘志俊说:“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我们嶂下村人就喜欢找邓医生看病。以前他是芦溪村村医,我们嶂下村没有村医,虽然芦溪村有4个村医,但只要我们村的人生病了,都是找他看病,我的3个小孩生病了都是找他,现在他是我们村的乡村医生。他行医40年,没有赚到钱,从来不催要患者拖欠的医药费,虽然他不是我们村的人,但村民都把他视为我们村的人,不论谁家有喜事,都会诚恳邀请他来家里分享。”

当有人问邓经铭:“是什么原因让你40年如一日扎根大山深处,一心一意守护村民健康?”他说:“我学医的目的就是改变村里缺医少药的状况,不是用医疗技术来赚钱,而是让村民生了病,有地方看病,有医生治病。没有赚到钱我不后悔,我这辈子只做守护好村民健康这一件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