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松叶蕨

 一帆csp 2023-07-18 发布于广东

我的六月很忙。
受百度百科之邀参加在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举行的“百度百科知识探索 · AI”活动,活动间隙当然刷了园,拍了不少植物。
端午节,与浙江一众朋友去了一趟丹霞山,刷了山,也有一些收获。
于是,近期精力重点在做植物整理工作,除了完成《版纳植物园夏日植物》《丹霞山植物一览》,还把我关注的几个类群一并做了总结,发了《榕属物种全记录3.0》《广义的羊蹄甲植物2.0 》《爵床科140个物种全记录3.0》《叶下珠科物种全记录1.0》,还把上半年的打标图片集成《遇见|2023植物发现之旅(上)》,耽搁了单独的物种记录,可也一直没有停下植物记录的脚步。
说好的一月一蕨我并没有忘记,先补补这一课,记录一下一个蕨类的另类——松叶蕨(Psilotum nudum,再陆陆续续整理近期堆砌的素材。

松叶蕨,松叶蕨科、松叶蕨属小型蕨类植物。
松叶蕨拥有二叉分枝茎,上面有着一个个像小芽一样的存在,其实这是松叶蕨的真正的叶——鳞叶,松叶蕨就像松树的针叶一般,这也是它名字的由来,它的别名也不少,如松叶兰、石刷把、裸蕨、石寄生等。
松叶蕨的学名Psilotum nudum (L.) P. Beauv., 1805,其属名Psilotum 来自希腊语的psilos,意为“裸露的”,指植物体通常无毛,种加词nudum也是“裸露的”之意,因此,松叶蕨也叫裸蕨。
松叶蕨常生于岩石缝中或树干上,性喜温暖、潮湿及半阴的环境,要求高空气湿度和土壤湿度,适栽于肥沃、湿润、疏松、排水良好的土壤中,分布于热带及亚热带地区,在中国广东、广西、福建、台湾、贵州、云南、四川、湖北、江苏浙江等省区均有分布。

松叶蕨在《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中属于易危(VU)。

应该是两年前吧,贵华在群里说,在我家附近不到三公里的一棵糖棕树上发现了松叶蕨……对,离我不到五分钟车程的地方,很容易找,然而我对这种花讯是视而不见的,皆因它名字带有一个“蕨”字,对它们我是避之不及的。
后来,壹木读书群在王云涯老师的主持下,办起了蕨类植物学习班,偏偏身边的好几个朋友都栽了进去,学得不亦乐乎。心有点痒痒的,可知道这个坑很大,曾尝试进去探探,感觉坑比我想象得还要大,还是缩回了身子。只不过在认识植物的过程中,蕨类植物怎么也是绕不过去的,于是就挑了一些常见的蕨类学学,感觉也挺好的。

不久前,王云涯老师来了珠海,松叶蕨居然是她的目标种,想着我身边的不去珍惜实在说不过去,也在战獒的引领下,在一株大王椰的身上找到了松叶蕨,也开始了它的认识之旅。

说松叶蕨在《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中属于易危,可我却佩服她的坚强,它就附生在大王椰上,迎风招展,看它活的那么潇洒,它应该随处才对嘛。官方说,松叶蕨是一种附生蕨类,常着生在树干上或石缝间,类同于某些兰科,这也让它有了个松叶兰的美名。
要是你多留意,还真的不时会发现它的身影,幸运的你,也许能看到它繁盛的样子,比如看起来像是一束束的松叶,又像一支支倒插的绿色小扫把,这就是俗称“铁扫把”的松叶蕨。

松叶蕨主要分布在低海拔天然林,喜好潮湿温暖的环境。除了大王椰等棕榈科植物的树干外,偶尔在水沟石缝中,甚至花盆等人工环境也可能出现它的身影。

大家都知道,蕨类植物的历史非常悠久,可在蕨类植物中,松叶蕨更是老大中的老大。专家给它的标签是“最古老最原始的陆生高等植物”, 它是现存世界上最古老最原始的维管植物之一,是《中国的珍稀植物》之蕨类植物名录中排名第一位的珍稀濒危植物。
松叶蕨根茎横行,圆柱形,褐色,仅具假根,二叉分枝;叶为小型叶,散生,二型;孢子囊单生在孢子叶腋或叶尖,球形,2瓣纵裂。从形态上来看,松叶蕨缺乏真正的根和叶,仅以吸收性根状茎和叶状附属物替代。有观点认为,松叶蕨这种无根无叶的形态特征是保留了早期维管植物的原始性状的结果,因此认为松叶蕨是4亿年前“裸蕨”的直接后代。

大家都有经验,在认识蕨类植物的时候,要翻翻它的叶片,看看它的孢子囊群的样子,这也是辨认蕨类植物的方法之一。

可是,连叶子都难得一见的松叶蕨,它的孢子囊群在哪呢?哈哈,其实,那么多蕨类植物中,它的孢子囊却是最显眼的,就是在孢子叶的叶片上的那个黄褐色的球就是它的球孢子囊了,它的孢子肾形,极面观矩圆形,赤道面观肾形,这个要显微镜才能看到了。

在《自然野趣大观察 蕨类》一书中,提到了松叶蕨的生存之道:与真菌共生的松叶蕨。

自然界的生物在长期演化过程中,彼此之间逐渐发展出各种关系:有双方互利的;有一方有利,另一方却有害的;也有一方有利,另一方亦无害的;更有双方在一起,彼此却无任何利害关系的。在双方互利的例子中,最著名的要算是真菌与维管束植物的共生关系了,真菌居住在某些高等植物的根里面,协助植物的根部吸收水分及少量营养元素,同时也帮助根部抵御外来病菌的侵犯,而真菌也可从植物的根细胞取得碳水化合物及多种维生素。而松叶蕨的地下茎及配子体内也居住着这一类的真菌。除了松叶蕨外,石松科的配子体、瓶尔小草科及合囊蕨科的根部也都有真菌共生的现象。

松叶蕨有药用价值,以全草入药,其性温,味甘、辛,有舒经活血、祛风除湿之效,可用于跌打损伤、内伤出血、风湿麻痹、肺痨、水肿、蛇咬伤等。

除了入药外,松叶蕨耐荫蔽,枝叶青翠碧绿,孢子囊球形,形态奇异,可与假山奇石相配作为盆景植物,颇为雅致。

松叶蕨的根茎横行,褐色,二叉分枝,仅具假根;地上茎直立,无毛或鳞片,绿色,下部不分枝,上部多回二叉分枝,枝三棱形,绿色,密生白色气孔。

叶为小型叶,散生,二型;不育叶鳞片状三角形,无脉,孢子叶二叉型。

孢子囊单生在孢子叶腋,球形,2瓣纵裂,常3个融合为三角形的聚囊。孢子肾形。

以下文字来自植物志,仅供备查。
小型蕨类,附生树干上或岩缝中。根茎横行,圆柱形,褐色,仅具假根,二叉分枝。高15-51厘米。地上茎直立,无毛或鳞片,绿色,下部不分枝,上部多回二叉分枝;枝三棱形,绿色,密生白色气孔。
叶为小型叶,散生,二型;不育叶鳞片状三角形,无脉,长2-3毫米,宽1.5-2.5毫米,先端尖,草质;孢子叶二叉形,长2-3毫米,宽约2.5毫米。

孢子囊单生在孢子叶腋,球形,2瓣纵裂,常3个融合为三角形的聚囊,直径约4毫米,黄褐色。孢子肾形,极面观矩圆形,赤道面观肾形。

中文正名     松叶蕨

拉丁学名     Psilotum nudum (L.) P. Beauv., 1805

别名  裸蕨、松叶兰

界  植物界

门  蕨类植物门

纲  木贼纲

目  松叶蕨目

科  松叶蕨科

属  松叶蕨属

种  松叶蕨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