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一练】 1、什么是表里先后与标本缓急? 2、什么是祛邪与扶正? 3、内治八法分别指的是什么?八法所代表的治疗方剂有哪些? 导语 01 什么是表里先后与标本缓急? 《伤寒论》的最基本治则是扶正与祛邪,但在扶正与祛邪时,需要分清主次,即以扶正为主还是以祛邪为主。此外,还需明确表里先后与标本缓急的原则,即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这些原则应遵循张仲景所提出的“虚人伤寒建其中、实人伤寒发其汗”的法则。 在标本缓急与表里先后的问题上,以正气的强弱与邪气的盛衰为主要参考因素。例如,对于正气较弱的虚人,应先治里后治表;而对于身体较强壮的实人,则应先治表后治里。 讲到这个标本缓急,表里先后,想到了昨天我看到的一个问题。他说“虚人伤寒建其中,实人伤寒发其汗”,因为我曾说过太阴寒,又感受了外邪,先以四逆辈、后以桂枝汤。他问为什么不先以理中辈,后以桂枝汤呢?太阴不是太阴脾吗?应该是理中辈啊?四逆辈是不是针对的是少阴肾呢?如果从脏腑辨证的角度,他回答的非常正确,如果不看《伤寒论》原文的话,还真认为他提的问题是非常正确的。当然我并不是说他提的问题是错误的。 对于太阴病和少阴病有寒的情况,用的是四逆辈而非理中辈,太阴病属于太阴脾,而少阴病属于少阴肾。太阴脾、少阴肾有寒,都是用四逆辈,答案其实出在太阴脾。 我们看原文276条,“太阴病,脉浮者,可发汗,宜桂枝汤”,紧接着在277条说,“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以其脏有寒故也,当温之,宜服四逆辈”,也就是说在太阳病里面,《伤寒论》给出的原文就是四逆辈,至于理中辈在《伤寒论》里的太阳病里面根本就没有提到过,在《金匮要略》里面提到过。 我们再看少阴篇里面的第323条原文,“少阴病,脉沉者,急温之,宜四逆汤”。从这些原文可以推出,四逆辈或四逆汤能够治疗急性阳虚证,因为它能回阳救逆,而理中辈可能不太适用。在《伤寒论》里面,对于外感邪气的治疗,需要根据标本缓急的原则,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而在回阳救逆方面,四逆辈比理中辈要快。而在《金匮要略》里面,对于脾阳虚的啊,用理中丸或者附子理中丸的情况居多。附子理中丸是理中丸加附子,是后世医家在理中丸的基础之上加的。《伤寒论》里面的理中丸是宋朝时所编纂的《太平惠民和剂局方》里面的附子理中丸。 02 什么是祛邪与扶正? 扶正之法指的是温和补。祛邪之法包括汗、吐、下、和、清、消。这八个字,被后世医家总结为中医内治八法,影响中医1800多年,直到今天仍然非常有效的在指导临床。 在《伤寒杂病论》这本书出现以前并没有一个完整的理法方药的书。《黄帝内经》上面总共只有13个方子,大部分论述的都是针灸的治疗,这对于临床治疗肯定是不够的,但是《黄帝内经》它为整个中医的理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伤寒论》记载了113个方子,也有说法是112个方子、114,或者115个方子。我们姑且认为它有113个方子,这113个方子经过后人的总结,总结出了张仲景在内治上的治疗方法,称之为内治的八法,就是我们刚才所说的汗、吐、下、和、温、清、消、补。 03 汗法 汗法是一种通过发汗逐邪出表的治疗策略,其经典代表方剂为麻黄汤和桂枝汤。汗法适用于感受风寒感冒等寒邪所致表证。在汗法中,药物通过产生发汗的效果,使病邪随汗而解,达到治疗的目的。汗法在老百姓中应用广泛,常用的生姜、姜茶、姜汤、姜丝可乐等都是基于汗法的治疗思路。汗法的思路来源可以追溯到《伤寒论》,张仲景通过生姜来发汗,使邪气出表,治疗表邪。后世医家在此基础上发明了辛温发汗,即通过辛温药物来发汗治疗寒邪所致的表证。 通过这个思路,后世医家的温病流派发明了辛凉解表,即通过辛凉发汗治疗热邪所致的表证。常用的方剂有银翘散、桑菊饮等,这两个方剂与和麻黄汤、桂枝汤相反,前者通过凉药来发汗,后者通过温药来发汗,所以一个称之为辛凉发汗,一个称为辛温发汗,。 治疗范围方面,汗法适用于外邪入侵人体,邪气滞留于肌表的病证,无论是西医上的何种疾病,只要证明是外邪侵袭人体,都可以采用发汗的方法来驱邪外出进行治疗。例如,病毒性肺炎、流行性感冒、非流行性感冒、上呼吸道感染等病证,只要证明是外邪入侵人体,而滞留于肌表,均可用发汗的方法进行治疗。如果是寒邪,可使用麻黄汤或桂枝汤,其中麻黄汤适用于寒邪的表实证,而桂枝汤适用于寒邪的表虚证;如果是热邪滞留于肌表,可使用银翘散、桑菊饮等温病方剂,采用辛凉发汗的方法来解表治疗。 而麻黄汤和桂枝汤则主要用于治疗寒邪引起的病症。需要注意的是,病症的寒热属性不同,尽管在西医的病名上可能相同。例如上呼吸道感染、感冒、病毒性肺炎等,对于表现为热性的病症,可采用温病方剂,如银翘散、桑杏汤、桑菊饮等进行治疗;而表现为寒性的病症,则可选用伤寒方剂,如麻黄汤、桂枝汤等进行治疗。无论在西医上叫什么病名,只要病症表现为阳性、热性,就选用温病方剂;表现为阴性、寒性,就选用伤寒方剂。这个例子比较形象地说明了狭义伤寒和狭义温病的区别。需要注意的是,广义的伤寒包括了温病,指的是一切外感热病的总称;而广义的温病也包括了狭义的伤寒,两者互相包含。 在中医中,病症的邪气属性不一定固定,会随着环境和时间的变化而发生改变。瘟疫就一定是温邪引起的吗?不一定。例如,新冠肺炎在冬季发生时为寒邪所致,可以采用《伤寒论》的方剂进行治疗;而在夏季发生时,由于变异导致病症表现为温病的迹象,就可以采用《温病条辨》的方剂进行治疗。因此,病症的邪气属性不是固定的,可以随着环境和时间的变化而发生转化,西医学称为叫变异,中医学上称为三因制宜。在中医中,瘟疫也分寒热,就看病症具体表现为哪种邪气。因此,温病和伤寒也分寒热,具体是指狭义还是广义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而定。 在网络上,有一些声称可以治疗新冠肺炎的颗粒或汤剂被广泛传播,声称它们是新冠肺炎的特效药。但实际上,这种说法是医盲的表现,因为疾病是不断变化的,每个人的体质也不同,所以不能断言哪种药物是某种疾病的克星。如果大众普遍了解中医知识,像《伤寒论》一样的中医经典普及度足够高,就不会被这些虚假信息所误导。无知是产生错误判断和被蒙蔽的根源。因此,治疗无知的方法是善于读书和学习,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和判断能力。就像我的师父李今庸曾经说过的那样:“善读者可以治愚”,通过阅读和学习,可以治疗愚昧这种疾病。因此,我热烈欢迎大家一起学习《伤寒论》和中医知识,为普及中医做出自己的贡献。这样,我们就能够更好地防范错误信息和虚假信息的影响,提高自己的健康素养和医学素养。 04 吐法 吐法是一种通过涌吐来祛除病邪或有害物质的治疗方法。正所谓“病在上者,因而越之”。在《伤寒论》中,瓜蒂散是代表方剂。此法适用于治疗痰涎、宿食等病情急骤、实邪壅滞,留在胸膈之上的情况。现在虽然已经较少使用瓜蒂散,但在一些人醉酒后还在采用吐法,常用手指伸入喉咙部引起恶心,再通过吐出来解酒。这种方法也被称为吐法,符合刚刚所说的“病在上者,因而越之”。在生活中,人们可以采用张仲景总结的八法之一的吐法,通过吐出有害物质来解酒。这就是老百姓的智慧所在。 05 下法 下法是通过泻下,即攻逐里实,将病邪或有害物质通过大小便排出体外的治疗方法。在《伤寒论》中,代表方剂有大承气汤、小承气汤、调胃承气汤等承气汤类。严格来说,下法可分为温下和寒下两种,如大黄附子汤和大承气汤分别代表温下和寒下。在生活中,最常见的下法是开塞露,通过外治法将宿便排出体外,缓解便秘。其它方法如单用番泻叶、芒硝等也常被使用。习惯性便秘在临床中较为常见。 06 和法 如果将表比喻为阳、里比喻为阴,在表即为男人,在女即为女人的话,那么半表半里的情况就像是一个阴阳人,既不是完全的男性,也不是完全的女性。因此,无法采用单一的治疗男人或女人的方法来治疗。这时就需要采用和解法来处理。和解法通常采用半男半女的方式来处理这种复杂的情况。 出现这种情况中医常采用调和的方法。少阳病后世医家称之为半表半里,其代表方剂为小柴胡汤。该病属于半表半里之枢机,需要采用调和的方法来治疗。如果误用下法,会对脾胃造成伤害,形成半上半下之枢机不通的情况,出现半夏泻心汤证。因此,在治疗少阳病时,不宜采用汗法或下法,而应采用和解法或调和法进行治疗。 小柴胡汤是中医常用的和解方剂之一,主要用于治疗半表半里之枢机不畅的少阳病。如果误用其他治疗方法,如大承气汤等下法,可能会导致肝脾不调、中焦气机寒热交错、枢机不利等半上半下之枢机不通的情况。此时,半夏泻心汤成为了常用的和解方剂,用于治疗半上半下之枢机不畅的情况。 半夏泻心汤也是一种和解方剂,其成分包括黄芩、黄连、干姜、半夏、甘草等,具有清热、温中、泻心的功效,可调和半上半下之枢机不畅的情况。在半夏泻心汤的基础上,还有甘草泻心汤、生姜泻心汤等方剂,用于治疗各种半上半下之枢机不畅的情况。这就是为什么复发性的口腔溃疡用甘草泻心汤就能解决。这是因为它可以和解半上半下之枢机,清上热、温中下之寒,反复性口腔溃疡就是因为枢机不利,寒热交错所导致的。用黄芩、黄连来清热,用干姜来温脾阳,用党参,原方是人参,来健脾益气扶正,所以它是以温脾阳以及清热合成的方子,可以和解半上半下之枢机。 半夏泻心汤可以治疗胃癌、胃病、肝炎、胰腺癌等疾病,只要出现了半上半下之枢机不畅、寒热交错、心下痞满而不痛等症状都可以使用。 在我的《攻癌救命录》一书中,我用半夏泻心汤成功治疗了胃病、胃癌、肝炎、胰腺癌等疾病,证实了其显著的疗效。甘草泻心汤、生姜泻心汤等变方也属于和解半上半下之枢机的方剂系列。除了半夏泻心汤,小柴胡汤也是另一种常用的和解方剂,柴胡汤系列也可被归类为和解方法。 07 温法 温法是中医常用的治疗方法之一,通过温中散寒、回阳救逆等治疗方法,使体内的寒邪得以去除,阳气得以恢复。温法主要用于治疗中焦虚寒、亡阳厥逆、寒凝经脉等寒证。代表性的温法方剂是四逆汤及其变方(四逆辈)。 四逆辈不仅可以治疗太阴寒、少阴寒、厥阴寒等寒证,也被广泛应用于治疗三阴寒证(包括太阴、少阴、厥阴寒证)。因此,四逆辈是温法治疗三阴寒证的典型代表。 08 清法 清法是中医内治的一种常用方法,主要通过清热解毒、降火平喘等方式达到治疗目的。代表性的清法方剂有三黄泻心汤、白虎汤、白头翁汤等。 三黄泻心汤由黄芩、黄连、大黄等组成,适用于由上焦火热所引起的吐血、衄血等血证,具有清热降火的功效,可达到止血目的。 白虎汤由石膏、知母、甘草、粳米等组成,也是清热降火的方剂之一。它可清阳明经热、化痰止咳、解渴利尿,并可用于治疗太阳病入里化热后的热证,以及三阳合病等。 白头翁汤也是清法方剂之一,可用于治疗热痢、脓血等疾病,具有清热降火的作用。 09 消法 这些方剂多用于治疗积聚疾病,相当于肿瘤,如用鳖甲煎丸治疗肝癌,桂枝伏苓丸治疗子宫肌瘤,抵挡丸可以治疗前列腺肥大增生、精索静脉曲张等。 10 补法 补法主要通过补益人体气血阴阳的不足,增强机体抗病能力。它可适用于气虚、血虚、阴虚、阳虚等多种虚证。在《伤寒论》中,也有多个方剂体现了补法的应用。 例如,治疗心阳虚的桂枝甘草汤、治疗肺脾阳虚的甘草干姜汤,都是针对阳虚的方剂;而芍药甘草汤则适用于治疗阴虚。治疗阴阳两虚的方剂有芍药甘草附子汤和炙甘草汤。对于气血两虚,可以选择小建中汤进行治疗,小建中汤就是在桂枝汤的基础上,加倍了芍药的用量,再加一点饴糖,所以它马上从桂枝汤变成,变成气血两补的小建中汤。此外,还有一些方剂可用于补血、补气,如当归四逆汤可治疗血虚寒凝,桂枝人参汤可补脾气等。 汗、吐、下、和、温、清、消、补,这八法在中医治疗中可以相互联合使用,以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例如,桂枝人参汤既能补脾气,又能解表,它就是汗法和补法一起用的;桂枝加附子汤既能补阳,又能解表,它是温法和汗法合在一起的;桂枝新加汤在气血两补的基础上再解表;白虎加人参汤是清法和补法合用的清补法,既用白虎汤清热,又用人参补气;大柴胡汤是和解法和下法合用的;柴胡桂枝汤是汗法和和解法合用的;厚姜半甘参汤是补法和消法合用的。 八法作为中医治疗中最常用的单一治法之一,对于临床复杂疾病的治疗往往并不足以应对,因此常需要联合运用以达到更全面的治疗效果。正如古人所言:“一法之中,八法备焉;八法之中,百法备焉”。因此,除了熟练掌握这八种治法的联合运用外,我们还应该具备全局的战略眼光来看待问题,以更好地把握病情的全貌,制定更全面的治疗方案。 这节课就讲到这里,谢谢大家。 |
|
来自: 中医药方便 > 《武汉庸胜堂中医张胜兵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