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6年10月25日,蒋介石的智囊杨永泰在汉口码头被人开枪射杀。事发后,有人认为是杨永泰知道宋美龄的一件机密之事,被杀人灭口。 杨永泰遇刺时,他以国民党湖北省主席的身份,应邀赴日本驻汉口领事馆宴会,宴会结束后,杨永泰和随从来到长江码头。 这时,两个等待已久的杀手飞身跃出,朝杨永泰连发数枪。顿时,杨永泰后脑、左肩、右背连中数枪,当场倒地。 奄奄一息的杨永泰,对身边的侍从人员说:“我早知道必有今日,有什么可怨恨的呢?只可惜我志向没有实现。” 说完,这个蒋介石当时极为倚重的“智囊”杨永泰就身亡了,时年56岁。 杨永泰死后,虽然蒋介石下令调查,但是查来查去并没有一个让人信服的说法,争议不断。甚至有说法称,杨永泰之死,是被蒋介石因二年前的一件事而杀人灭口。 1934年的一个夏夜,南昌机场附近的一个陈旧营房里突然浓烟四起,转眼之间通红的火苗蹿了出来,并迅速蔓延到了整个机场。 十里之外的人们都能看到机场方向一片红光,也能听到“砰”“砰”的爆炸声。待消防车和卫戍司令部大队官兵赶到现场时,这里已经被烧成一片废墟。 一时间,舆论哗然,当时有文章这样写道:“无数海外华侨的血汗、市民的积蓄、妇女的首饰和学童的早点钱,支撑起了草创的空军,没想到还没真正投入使用,就毁于一场大火。" 当时,不仅各界关注这场大火的真相,就连一些曾捐款购买飞机和支持机场建设的海外华人团体,也格外关注,他们甚至还派员赶赴南昌视探。 事件发生后,蒋介石极为震怒,立即命侍从秘书、调查科科长邓文仪调查此事,并指示:“对玩忽疏职、导致此重大损失者,一概枪毙。” 令蒋介石没有想到的是,邓文仪的调查结果却是一个值勤士兵吸烟,烟头未熄灭即抛掷到刨花堆中,由此引发大火。该案因此被定为“过失事故”。 邓文仪的这个调查结果,别说社会各界不满意,就连蒋介石也不满意。出了这么大的事,胡乱找一个士兵顶罪,这种糊弄人的把戏水平也太低劣了吧。 就在这时,“CC系”的陈立夫偷偷地把邓文仪整理的那份《密报纪要》,泄露给了南昌某一小报。这份小报不仅公开刊登了《密报纪要》,还配以评论,指出这场大火和贪污案有关。 面对各地媒体气势汹汹的质问,蒋介石让杨永泰再次调查此事。杨永泰开始并不愿意接这个差事,因为他知道这件事背后涉及许多国民党的派系斗争。 但几经考虑之后,他还是接受了这一棘手的差事。因为他打算借这件事,击垮自己的对手、蒋介石的侍从秘书邓文仪。 经过调查之后,杨永泰告诉蒋介石,这场大火不是失火,而是人为纵火,目的是为了销毁一些购买飞机贪污案的证据。 这个贪污案既涉及前任航空署署长徐培根,还涉及了宋美龄,宋美龄正积极插手航空委员会的事务,后来还担任了秘书长。 关于这场大火的真相,还有一些其他不同的说法,有说“CC系”曾经给邓文仪10万元,让邓文仪把火灾认定为意外事故; 还有说当时的徐培根正在杭州,听闻火灾后,他庆幸地说,幸好自己早已经离开,蒋介石听后非常震怒,下令调查徐培根。 不管哪个说法最接近事实,结果是南昌的这场大火,一下子改变了很多人和很多派系的命运。 首当其冲的就是邓文仪,他本来极得蒋介石的信任,在组建复兴社时,担任书记长,此外还兼任十几个重要职务,可谓是恩宠日隆,可在此事件之后,被撤去大部分职务,一下子失去了信任。 邓文仪负责的南昌行营调查科,是当时和徐恩曾的特工总部(中统前身)可以分庭抗礼的特务组织。 邓文仪被撤职后,特工总部职权变大,后来演变成为和中统一样强大的特务组织“军统”。 此外,在这个案件调查中,和邓文仪同属于“复兴社十三太保”的特务处长戴笠得到重用,邓文仪晚年心情复杂地说:“军统局即由此成形。” 南昌大火的重要嫌疑人徐培根被投进了监狱,关了半年。而有可能与此案有关的宋美龄,则没有受到任何影响。 那么这个案子对于侦破此案的杨永泰有何影响呢?从短期来看,他的对手邓文仪倒台了,杨永泰是得到了实惠,但他也由此得罪了复兴社和黄埔系,而“CC系”本就和他不对付。 更为重要的是,宋美龄可能涉案的内幕,杨永泰也知道了,知道这一不光彩秘密的人,自然没有好下场。 正因为这个原因,后来很多人都认为,杨永泰两年后的被杀,可能是因为蒋、宋要杀人灭口。 杨永泰入土这一天,杨永泰的小妾拉着她与杨永泰的儿子用广东话痛哭说:“你怎么走了,我母子留着怎么活下去?” 后来,和杨永泰私交不错,时任国民党安徽省主席的刘镇华,得知杨永泰的家人生活确实困难,就报请南京给杨永泰的家人一些抚恤。 不料对刘镇华的这个请求,蒋介石居然没有同意,这一处理方式出乎所有人意料。 蒋介石在公开场合的追悼中,对杨永泰这个“智囊”大加赞扬,可是在身后事的处理上却是极为冷漠,这背后的隐情就值得玩味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