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的朋友圈发布了一条关于我从一个“跑步20米腿就开始抽筋,到累计跑量500公里”的内容。内容如下:
“关系”是我最想表达的内容。生而为人,我们每时每刻都在各种各样的“关系”里,然而,并不是所有的关系都是良性的、可提供滋养和支持的,恰恰相反,很多关系里,充斥着消耗,甚至在有血缘的关系里,这样的情况也并屡见不鲜。从某种程度上说,“关系”的质量,决定了一个人的生存质量。 职业原因,让我接触到了很多深感孤独的人,他们或许或自我安慰说“我并不需要关系,一个人很好”,但本质上,他们只是很难与“人”建立深度的关系,他们仍然活在关系里,只不过不是人与人的关系,而替换成人与物、人与事、人与宠物的关系。 最近看了一本来自斯坦福商学院50年经典的课程,被誉为“斯坦福商学院最受欢迎的人际关系课”的书——《深度关系》,而这本书也被评为彭博社年度最佳图书之一,更在引进国内后,获得了彭凯平、海蓝博士、瑞·达利欧(畅销书《原则》的作者)等一众名人的推荐。书如其名,这本书就是讲“关系”的,不仅是关系,更重要的是,如何建立“深度关系”。 所以,何为深度关系呢?本书的作者为这种关系描绘了6个基本特征:
看上去平平无奇,但如果仔细推敲,会发现拥有这样一段关系,真的是太难了。在以上6个特征中,前3个以“自我表露”为中心,而后3个,则与“反馈和冲突”有关。 我们每个人都有强烈的自我表露的倾向,可能很多人说,我就不喜欢自我表露,我很内向。其实并非如此,更准确的说法应该是:在足够“安全”的情况下,我们都倾向于“自我表露”,如果我们确定“真实的自我”不会被人随意评价、吹毛求疵,那我们很乐意向别人分享。 袒露脆弱也是如此,为什么我们不愿意袒露自我的脆弱?是因为我们恐惧——恐惧自己的脆弱会被他人嘲笑,引来羞耻感,或者自己的脆弱会被别人利用,成为攻击我们的软肋。 如果不信,可以回忆一下,在热恋中,我们是否都很乐意袒露自我,事实上,“分享欲”的确是“关系亲密”的重要因素。 安全感是一个人的基本需求,和吃喝拉撒性拥有同等地位,所以在与他人的关系中,如果这段关系能够让我们感觉到足够安全,我们就会勇于且乐于展露自我。 不过,一个客观事实是:世界上没有两片独一无二的树叶,也没有两个一模一样的人,所以这意味着我们在与他人的关系中,不可避免的会有分歧,甚至伤害——虽然很多时候伤害是无心的,但“被伤害”的感受却是真切的。 很多人正是因为无法处理分歧,所以选择了孤独。而本书的作者,同时也是斯坦福商学院的两位教授,却告诉我们:一段真正的深度关系,有分歧、摩擦甚至争吵都很正常,关键是我们需要学会如何面对和解决冲突,如何为了一段关系的健康发展,做出自我成长的努力。事实上,本书的两位作者之间也曾经爆发过激烈的冲突,但最终,他们把问题解决掉了,且让彼此的关系进入到更为深度的联结之中。 总之,无论你是否承认或者意识到,每个人都是活在“关系”里的,关系,尤其是人际关系越和谐,你的内心被滋养的就越多,越能够体验到幸福,并创造出更高的成就。 最后说说这本书的结构,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围绕着深度关系的六个基本特征展开,第二部分则着眼于如何将关系更进一步的问题展开——从“非常好”到“深度”之间,我们还可以做些什么? 这本书的概念,建立在社会科学研究的基础之上,也建立在作者几十年的经验之上,本书的作者大卫被誉为“人际互动之父”,而另一作者卡罗尔则被称为“人际互动女王”,他们共同创立的人际互动课程,至今仍是斯坦福商学院课程中最著名、最受欢迎的一科。 它适合每一个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