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假如眼睛欺骗了你,该如何证明「眼见不为实」?

 wsyqn 2023-07-17 发布于江苏

著名的英国博物学家,进化论的奠基人查尔斯 · 达尔文 (CharlesDarwin,1809—1882)有一句幽默的名言:

当然,说谎的并非大自然,而是假象给人造成的错觉

徐霞客 (1586—1641)是我国明朝著名的地理学家有一次,他到了云南大理 县的点苍山看到了海拔2030米的云弄山麓有一处蝴蝶泉”。

他在一篇游记中写道:“……又有真蝶千万连须钩足,自树巅倒悬而下,及于泉面,缤纷络绎五色焕然。”

有一个姓赵的游人来到泉边观赏,发现了一种奇怪的现象:在泉边飞舞的蝴蝶躯体小,成串倒挂在树枝上的躯体大白天倒挂的晚上飞走了!他感到很奇怪,便去请教蝶类专家专家说:白天倒挂的应该不是蝶,而是蛾蛾昼伏夜动个体大,蝶昼动夜伏个体小

于是他写下了蝴蝶泉边的发现一文证实了千百年来对蝴蝶泉的叫法是一个错觉!

如果一个关于自然界事物的命题是真实的,我们便称为事实

然而单凭直观感觉来判断,很可能会使人陷入错觉的漩涡直觉的偏见而导致非科学的推理,在科学史上屡见不鲜!最为生动的例子莫过于地心说

人们清晨看到太阳从东方地平线上冉冉升起傍晚又见到太阳从西方地平线上徐徐下落太阳的上升与下落使人类感觉到了白昼与黑夜

因此有几千年时间,人们以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而星星和太阳都围绕着地球运转这种假象所造成的偏见是如此根深蒂固地植入那个时代人们的脑海以至于当发现在地球上观察一个行星,它好像是按回线运动时(1),依然对错误的偏见执信不移

图1

2是在6~8周时间内在地球上观察到的著名行星在恒星图案中绘出的运动路线这种路线正如大家看到的那样,表现为极其美丽和规则的回线所画行星的名称,从上到下依次是:水 星金星火星木星和土星

今天,地心的错觉已经恢复了本来的面目大概没有什么人会怀疑地球是围绕太阳转的了,我们也都知道由于地球的自转带来了黑夜与白天!

图2

背景的干扰常常会产生光学的错觉,下面是一些有趣的例子

当你注意图3的图案时,你似乎会感觉到在白条的相交处有隐隐约约的阴影这是因为离相交点较远的任何交界点周围黑色较多,因而显得比两白条相交处更为明亮的缘故

图3

44条水平线段其实是等长的但看起来似乎长短不一这种错觉产生的原因是由于你的眼睛只注意箭头内的终点而不随之到尖端

图4

5的黑框实际上是两个正方形由于背景线条的干扰,很可能会产生变形的错觉

图5

67条斜向直线都是平行的,但在你的最初感觉中一定会以为它们是歪歪扭扭的

图6

抛弃直觉的偏见需要敏锐的观察和科学的思维只有摈弃想当然”,才能识 别假象

19世纪中叶德国著名化学家尤斯图斯 · 冯 · 李比希 (JustusvonLiebig, 1803—1873)到英国进行考察有一天他在一家制作柏林蓝的工厂看到了制作这种颜料的过程把动物的皮和血与某种药水调和放在铁锅中煮在加热的同 时用一根铁棍使劲地在锅里不断搅拌,搅拌时发出极大的声响主人介绍说:“搅拌锅里的溶液时,搅的响声越大柏林蓝质量越好!

然而李比希却从假象中领悟到本质他在寄回祖国的信中写了以下一段话:用这种材料制作柏林蓝另加一些含铁的化合物就行了并不需要发出响声因为使劲蹭锅,无非是想把锅上的铁屑蹭下来,使它与液料化合而制成柏林蓝这种作法虽不是毫无道理但做出来的柏林蓝质量却不一定好而更重要的是浪费了劳动力。”

下面有趣的问题对于认识想当然的危害是再好不过的了!

两个人对一张画展开了争论

甲说:月亮发亮的部分接近正圆,所以这一天是阴历十五或十六。”

乙说:怎么会是阴历十五呢?阴历二十左右吧,月亮缺着呢!

你能判定谁说的对吗?可能你已经猜到了,甲说的是对的!

图中的月缺只是一种假象,一定是被看不见的什么物体遮住了因为月亮被太阳光照射,它将近有一半是发亮的所以地球上看到的月亮图形,它的两个尖点连线应大致通过圆心(7)。而画中的月亮图形显然不具备这一性质,因此判定图中缺的部分是被别的物体遮住了看起来乙说的月缺只是一种错觉

图7

下面是一道几何上有名的错觉证明的例子

已知在四边形ABCD AB=DC,求证ADBC

证明如图所示,令线段 AD BC 的垂直平分线相交于已知:

ABE≌△DCE(S.S.S)

故 ∠1=∠2

因为 ∠3=∠4(EA=ED)

所以 BAD=∠CDA

同理可证ABC=∠DCB

因为 四边形内角和为360°

所以 DAB+∠ABC=180°

从而 ADBC

证毕

学过几何的读者都知道,结论肯定是不对的!那么问题出在哪里呢?我想只要仔细琢磨破绽是一定会被找到的。快拿出纸笔来算一算吧~

人类的正确思维基于下述两点:一是事实二是推理事实是推理的依据,推理则 是连接事实与结论的纽带然而,错觉常常使人们的思维陷入一种漩涡因此当我们检验有关事物的真实性并作逻辑推理的时候,不要忘记我们感官上 可能产生的错觉,多问几个为什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