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穷不失义,达不离道。 摘自《孟子·尽心章句上·第九节》 解释:人穷困时不丧失道德的标准,显达时不背弃自己做人的原则。 2、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摘自《孟子·尽心章句下·第三节》 解释:完全相信《尚书》所言,还不如不读《尚书》。 赏析:孟子认为读书时应该加以分析,不能盲目地迷信书本,应当辨证地去看问题,体现出孟子对经书的灵活态度以及治学上的独立思考精神。 3、古之人,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摘自《孟子·尽心章句上·第九节》 解释:古代的人,获得成就,则将恩惠恩泽给老百姓,而没有获得成功的人,则在这个世上继续修身养性。不得志时就洁身自好提升个人修行,得志显达时就要造福天下苍生。 4、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 摘自《孟子·离娄章句下·第八节》 解释:人只有对某些事舍弃不干,然后才可以有所作为;要想有所作为,就必须有所不为。 赏析:孟子辩证地认为,有所不为的目的是为了有所为,要分清楚哪些事能做,哪些事不能做,说明人要明辨善恶之心,不要被自己的欲望所吞没。 5、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摘自《孟子·离娄章句下·第二十八节》 解释:指爱别人的人,别人也永远爱他;尊敬别人的人,别人也永远尊敬他。 赏析:孟子认为,一个人以什么样的方式对待别人,别人就会以什么样的方式回报,君子仁爱,所以会敬爱、尊重他人,表达了深刻的人际交往的原则,提醒我们要以积极的态度去待人接物。 6、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摘自《孟子·公孙丑章句下·第一节》 解释: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赏析:孟子认为,决定战争胜负的不是天时、地利,在“天时”“地利”“人和”三者之间,“人和”才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只有得到人民的拥护和支持,才能得到天下。 7、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摘自《孟子·公孙丑章句上·第六节》 解释:同情心就是施行仁的开始;羞耻心就是施行义的开始;辞让心就是施行礼的开始;是非心就是智的开始。 赏析:“仁义礼智”是儒家崇尚的四种伦理道德,是孟子“性善论”的基础,孟子认为人都有仁爱同情之心,施行“仁”是容易的。 8、仁者如射,射者正己而后发。发而不中,不怨胜己者,反求诸己而已矣。 摘自《孟子·公孙丑章句上·第七节》 解释:行仁德的人好比赛箭的人一样:射箭的人先端正自己的姿态然后放箭;如果没射中,不埋怨那些胜过自己的人,反躬自问罢了。 9、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耻矣。 摘自《孟子·尽心章句上·第六节》 解释:人不可以不知羞耻。从不知羞耻到知道羞耻,就可以免于羞耻了。 10、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 摘自《孟子·梁惠王章句上·第八节》 解释:称一称,这样才能知道是轻还是重;量一量,这样才能知道是长还是短。 赏析:这是孟子劝齐宣王权衡利弊,决定取舍的话,后人常用来比喻无论做什么事,都要权衡利弊得失,反映了孟子哲学思想的“可知论”。 11、出于其类,拔乎其萃 摘自《孟子·公孙丑章句上·第二节》 解释:人的品德才能超出同类之上。 12、恭者不侮人,俭者不夺人。 摘自《孟子·离娄章句上·第十六节》 解释:谦逊有礼貌的人不会侮辱别人,自己节俭的人不会抢夺别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