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林黛玉痛失慈母,她父亲为何舍得她远离身边?

 陈想读名著 2023-07-14 发布于浙江

像我这样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出生在农村的人,对外婆家的印象会特别深刻.

因为我们那个时候是没有什么课外培训班的,也不需要通过什么“双减”来松绑,一年里面的节假日,除了并非法定的“农忙假”是规定了专门为“双抢”(历史名词,一项农村夏天抢收庄稼的活动)而放的,小孩子们也必须出工出力,其他假期、休息日,自由自在的时候多,于是也多有时间去外婆家玩。

外婆和奶奶都是很好的,不过我想大多数孩子会更喜欢外婆些,不是因为奶奶不慈祥,而是因为在外婆那儿终究是“小客人”,更受疼爱些。

比如我本人,曾因为打翻了奶奶放在桌上的黄酒而吃了一记栗刨,而在外婆那里,最严重的也只是傍晚贪于在溪里游水迟回而受几句埋怨。

所以我小时候是经常待在外婆家的;当然这也取决于一个前提,就是距离近,想去了,骑了车子甚至步行也花不了多长时间就到了。

像《红楼梦》里林黛玉这样的女孩儿就没有这样的条件了。我觉得这是我们比她幸运的地方,尽管她出身列侯之家,爸爸林如海是大官,而我们历代都是泥腿子。

就是说,外婆家对黛玉来说,实在太遥远了。贾府在北,林家在南,如果林如海不是调去京城或者京城附近做官,黛玉一般情况下是很难有机会见到外婆的。毕竟那时候的南北交通,不是以日,而是以月计的。

她对外婆家的想象,只能是通过她母亲贾敏思念娘家时的念叨;大家都应该记得,她对表兄贾宝玉的印象,就是母亲跟她说的,说“衔玉而诞,顽劣异常,极恶读书,最喜在内帏厮混”。

不过如果只是听说,而其实“老死不相往来”,那这个故事可怎么讲下去?于是发生了一个特殊情况,林黛玉的母亲贾敏死了。

只是按常理,母亲死了,只剩父女俩相依为命,林如海却又怎么千里迢迢把黛玉打发到京城外婆家去了呢?

我们先看一下原文吧:

那女学生黛玉,身体方愈,原不忍弃父而往,无奈他外祖母致意教去,且兼如海说:“汝父年将半百,再无续室之意,且汝多病,年又极小,上无亲母教养,下无姊妹兄弟扶持,今依傍外祖母及舅氏姊妹去,正好减我顾盼之忧,何反云不往?”黛玉听了,方洒泪拜别,遂同奶娘及荣府中几个老妇人登舟而去。

据此可见,林如海和黛玉都考虑到的,是贾母真心诚意非要这个外孙女去。

想想是啊,唯一的女儿远嫁江南,从此没有见过面,但总是有着希望在;却不料如今“白发人送黑发人”,阴阳两隔,于是希望女儿的独女能到她的身边,好好疼爱,以慰早失爱女之痛,这是非常好理解的。

此外,从林如海交代黛玉的话里可见,发妻死了,顿感生殊无欢,不再想“梅开二度”,而只想把心思都花到工作中去以解丧妻之痛,那么没有贴心人来照顾黛玉就成了问题;况且她又别无兄弟姊妹。

黛玉又是体弱多病,父女两个终日相对,不免一个想起妻子,一个想起母亲,特别是黛玉,这对她的身体更是不利。

由此也可见如海夫妇伉俪情深,怪不得生出的女儿会把感情放在第一位。你看他们的亲戚贾赦、贾珍,不都是再娶的吗?你说林如海“年将半百”了,确实年纪挺大了,但是他的大舅兄贾赦何时消停过?满眼儿孙的人了,还觊觎贾母身边的鸳鸯呢!

于是进京投奔外婆家去不失为一个好办法:骨肉至亲,不会亏待她;兄弟姊妹不少,黛玉有伴,可以稍减思母之情。而林如海自己也可以安安心心工作。

况且,林如海同意黛玉进京住外婆家去,并不是从此不见面了;最合理的安排,恐怕是正如后来紫鹃对宝玉说的,等黛玉到了要嫁人的年纪,就把她接回去了。

只是林如海自己也不曾想到,也许是因为太过思念亡妻贾敏,也许是因为工作太过辛劳,他会等不到给黛玉安排一个可靠的婚姻就早逝了。

不过黛玉在荣国府确实如他所想的,老太太把她放在了与宝玉并列的位置上,只是女儿的感情世界,那是任谁也没法预料的了。

这个话题就先聊到这里,欢迎留言讨论!

诚荐一个触角细腻的读书号: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