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沉寂之谜:曾经热闹非凡的华景街,如今该去何处找寻?

 照说不悟 2023-07-16 发布于湖北

争回几尺中华地

留与吾民作市廛

华景街注定是有故事的,就在领土之争结束之后,实业界的奇才又陆续登场了。

上次我们说到,大汉口有一条华景街,牵动了中德20多年的神经激荡。在与德国缠斗20多年的时间里,幸亏有一位名叫陈景堂的华人富商出手,才保住了这一条街,没有被德国人抢走。

那么,有朋友问了,你说的这条街在哪儿呢?在汉口的三阳路附近,怎么也找不着啊。是街道没有了吗?一般来说,就算街道没有了,周边的建筑也能留下蛛丝马迹,但这个华景街,为何一点痕迹都没有留下呢?

那我们今天就来说说,华景街在被中国人收回之后,接着又发生了什么故事?“华景街”这三个字,每个字都有特别的含义,本来一个字都不能改,为何后来又改了名字呢?这条牵动中外神经的街道,曾被视为国人的骄傲,为何如今全无踪迹,她去哪儿了呢?

要想说清楚这个问题啊,我们还得先说说陈景堂那个特殊的爱好——正是因为他这个爱好,导致他没能够真正地保住华景街。

正常来说,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小爱好。这不是坏事,有句话说得好,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小爱好。特别是对于小孩子来说,就更为重要了,因为人类是能够举一反三的生物,可以从如何做好一件事情中,悟出如何做好一切事情的朴素道理。

如果一个小孩子从来都没有自己的爱好,那他就缺少成功的快感体验,也就是说,如果他没有体验过如何细致精妙地把握一件事情在各个阶段的不同状态,也就没有体验过对于一件事情的掌控感,更没有尝到过做成一件事情之后的极致快感,那这是相当危险的,很容易发展成为无业游民。因此,对于我们这些带孩子的家长来说,让孩子有一个属于自己的爱好,让他自己多主动去探索未知的世界,培养起自己的小爱好,这是相当重要的。

那有个爱好是不是就全然是好事,没有坏事呢?当然也不是,在这方面,教训最深刻的应该属于大明王朝的天启皇帝朱由校了,好好的皇帝不好好做,偏偏想做木匠,把一个个木匠玩意儿做得精妙绝伦,却无心搭理朝政,由此导致魏忠贤专权乱政,把大明王朝折腾得民穷财尽,直至败亡。

所以,对于皇帝来说,有个不当的爱好,真是特别地费江山啊,那么对于普通人来说,有个不当的爱好,费什么呢?两个字,费钱。这不,陈景堂的爱好,就特别费钱,因为他的爱好,是嗜赌成性。

1919年,在汉口的实业界人士中,流传着这么两句话:“景堂命中家要败,打赌输了一条街”。

他输的这条街,就是华景街。

陈景堂这个人,今天找不到太多的资料。至于他为什么染上嗜赌这个爱好,大致还是能猜到原因——因为华景街的商业价值太高了。

时隔百年,我们怎么知道华景街的商业价值很高呢?说来有点搞笑,那就是因为这条街太容易毁损了。因为街市上人太多,多到什么程度呢?多到经常把马路给踩坏。这并不是我瞎说,有证据的。

1919年9月3日的《汉口中西报》中,有这样一条报道:“特别区所属之各段马路,首以华景街毗邻者最易损坏。盖华景街市繁人稠,往来如织,虽修理极为平坦,隔不多日,即变为崎岖……”。报道中分析华景街路面极易毁损的原因,就是因为“市繁人稠,往来如织”,这就足以证明华景街的繁华和热闹程度非同一般了。

有了这么一条热闹的街道,作为开发商的陈景堂,自然是财源滚滚而来。人嘛,总是由俭入奢易,“家里有了矿”的陈景堂,很快就丢弃了艰苦奋斗的作风,并且染上了嗜赌。

钱这个东西,是很守恒的。如果来得很容易,往往去得也很容易。如果一个人染上了嗜赌,就是有万贯家财,也是很容易被败光的。

终于,陈景堂越输越多,最后只能以华景街来抵债了。事情走到这一步,对于陈景堂的人生来说,真是成也华景街,败也华景街。

这么大一条街,自然要价不低,谁能吃得下呢?这就要说到另一名成功的商人了。谁呢?韩永清。

韩永清是什么人?他怎么会有实力吃下这么大一条繁华的街道呢?他是富家子吗?

还真不是。韩永清不仅不是富家子,而且出身贫寒。很小的时候,父亲就撒手而去了,母亲通过卖苦力抚养他长大,并且百般节省,供他读书。要说这个韩永清,还真是一块读书的好料,他学习成绩很好,尤其对英语特别感兴趣。

在今天,会讲英语不是什么了不起的事情,但在100多年前,就完全不一样了。那时候,如果你精通英语,就真是要发家的节奏啊。为什么呢?因为那个时候最好的发家办法,就是与外商打交道,替洋人做生意,我们称之为“洋行买办”。

在讲东湖落雁岛的时候,我们提到过,洋人来到中国做生意,总有很多事儿不方便自己办,因此就要找中国人替他们办。落雁岛上赵氏花园的主人赵宗涛,就是曾经身兼七国买办的成功商人。他只用了短短的几年间,就发了家,成为财大气粗的富商。繁华落定之后,就在东湖边选址,建造自己的修身之境,这才有了我们今天还能看到的赵氏花园。

那么洋人找买办,一般都要找什么样的人呢?当然是会外语的人。如果会外语,你还通官府,那就最好不过了。晚清时期,有4位大名鼎鼎的洋行买办,分别是郑观应、吴健彰、唐廷枢和徐润,或许,你们听过他们的名字,大都是这样的背景。

那么,韩永清有没有这样的背景呢?

还真有。一方面,他的外语水平很好,另一方面,他还得到了张之洞的赏识。

韩永清19岁这一年,在一次商会活动中,他被张之洞相中,安排他到巡警道署当通译。正是在这个岗位上,他与外商接触的机会多了起来。由于他办事干练,很快就得到了官府的信任,也得到了外商的认可。不久,他就到了英商的和记洋行,担任长沙收购庄的经理。

这里插一句,和记洋行是干什么的呢?它是一家由英国资本家在中国开办的食品加工厂,主要生产冷冻肉类、蛋制品、罐头等。和记洋行在中国经营了近百年,直到1994年才被中冶集团收购,并改名为中冶和悦港有限公司。

1913年,南京和记洋行正式开业。第二年,韩永清开始正式经办南京和记洋行,并从此定居南京。

在这个过程中,韩永清开始经办自己的实业,采取自己投资、与人合办等方式,陆续开办了大陆银行、盐业银行等七八家企业。

在南京几乎可以呼风唤雨的韩永清,还不满足,抽空又与武汉的实业家贺家衡开办了武汉桐油公司等企业……就这样,韩永清把视线从南京转向了武汉。

恰好在这时候,陈景堂因为嗜赌赔钱,正在甩卖资产。大肆扩张、手握现金的韩永清,遇上了债务缠身、饥不择食的陈景堂,二人一拍即合。就这样,华景街的开发商,就从陈景堂变成了韩永清。

那么,韩永清有没有认真经营华景街呢?答案是肯定的。以他的商业眼光,他深知这条相当于黄金宝地的街巷,肯定会给他带来更多收益。因此,他凭借着自己雄厚的资本,对华景街进行大刀阔斧地改造。

首先,他沿街修了上百栋样式一致的楼房,下设商铺,进行出租。怎么样,这是不是已经相当接近我们今天的做法了?

我们都知道,菜场的人流量是很大的,韩永清也注意到了这一点。为了给自己吸引更多客流,他还修建了一座钢筋水泥结构的菜市场。大家可别小看这个菜场,它可是开创了一个“武汉第一”。

在有据可查的地方史籍中,大都认为韩永清建立的这个菜场是武汉市的第一家菜市场。不过,这个事儿也有争议,也有人认为,汉口最早的菜场不是这家,不过离得也不远,就在隔壁的小华景街上。这个小华景街,就是后来的建设街,至今还在。

可是,人流量太大,把路面踩坏了怎么办?韩永清有办法,那就是把原来的灰石路面,改成整齐划一的花岗岩条石,不仅干净整洁,而且结实耐用。

1924年,焕然一新的华景街市场全部建成开业。各种店铺林立,有柴火铺、杂货铺、酱菜铺、花圈店、菜市场等,在茶楼内,说书人、皮影戏应有尽有,再度呈现了“市繁人稠、往来如织”的局面。趁这个时候,一些讨好韩永清的人,就把“华景街”的名字改成了“华清街”。这个新建的市场,就是后来名闻三镇的“华清市场”。

华清市场开业这天,满街张灯结彩,鞭炮轰鸣,余洪元等一班汉剧名角也来捧场献演。据《武汉市志-商业志》记载,华清市场“蔬鲜会聚、菜贩竞争,摆设整齐,涤污剔萎,务术精心。”看看,真是一个干净整洁,令人赏心悦目的全新市场。

从1924年到1938年,华清市场一直都是武汉三镇最重要的副食品市场。即使到了建国后,这里也是汉口山货行最集中的销售场所之一。

2005年,拥有了上百年历史的华清街,终于完成了自己的历史命名,开始拆除。消息一出,牵动了无数老武汉的心,很多人都无数次的前往寻访,希望能够留住这段历史。

当年的华清街菜场有一个圆形拱门,在特殊年代,曾被水泥封死,以便保存下来。让人没有想到的是,这一封就是几十年之久。

直到2005年,在拆除整个市场的时候,有历史文化爱好者爬上拱门上方,一锤一锤地敲碎了覆盖在上面的水泥,“华清街”三个字,才得以重见天日。

可惜的是,华清街牌坊虽然重见天日了,但随着街道的拆除,华清街却要永远地从我们的城市中消失了。

虽然见证时代风云的华景街和华清街已经一去不返了,但在这附近,还有华清园、华清社区等地名,在记录和诉说着那段风云往事。

今天,我们来回顾华景街和华清街的故事,也是让人无限感慨。一条小小的街道,竟然裹挟了这么多的时代风云和传奇故事,有商业骄子的凌云壮志,也有英雄末路的无奈悲情,有市井商业的百态众生,也有无数小人物的喜怒哀乐……一路看来,有时让人热血沸腾,有时让人一声长叹。

写到这里,不禁让人想起了《汉口竹枝词》中的那些句子:华景街前马路边,鱼篮菜担免挑肩;争回几尺中华地,留与吾民作市廛”。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