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幸福,莫过于从饮食中体验生命的意义和生活的美好。 吃点好的食物,不仅是充饥的需要,也是一种自我调理。心情不好时是安慰,心情好时是锦上添花。 饮食在满足身体营养所需同时,更是一种精神享受。当然,吃出健康是享受,否则就是活受罪。可以说,饮食是口腹之欲,也是伴随人一生的记忆。 七十年代是经济短缺时代,伴随自己所有的成长记忆,都离不开关于吃的内容深刻。那时饭菜油水少,食品添加剂少,吃什么都觉得香。上学时,往往不到饭点,肚子就饿得咕咕叫,能吃饱饭就是莫大的幸福。 父亲年轻时体弱多病,有点好吃的总要留给他。毕竟家里只有他一人在井下辛苦劳作,是家庭的顶梁柱。 印象深刻的是,有时母亲买菜回来,带点花生给我们吃。这样的机会并不多,一年也难得吃上几次,成为生活的奢侈品。那时花生的味道真的很香,时至今日仍是我百吃不厌的食品。 当然,总是感觉不如以前的味道。儿时最幸福的记忆是,过年和生病的时候,能够吃到平时吃不到的东西,比如油炸食物、罐头食品和糖果等。昔日麦乳精的“甜味儿”依旧在舌尖停留,过年时母亲忙碌着准备年夜饭、家人欢喜聚餐的时光仍历历在目。 忆起老人家在厨房的劳作,深感一粥一饭来之不易,学会做饭烧菜是最平凡但也最不凡的事情。 当然,这些陈年往事不堪回首,讲给年轻人听几乎都不会相信。 八十年代初,刚参加工作那会儿,在车辆段修车大库现场做熔接工,出力出汗多,暑热季节工作服竟能拧出水来。工作是累的,但饮食的感觉特好。那时吃饭真是吃嘛嘛香,一大盒蒸米饭加上少量的素菜咸肉全搞定。这都成为幸福的记忆。 等到机关工作时,坐办公室的时间长,由于多吃少动,吃饭的味口渐失,幸福的味道成为一种找不到的记忆。 九十年代,从家乡到外地工作。单身汉生活不规律,加之工作紧张,吃喝风盛行(虽然对此并不感兴趣),偶尔免不了陪吃陪喝。每次应酬的后果,留下的都是酒精的味道,而不是食物的美味。 一段时间竟然患上了胃溃疡,饿了时胃就会捉弄自己,提醒我铭记“病从口入”的道理。不知什么原因,是吃三九胃泰药还是主动调整饮食,此病慢慢痊愈了,胃口也渐渐好转了。 长期以来,衣食无忧,饱食终日,很少有饥饿感的感觉,吃饭渐成为例行的完成任务。再好的美味佳肴也提不起兴趣。这也应验了“饥饿是最好的调味品”。 曾经过往已成为回忆。面对同样的食品,年轻时是吃不够,而年老时却是吃不动。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消化和代谢功能下降,不好的饮食习惯,必然导致一些吃出来的毛病。每年一次的体检,上上下下的指标,就是最好的检验。这些指标如同阴影难以挥之而去,无不提醒自己健康饮食和生活方式的重要。 直到退休在家,才真正懂得饮食与健康的关系。于是乎,注意从饮食方式上调养,坚持少吃多动、细嚼慢咽,管住嘴、迈开腿,才让身体恢复平衡,初步体会到食材的美妙,尝到了原汁原味的感觉,唤起了昔日对食物美味的记忆。 纸上得来终觉浅,欲知此事须躬行。品尝美味佳肴,从学会做饭烧菜开始。于是乎,如何做好家常菜成为退休后的修行。 有时当自己的劳动成果获得家人的认可,一种成就感便油然而生,这或许也是一种美味传递的小确幸吧。(王兆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