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关于《红楼梦》中的年代问题

 当以读书通世事 2023-07-13 发布于甘肃

序:乙酉秋月,和尚一时兴起,办一小站,曰红楼网。承蒙诸方朋友抬爱,网站事务马马虎虎也还说得过去,也聚集了三五志趣相投者。后以网禁森严,而和尚俗务繁剧,性又疏懒,疏于打理,遂关闭网站。日居月诸,岁月迁延,已有年矣。回首当日同道相聚,言辞往来,笔谈不辍,可发一叹。如今论坛已关闭,众友星散,已再难聚。因思当日一干好友,其文其情,亦甚有可观者也。万不可因和尚之疏懒,致其埋没。今发在此处,亦以纪当日之足迹云尔。幸诸友勿以未经商量擅发从前文字为罪,如有问题,可与和尚留言。

图片

网入红尘:《第十一回 庆寿辰宁府排家宴 见熙凤贾瑞起淫心》中有“这年正是十一月三十日冬至”一句。据此能推出故事的年代吗?

大愚:和尚以为不可。《红楼梦》地点、时序及各人的年龄等比较乱,虽然在书中有好些地方明确点出了时间,年龄及地点,但依然难于根据某一点去推导出整个《红楼梦》的时序和各人在其他的方的年龄,依据此处点明的推导,则必于彼处不符。且各人年龄前后矛盾,也难据此人年龄而推导他人年龄。和尚以为这种工作不做也罢了,有多少人编制《红楼梦》年表就会有多少个《红楼梦》年表。雪芹云:“然朝代年纪,地舆邦国,却反失落无考。”空空道人曰:“第一件,无朝代年纪可考”。不管雪芹是有意的还是无意的,但实事的情况已经是这样子了。

红学家们弄出许多年表来是为了证明自己的《红楼梦》曹家家事说和证明《红楼梦》与清王朝的历史有联系,而和尚则认为,雪芹即已破落潦倒,不会斤斤以曾经的家事为意,更不会亟亟以达官显贵沉浮升降为事,数他家珍宝。翻开历史,多少朝代更迭,多少潮起潮落,纨绔膏梁破落之境况有甚于雪芹者,兄弟骨肉之相残有烈于康雍乾时者,独雪芹戚戚于心而不去耶?倒是在朝代的更迭、家道的中落中幡然醒悟的花花公子却不在少数。所以和尚以为“无朝代年纪可考”并不影响人们对《红楼梦》所表达的那种悲天悯人的情怀的感知和理解,《红楼梦》年表竟可不用做。石兄云:“不过只取其事体情理罢了,又何必拘拘于朝代年纪哉!”石兄到底是“翻过筋斗来的”,一语中的。(2008-10-12 23:26)

网入红尘:得大愚先生指教,幸甚。不过网入红尘从甲戌本中得“这年正是十一月三十日冬至”“至次日乃是四月二十六日,原来这日未时交芒种节”二句,以为红楼作者绝不是信口一说。在下也曾推算过,纵观整个清朝没有“十一月三十日冬至。四月二十六日,原来这日未时交芒种节”相去不远的两年,或许正如先生之言,或许年代之谜正在其中。先生关于“原作有'无朝代年纪可考’”之论当理解为红楼梦作者避祸之说,而既然要“实录其事”,又望人能解其中味,暗示年代是不可回避的问题,思来想去依然认为此二句值得推敲。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四月二十六日未时交芒种节”年应在“十一月三十日冬至”这年前,据此可知红楼梦的故事顺序被人为调整过。曹雪芹“悼红轩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纂成目录,分出章回,则题曰《金陵十二钗》”。甚至调整事件顺序,於此可见一斑,也当为曹雪芹非红楼梦原作者之一大佐证。何况曹家世代深受皇恩,曹雪芹不可能著书辱清,而反为世人耻笑,(2008-10-1320:41)

图片

大愚:查凤姐去看望可卿的病,回来遇到贾瑞,事在第十一回,“这年正是十一月三十日冬至”。“至次日乃是四月二十六日,原来这日未时交芒种节。”事在第二十七回。这中间经过了许多事情,时序同样很混乱。先是瑞大爷“正照风月鉴”,接下来“秦可卿死封龙禁尉”、“王熙凤协理宁国府”、“得趣馒头庵”、“夭逝黄泉路”等,这都可以理解为“这年正是十一月三十日冬至”这一年的事。但这中间时序也有问题,因为,在第十二回(可卿尚未死)“谁知这年冬底,林如海的书信寄来,却为身染重疾,写书特来接林黛玉回去。”贾母命贾琏带着黛玉回苏州了。

“这年冬底”正是凤姐去看望可卿的病的“这年冬底”,按前面的情节看,可卿应是没有过去这个冬天,瑞大爷也正是在这个冬天“正照风月鉴”的。可是在第十四回,凤姐还在“协理宁国府”,“苏州去的人昭儿来了。”并说:“林姑老爷是九月初三日巳时没的。二爷带了林姑娘同送林姑老爷的灵到苏州,大约赶年底就回来,”并“叫把大毛服带几件去。”这就显然有问题了,要么可卿是在凤姐去看望可卿的病后的第二年冬天死的,要么可卿死了一年才发丧。而这两种说法都不能成立,红学家们也为此大为头疼,但最终也没弄出个准确的答案来。

图片

接着第十六回,贾琏、黛玉回来了,这中间却只有一年的时间。这年冬天,“贾元春才选凤藻宫”,接下来就造了“省亲别墅”“归省庆元宵”了园子显然是在贾琏回来之后才开始动工的,到元宵时能否就“归省庆元宵”,这也是个问题但作者也没具体交代,一通“对额”就过去了。并有“叠翠”“锦嶂”,“有大株梨花兼芭蕉”等不知道冬天真会有这些东西不,还要置办那么多行头一个冬天能否就置办的齐全了,若不能至少也需要一年。接着宝玉等就搬进了大观园,又有“妙词通戏语”、“遗帕惹相思”等事,显然是又到了春天了,接着“逢五鬼”、“春困发幽情”“泣残红”等显然还在这个春天。

总之,从“这年正是十一月三十日冬至”到“至次日乃是四月二十六日,原来这日未时交芒种节”这一段中的时间,和尚看着就是一笔糊涂帐,不知道那些红学家们的年表都是怎样排的,虽然不能说“后来不知过了几世几劫”,但可以肯定的说这两个时间不在同一年。

就说这点吧,和尚是个粗人,读书大概而已,这样细致的活从来没干过,来回查找对比很让和尚痛苦,恕和尚不能再一一举出,下次这样的活和尚再也不干了。

另有一点小更正,甲戌本应无第十一回,想是其他版本记错了或笔误。(2008-10-13 23:34)

图片

回向偈: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