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讲 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课标要求 1.了解列宁领导的十月革命爆发的原因、过程。2.理解十月革命的世界历史意义。 考点定位 1.十月革命爆发的原因(条件)、过程、影响。2.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到“苏联模式”的演进。 主题一 列宁主义与十月革命1.列宁主义的形成 (1)形成条件
(2)形成标志: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二次代表大会召开,标志着布尔什维克党的建立。党的指导思想是“布尔什维主义”,也就是列宁主义。 (3)主要内容
(4)意义:列宁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俄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创造性地提出了一系列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理论,为帝国主义时代的无产阶级革命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 2.十月革命
视角1 十月革命爆发的原因 材料 从俄历二月到十月,布尔什维克党迅速强大起来并最后夺得了政权。这几乎是个跃进的过程,这个过程既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又有客观的机遇性。总的一句话是,布尔什维克党是在符合民情、顺乎民意、得乎民心的情况下取得政权的。关于这个机遇问题,列宁后来在俄共(布)第七次(紧急)代表大会上作过生动的说明:“在十月的时候,我们恰好碰上了这样一个时机,我国革命恰好碰上了一个幸运的时机。” ——摘编自闻一《世界历史文化丛书:俄罗斯通史(1917-1991)》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俄国布尔什维克党取得十月革命胜利有其“客观的机遇性”的原因。 试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原因:西方帝国主义忙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给十月革命提供了良机;俄国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力量相对弱小、没有满足人民对“和平、面包和土地”的要求;列宁主义的诞生,为无产阶级革命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列宁审时度势,断然决策,保证了布尔什维克党及时夺权并取得胜利;布尔什维克党顺应了俄国民意和愿望。 视角2 十月革命的意义 材料 十月革命在人类历史上具有深远的意义,如何科学地评价社会革命的历史意义?我们认为应该从对世界人民的意义、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意义、对苏联人民的意义、对中国人民的意义这四个层次,进行整体把握。从坚持整体原则的角度来说,这四个层次缺一不可。 ——摘编自章忠民、王树人《十月革命的中国意义》 评析材料中的观点,得出结论。(要求:结论不能重复材料中的观点,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试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示例 观点:十月革命具有伟大的世界历史意义。 评析:十月革命不仅开启了俄国历史的新篇章,而且对世界历史进程产生了深远影响。十月革命是对巴黎公社的发展,真正把社会主义从“空想的天国”带入“现实的人间”,加深了帝国主义的危机,极大地鼓舞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为全世界被压迫民族和人民开辟了争取民族独立和人类解放的崭新道路。对于中国来说,十月革命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总之,十月革命的胜利,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对世界历史进程产生了深远影响。 拓展深化 俄国十月革命的特点 (1)从理论的角度看:列宁继承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创立了无产阶级革命首先在一国或数国取得胜利的学说。社会主义革命在经济相对落后的俄国首先取得了胜利,这就打破了马克思主义的传统观念,通过实践证明了列宁的学说。 (2)从革命的道路看:由中心城市起义发展到中小城镇和农村地区,这是由俄国国情决定的。 (3)从革命的阶段性看: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紧密相连,形成急剧发展的两个不同性质、阶段的革命。 (4)从革命实现的方式看:十月革命采用的是武装暴动夺取政权并取得胜利的方式。 主题二 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1)背景:十月革命胜利后,国内外的敌对势力联合起来,企图扼杀新生的苏维埃政权。苏俄陷入内战。 (2)目的:把有限的力量集中起来保证战争的胜利。 (3)内容:最重要的是余粮收集制,将农民除口粮、种子粮以外的一切余粮收集到国家手中。 (4)评价:余粮收集制保证了前线的粮食供应,缓解了城市饥荒,但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导致战后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2.新经济政策 (1)开始时间:1921年3月。 (2)内容 ①农业:重心是调整国家与农民的关系,通过粮食税等市场机制建立工农联盟。 ②工业:允许私营企业有一定程度的发展,并以租让制等形式在一些经济部门引入外国资本。 (3)作用:稳定和恢复了国民经济,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思维点拨 新经济政策的特点 利用商品货币关系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在以公有制为主导的前提下,允许多种所有制形式的存在;新经济政策利用国家资本主义来恢复和发展经济;是对社会主义传统经济观念的一次重大突破,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丰富和发展。 3.“苏联模式” (1)背景 ①1922年12月,“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成立,简称“苏联”。 ②1924年1月,列宁逝世。 (2)措施:在斯大林领导下,苏联先后实施“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 (3)结果:经过两个“五年计划”,到1937年,苏联宣布基本实现了“工业化”目标,主要工业部门的产量跃居欧洲首位、世界第二位。 (4)特点 ①在经济上表现为生产资料公有制,实行自上而下的指令性计划体制。 ②政治上表现为权力高度集中。 (5)评价 ①积极性:使苏联在较短的时间内实现了工业化,奠定了强大国家的基础,为后来取得卫国战争的胜利创造了物质条件。 ②消极性:排斥市场经济,片面发展重工业,国民经济比例失调,消费水平相对较低。 图解历史 苏联模式 视角1 新经济政策 材料 在当代俄罗斯历史编纂学中,对苏联时期一些重要历史问题争论激烈,提出了很多研究的新观点、新方法和新视角,20世纪20年代实行的新经济政策就是其中一个复杂而又发人深思的问题。有人认为新经济政策是作为狭义的反危机纲领出台的,有人认为它是广义上的建设社会主义的纲领,也有学者认为它是两者的混合物。 评述材料中关于新经济政策的观点。(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述,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试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示例 观点:新经济政策是苏俄探索社会主义建设之路和临时性的反危机纲领的混合物。 评述:新经济政策是在内战后继续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起了严重的政治、经济危机的情况下实行的,因此它是一种应急性的反危机纲领和措施;同时,新经济政策的目的、实质是在一定程度上恢复发展资本主义,建立社会主义国营经济,同时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措施,因此新经济政策又是苏俄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正确途径。综上所述,新经济政策是苏俄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和临时性的反危机纲领的混合物。 拓展深化 新经济政策的必要性和灵活性 (1)标志着苏维埃政权把工作重心由反对国内外敌人的武装干涉(阶级斗争)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现了工作重心的转移。 (2)最大的特点是采取妥协、退让和灵活的措施来发展经济,如列宁所说:苏维埃政权+普鲁士的铁路秩序+美国的技术和托拉斯组织+美国的国民教育+……=社会主义。 (3)是列宁对小农经济占优势的俄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问题的探索,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大发展。 视角2 苏联模式 材料 图一 1928—1932年集体化农民占农户总数比例变化 图二 苏联工农业产值的增长 图三 苏联宣传画:在斯大林同志领导下不顾一切向共产主义前进 你从上述图片中分别能获取哪些历史信息?利用图片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苏联模式的弊端。 试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信息:图一反映了苏联“一五”计划期间,基本上完成了农业集体化。图二反映了苏联的两个五年计划取得了重大成就,重工业增长很快,农业、轻工业增长较慢。图三反映了苏联出现了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 弊端:片面发展重工业,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由于忽视消费品生产,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农业长期处于停滞状态;计划指令越来越阻碍苏联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压制学术思想的创造性,不利于思想文化繁荣。 拓展深化 苏联模式对社会主义建设的启示 (1)一定要坚持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原则,遵循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 (2)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从本国国情出发。 (3)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农、轻、重按适当比例平衡发展。 (4)制定政策必须考虑人民的利益,注意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5)社会主义制度需要在发展的道路上自我调整和自我完善。 (2022·湖南卷)有学者就“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指出,布尔什维克党当时是把国内战争的需要和坚决消除私人所有制、实现社会主义制度和直接向共产主义过渡联系在一起的。这一观点( ) A.认为布尔什维克党当时的做法并不符合实际 B.否认“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战时应急措施 C.不利于客观认识“新经济政策”推行的历史背景 D.有助于解释战争结束后继续执行这种政策的原因 [命题设计]
[解题指津]
[方法点拨] 历史概念是对某一历史事物或现象高度的抽象描述,对于历史事物或现象的描述若出现概念的扩大或缩小,则偏离了历史的真实。在高考中,经常出现此类选择题,考查学生的概念分析能力。题干主旨是指对某一历史事物或现象描述的中心思想,若在选项中出现偏离题干中心思想或以偏概全的,则是错误的。具体解题方法: ①要准确把握历史概念的内涵,把握历史时代、阶段特征。 ②要准确提取题干核心信息,选项中偏离题干中心思想的或以偏概全的选项,排除。 ③要不断地总结感悟此类选择题的解法与技巧。 1.(2022·湖北卷)十月革命后,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将俄国皇家瓷器厂收归国有。该厂在1901年烧制的瓷盘正面加绘红色的工厂、举着锤子的工人图案,在瓷盘背面加绘镰刀锤子的标记,原有的尼古拉二世的标记也被保留下来。兼有两个时代标记的瓷盘成为国外市场的抢手货,为新政权积累了外汇。上述做法反映苏俄( ) A.输出了革命文化 B.政治对现实的妥协 C.打破了外交孤立 D.艺术与经济的兼顾 答案 B 解析 据材料可知,十月革命后烧制的瓷器中,既有革命的标记、也有专制的标记(尼古拉二世的标记),说明政治对现实的妥协,故选B项;“输出了革命文化”表述片面,排除A项;瓷盘的出口只是为新政权积累了外汇,并不能打破外交孤立,排除C项;材料不涉及艺术审美旨趣,排除D项。 2.(2022·6月浙江选考)建立社会主义与建设社会主义是一个全新的课题。列宁晚年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了深入思考与探索。在他看来,面对历史遗留下来的问题,“如果不把俄国移到另一种比先前更高的技术基础上,就根本谈不上恢复国民经济和共产主义。共产主义就是苏维埃政权加全国电气化,因为不实行电气化,要振兴工业是不可能的。”据此分析,列宁关注的重心在于( ) A.“布尔什维克速度” B.推行“新经济体制” C.现代化大生产的发展 D.扭转“重工业过重、轻工业过轻”的局面 答案 C 解析 列宁认为的共产主义就是“苏维埃政权加全国电气化,因为不实行电气化,要振兴工业是不可能的”,即要想实现共产主义,就必须实现现代化大生产,由此可知,列宁关注的重心就是现代化大生产的发展,C项正确;列宁并未强调经济发展的速度,而是关注技术,排除A项;材料并未涉及经济发展模式和体制,排除B项;列宁认为当时俄国的经济技术基础较为薄弱,即重工业并不发达,而“重工业过重、轻工业过轻”的局面是在斯大林执政时期出现的,排除D项。 3.(2022·广东卷)列宁曾指出:“只要我们还生活在一个小农国家里,资本主义在俄国就有比共产主义更牢固的经济基础。……我们还没有挖掉资本主义的老根,还没有铲除国内敌人的基础。”“挖掉资本主义的老根”的办法有( ) A.通过工业化以改变阶级结构 B.发展军事工业提升国防实力 C.实行家庭经营促进农业发展 D.恢复市场作用增强经济活力 答案 A 解析 根据材料“我们还没有挖掉资本主义的老根,还没有铲除国内敌人的基础”并结合所学可知,发展工业化能够促进工人阶级力量的壮大,改善人民的生活,巩固无产阶级的统治,A项正确;提升国防实力并不能挖掉国内资本主义的“老根”,排除B项;根据材料可知,发展农业不会“挖掉资本主义的老根”,排除C项;恢复市场并不能“挖掉资本主义的老根”,排除D项。 4.(2021·广东卷)20世纪20年代中后期,苏联大力发展中等技术教育,到1927年俄罗斯联邦就有672所中等技术学校。此外还成立工农速成班,招收未受过中等教育的工人和青年农民。这种做法的主要目的是( ) A.适应工业化建设的需要 B.促进中等技术教育普及 C.完善新经济政策 D.冲破西方技术封锁 答案 A 解析 根据“20世纪20年代中后期,苏联大力发展中等技术教育……成立工农速成班,招收未受过中等教育的工人和青年农民”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种做法是为了适应苏联大规模工业化建设的需要,为工业化培养人才,故A正确;B项错在“普及”;随着1924年列宁的逝世和斯大林的上台,新经济政策被慢慢废除,故C错误;冲破西方技术封锁不是其目的,故D错误。 5.(2021·山东卷)下表为1928年、1932年和1937年苏联拖拉机数量与农业集体化发展状况统计表。它反映出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特点是( )
A.优先发展重工业 B.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同时并举 C.国民经济发展不平衡 D.农业集体化滞后制约工业化发展 答案 B 解析 从表格中拖拉机数量和参加农业集体组织农户占全国农户比例可以看出,当时苏联正在开展农业集体化与工业化生产,故B项正确;材料看不出优先发展重工业,排除A;材料看不出国民经济发展不平衡,排除C;材料不能体现二者关系,排除D。 课时精练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36分) 1.(2023·太原高三模拟)美国记者约翰·里德是1917年俄国革命的亲历者。他在《震撼世界的十天》里写道:“他们(布尔什维克)实现了最基层百姓那普遍而又单纯的愿望,号召他们起来摧毁旧制度,然后同他们一道,在旧制度的废墟上构建起新制度的框架。”这一论述( ) A.成为俄国新制度建立的依据 B.揭示了俄国革命胜利的原因 C.瓦解了临时政府的阶级基础 D.进一步巩固了工农革命联盟 答案 B 解析 材料说明民众希望推翻旧制度,建立新秩序,这是俄国革命胜利的主要原因,B项正确;基层百姓不是俄国建立新制度的依据,排除A项;临时政府的阶级基础是资产阶级,材料体现的是基层百姓对革命的态度,排除C项;材料提到的是基层百姓对革命的态度,体现不出进一步巩固了工农革命联盟,排除D项。 2.(2023·琼海高三模拟)有观点认为:1917年的形势下,十月革命并非政变……考虑到俄国特殊的国情,让临时政府去发展资本主义,至少在工业化方面不大可能达到苏联模式的苏联那么高的成就。上述观点( ) A.认为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失民心 B.论证了十月革命道路的合理性 C.全面正确地分析了苏联模式 D.说明布尔什维克政治号召力强 答案 B 解析 材料强调1917年国际国内形势和俄国特殊的国情,明确临时政府代表的资本主义道路,在工业化方面不大可能达到苏联模式那么高的成就,从生产力层面揭示了十月革命道路的合理性,B项正确;材料关注的并非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得不得民心,排除A项;材料并未“全面”分析苏联模式,排除C项;材料并未比较布尔什维克和临时政府的政治号召力,排除D项。 3.1917年11月,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成立。从1917年11月到1918年2-3月,首先在莫斯科建立,然后到乡村,苏维埃政权在全国各地建立起来。苏俄这一历程体现了( ) A.社会主义制度建立的艰辛 B.协约国武装干涉产生的影响 C.独特革命政权道路的创建 D.战时共产主义实施的必要性 答案 C 解析 苏俄从城市到农村的革命道路,是对马克思主义革命思想的创新,是独特社会主义政权道路的创建,C项正确;当时苏俄还没有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排除A项;协约国武装干涉是在一战后才开始的,排除B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在1918年协约国武装干涉以及国内反革命叛乱的情况下实施的,排除D项。 4.(2022·天津红桥区高三期末)1920年,列宁认为,在必须坚持“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口号的同时,还必须实行“全世界无产者和被压迫民族联合起来”的口号,“使西欧共产主义无产阶级与东方各殖民地一切落后国家的农民革命运动结成尽可能密切的联盟”。列宁意在号召( ) A.无产阶级必须领导本国的民族解放运动 B.国际无产阶级应联合起来支持苏俄革命 C.将世界无产阶级革命与民族解放运动结合 D.各国无产阶级要与本国资产阶级联合斗争 答案 C 解析 据材料可知,落后国家的农民革命运动即殖民地或半殖民地争取民族独立与解放的运动,故选C项;列宁未强调本国的民族解放运动由谁领导的问题,只是强调了无产阶级革命与殖民地半殖民地民族解放运动相结合,排除A项;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结束,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资产阶级的作用,排除D项。 5.(2022·湖南师大附中模拟)列宁认为,德国战时计划经济中蕴含着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的成熟性和合理性,因为在战争期间,为了集中人民的力量,德国由一个中央机关调节了5 000多万人的全部经济生活。既然这一点容克贵族能做到,那有觉悟的工人阶级也能做到。这表明列宁意在( ) A.总结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弊端 B.谋划“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C.思考社会主义经济的制度设计 D.警惕德国法西斯扩军备战 答案 C 解析 材料表明列宁希望借鉴德国的经验,思考社会主义经济的制度设计,C项正确;材料中强调计划经济的优点,并不是为了总结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弊端,排除A项;“新经济政策”强调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经济,材料信息并没有涉及这些方面,排除B项;警惕德国法西斯扩军备战与材料主旨不符合,排除D项。 6.(2022·汕头模拟)1921年苏俄发生大规模灾荒,出现了3 000余万饥民。作家高尔基以个人名义向各国发出求助,并得到了美国救济总署的回应。美国同意向苏俄提供粮食救助,并提出了包括苏俄必须释放美国在押人员等一系列条件。对此解释合理的是( ) A.西方国家不再敌视苏俄 B.灾荒源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C.冷战双方既对抗又合作 D.美国援助带有一定政治目的 答案 D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美国虽然同意对苏俄进行粮食救助,但要求苏俄释放美国在苏俄的在押人员,说明美国的援助带有一定的政治目的,D项正确;“不再敌视苏俄”的说法在材料中无从体现,排除A项;材料中没有交代苏俄出现灾荒的原因,排除B项;冷战是在二战后才出现的,排除C项。 7.1921年4月,列宁在《论粮食税》一书中,在论及商品交换时说:“结果就会在一定的自由贸易基础上,使小资产阶级和资本主义复活。这是毫无疑问的,漠视这样的事实便太可笑了。”在列宁看来,新经济政策( ) A.提高了俄国农民生产积极性 B.旨在利用商品市场发展经济 C.必然导致俄国复辟资本主义 D.有利于巩固俄国的工农联盟 答案 B 解析 据题干信息可知,列宁“在论及商品交换时”,对自由贸易持肯定态度,故选B项;材料未涉及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排除A项;新经济政策建立在公有制的基础上,而资本主义的基础为私有制,俄国资本主义复辟不可能出现,排除C项;列宁探讨的是新经济政策与资本主义的关系,并非工农联盟,排除D项。 8.(2022·湖北黄冈中学适应性考试)1923年,苏维埃国家先后颁布了《关于国营托拉斯条例》和《关于地方国营托拉斯条例》法令,它规定国营托拉斯是基本经济核算单位和工业管理基本环节。1923年,全国有478个托拉斯,它联合了4 144家企业和88%的工人。这一做法( ) A.有利于赢得国内战争胜利 B.奠定了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基础 C.增强了地方和企业积极性 D.偏离了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方向 答案 C 解析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苏俄颁布《关于国营托拉斯条例》和《关于地方国营托拉斯条例》的法令,实际上是在一定程度上恢复资本主义,在一定范围内允许私人资本的存在与发展,这有利于增强地方和企业积极性,促进经济的发展,C项正确;“有利于赢得国内战争胜利”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影响,排除A项;B项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苏俄新经济政策是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这并没有偏离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方向,排除D项。 9.(2022·葫芦岛一模)1926年,列宁格勒一半以上的居民参与到房屋的租赁和买卖中去。没有单独房间或住宅可供租赁的住户,往往将自己的住处用柜子、窗帘、屏风等隔成些角落出租。这反映出当时苏联( ) A.工业化的实现带动人口激增 B.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在持续下滑 C.新经济政策向社会生活渗透 D.集中化房屋管理体制已完全废止 答案 C 解析 根据材料时间“1926年”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经济政策激发了人民的市场意识,故选C项;“工业化的实现”不符合史实,1937年第二个五年计划完成时,苏联基本上实现了工业化,排除A项;“在持续下滑”不符合史实,新经济政策稳定和恢复了国民经济,使城市居民生活有所改善,排除B项;“已完全废止”不符合史实,应为“还未建立”,集中化房屋管理体制是在斯大林时期逐渐建立的,排除D项。 10.(2022·重庆一模)1927年7月,斯大林提出农民要偿付一种类似“贡税”的间接税,即农民购买工业品时要“多付一些钱”,而出售农产品时要“少得一些钱”。国家有时竟以低至农产品成本10%的牌价强制收购农产品。此外,集体农庄必须接受国营机器拖拉机站的耕作服务,缴付巨额实物报酬。这些做法( ) A.基于完善社会主义制度的需要 B.有利于强化工农联盟的统治基础 C.借鉴了宏观经济学说基本原理 D.立足国家工业化建设的长远规划 答案 D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所述做法是立足国家工业化建设的长远规划,为苏联工业化建设提供必要生产资金和生产原料,D项正确;1936年,苏联新宪法的颁布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排除A项;材料所述做法打击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损害了农民的切身利益,不利于强化工农联盟的统治基础,排除B项;材料信息表明苏联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不同于西方国家普遍采用的宏观经济学说,排除C项。 11.(2022·烟台三模)苏联在20世纪30年代农业集体化以后,集体农庄(包括农民)与国家之间形成实行义务交售制的经济关系。义务交售制采用买卖的形式,但农副业产品不是商品,而是被征购的劳动产品,实际上是“贡税”。该做法( ) A.优化了国民经济的格局 B.适应了社会主义工业化需要 C.提高了农业的经济地位 D.缩小了城乡之间的经济差距 答案 B 解析 根据题干内容可知,苏联在为了国家工业化的实现而不断地积累资金,据此可知,该做法适应了国家工业化的需要,故选B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苏联模式之下,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国民经济格局并没有得到优化,排除A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苏联模式之下,国家把重工业的发展放在了首位,排除C项;题干这种做法会扩大城乡差距,排除D项。 12.1930年,斯大林加快了消灭资本主义经济的步伐,提前结束新经济政策,实现农业全盘集体化。1936年,苏联宣布建成社会主义,但并不想进一步巩固和完善。1939年,斯大林提出向共产主义过渡。这表明当时的苏联( ) A.五年计划建设取得了显著成就 B.经济模式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 C.改革缺乏一以贯之的指导思想 D.社会主义建设出现了冒进倾向 答案 D 解析 从题干中可看出当时的苏联急于实现向社会主义及共产主义的过渡,带有明显的急于求成的冒进倾向,故选D项;题干的主旨不是强调五年计划建设取得的显著成就,排除A项;题干中强调的是苏联模式的冒进倾向,超越了苏联当时生产力发展水平,排除B项;从题干中可看出斯大林时期急于实现向社会主义及共产主义的过渡,有一致的指导思想,排除C项。 二、非选择题(共29分) 13.(2022·衡中模拟)(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史学界的争论:苏联解体前后,一些持右翼观点的研究者宣扬,十月革命是以列宁为首的一小撮职业革命家,利用当时俄国的混乱局势发动的“政变”,“不仅是俄国历史上,而且也是人类历史上最大的悲剧”。左翼学者提出,十月革命并非偶然发生的,不仅对俄国而且对整个人类文明的发展进程都产生了巨大影响。学者亚历山大·舒宾专门著书,详尽分析了俄国1917年从二月革命到十月革命的发展历程,阐明了十月革命发生的必然性,把这场革命称为“伟大的俄罗斯革命”。 社会舆论:围绕十月革命的评价问题,俄罗斯社会舆论调查研究中心展开调查,该调查一直持续到21世纪前十年,调查结果如下。 ——摘编自《辩证地历史地看待列宁和十月革命》 解读材料,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俄国发展的相关史实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 答案 示例 观点:俄罗斯历史研究和社会舆论对十月革命的评价越来越客观和公正,肯定了十月革命的历史价值。 论述:十月革命推翻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建立了工农苏维埃政府,颁布《和平法令》和《土地法令》,迅速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顺应了人民的要求。这些开拓性的政策和措施,建立了一个全新的俄国,为以后苏联的强大和俄罗斯的民族振兴奠定了基础。同时,十月革命启发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开创了一个新的时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