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年,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王震上将收到一封署名马希良的信,这是一封来自湖北的信,拿到信的王震深陷疑惑: 他不仅没有来自湖北的朋友,也无法回忆起是否认识马希良这个人。 这是怎么回事? 打开这封信,信写的很简单,第一句话便是: “尊敬的王震将军,您好!您是否还记得,那1000担救济粮食?” 王震依旧是一头雾水,努力想着过去的事情,终于才算把这件事捋清。 王震将军读信 原来这个马希良原名马兴,正是当年359旅的一名普通战士,他是山西晋城人,1937年抗战爆发后,投奔延安参加抗日工作,被分配到359旅。 此时给王震上将写信,王震心想他一定是在生活上遇到了困难。 而信中提到的1000担救济粮,又是什么呢? 359旅遇雪被困,雪中断粮前途难料1944年冬天,随着日军陷入战败的境地,他们为了扭转局势,展开了最后的垂死挣扎,短短的时间内,国民党节节败退。 为了在华南建立,以五岭山脉为基地的抗日根据地,并使华南成为战略的一翼,毛主席在1944年10月决定,派遣359旅护送一批干部前往华南。 根据党中央的研究决定,以359旅为基础组建了第18集团军独立第1游击支队(通称南下支队),王震主动请缨担任司令员。 1944年11月10日,王震带领着自己的支队向湘粤边挺进。 南下支队检阅 这支队伍在南下的过程中,不仅要对抗日军,还要抵挡国名党的进攻,可以说是困难重重。 但这么多困难,也没有阻碍这支队伍向南进军,反而是越挫越勇,这离不开行军过程中百姓的帮助。 那1000担救济粮的事情,便是在这个时期发生的。 1945年冬天,解放区遭受国名党大规模进攻,王震受命率领359旅进行反击行动。 虽然取得了湖北枣阳、双沟、唐河、湖阳、祁仪等多个地方的胜利,但奈何国民党军队配备先进的美式装备,敌我力量过于悬殊。 我们的359旅也是遭受重创! 大雪封路 危机之下,王震将军决定暂时带领队伍向后退,到随县进行休整。 然而,恶劣的天气打消了他们回到随县的念头,大雪封路,他们根本没办法继续前进,想着等雪小一些了再走。 谁知道这雪越下越大,甚至把回去的路也堵上了,359旅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境地,他们被困的这个地方叫环潭镇。 恶劣的天气导致,当时本就薄弱的后勤工作无法开展,再加上国名党军队的穷追堵截,359旅被彻底困在了这里。 战士们依靠坚定的意志,与恶劣的风雪天气抗争,然而,由于粮食无法运送,军队陷入了缺乏粮草的困境。 艰苦饮食条件 疲惫不堪的士兵们被连续的战斗所消耗,但他们的胃却空空如也。饥饿的感觉一直折磨着他们,每个人的眼神中都透露出对食物的渴望。 他们将用尽所有的食物储备,但仅能勉强维持基本生存。战壕中弥漫着瘦弱的味道,战士们的脸色也逐渐苍白,肋骨凸显出瘦削的身体。 有些人已经无法掩盖住饥饿的痛苦,只能默默地忍受。 他们用虚弱的声音,互相倾诉着对家乡美食的思念。他们回忆起过去的丰盛晚餐,这些回忆更加剧了他们对食物的渴望。 跋山涉水 然而,现实却残酷地提醒着他们,他们无法轻易地得到满足。 又过了几天,部队彻底断粮了,王震将军坐不住了! 战士们是来保家卫国的,在这里被活活饿死算怎么回事。 但当时周边的几个大城市都被国民党军队控制着,正常的渠道是无法买到粮食的,只能寻求当地百姓的帮助。 359旅危在旦夕,地主却伸手援助王震将军找到当地的同志——时任鄂北行署专员的李实,因为王震等人对当地的情况不熟,所以他们便决定找当地的同志看看他们能否有主意。 虽是鄂北行署专员,听起来官很大,但当时的共产党力量很弱。 在每个地方的行署也就只有几个人,当时的鄂北行署,只有一个公文包属于公有资产,他们甚至没有固定的工资。 所以说,依靠李实他们是完全不够的! 抗战时期的王震 可当时的老百姓过的甚至不如被困的359旅,漫天大雪持续不断,他们的粮食也即将告急。 谁能拿出这么多粮食,来救济一整个军队呢? 思前想后,李实终于想到了解决办法。这个办法便是,向当时的环潭镇首富廖姓父子请求援助。 说起这个廖家,他家确实有财力为359旅提供救济粮,他家以盐矿方面的生意发家,粮食储备量大,财力惊人。 自立廖家寨,有足足5000人的武装佃户。 大地主的庄园 但主要问题是,共产党的终极目标是消除剥削,廖家一定会对我们存在戒备心,因为我们就是要消灭廖友湘和廖复初父子这样的人。 虽然抗战时期他们曾为新四军提供过帮助,但也没有再进一步往来,他们不敢与共产党关系太近,因为一旦这样就会被国名党盯上。 但李实也顾不了这么多了,当下拯救将士们要紧,怀着揣测的心情,他踏入了廖家的大门。 此时廖友湘和廖复初父子外出看矿了,只留下一位九十多岁的老妇人在家。问过才知道,原来这位老妇人并非他人,而是廖复初的祖母,姓毛。 作战商讨 李实毫不犹豫地向毛氏表达了自己前来拜访的意图。 毛氏听后,没有丝毫犹豫,对李实说: “我们廖家,自古以来都秉持爱国和明理的精神。” “当年我们毫不犹豫地为新四军提供支援,也知道蒋介石也不是什么好人,但奈何他们势力强大,我们不敢与共产党靠得太近!” “今共产党向我们求助,我们必然义不容辞。” “尽管我已迈入九十多岁,但廖家的事,我还是做得了主的!” 地主武装 “你们只需告诉我需要多少粮食!” 李实听后感慨万分,他没有预料到这次任务会如此顺利,更没有想到百姓们对共产党的支持如此真诚。 李实平静了一下心情说: “只需要一千担粮食就可以了,阿婆!” 分文不要,只求善待后人毛氏听后立刻命令仆人打开粮仓,为359旅送去一千担粮食。李实这会也写好了借条,称解放后定会奉还。 毛氏收到借条后,却当场把借条撕碎,对李实说: “这些粮食都是我们廖家为保家卫国所付出的贡献,不需要偿还。 “我只有一个小小的愿望..........” 开仓送粮 “阿婆,请您说出来,我们一定会尽力满足!”李实答道。 “希望你们可以在解放后善待我们廖家子孙!” 老妇瘦骨嶙峋,头发花白,眼神却异常坚定。 大雪纷飞,家家门户紧闭,只有廖家的大门敞开着,毛氏命令下人,粮食能装多少就装多少,他还让人宰杀了几头猪,让李实一起带给军队的战士们。 要知道,在当时,即使是实力再雄厚的地主,家里也不会有太多余粮,毛氏可以说是把家族积攒的一半粮食,都贡献给了战士们。 风雪中的牛车 另一方面,廖家也是顶着国名党的压力,给解放军送粮。一旦被国民党发现,他们将遭受灭顶之灾。 这些顾虑与毛氏二话不说,直接开仓放粮形成鲜明对比,足以见到,当年军民感情如此之深。 没有人民的帮助就没有共产党的胜利! 大雪中,359旅的战士们瞭望着远方,他们已经饿得几乎不能动弹,如果再不能解决粮食问题,不出三天,战士们就要被活活冻死! 王震将军也是心急如焚。 突然,成群结队的牛车映入战士们的眼帘,他们甚至以为自己出现了幻觉,互相确认之后,才知道是李实真的带回来了粮食。 王震慰问优秀战士 战士们欣喜若狂,早已把饥饿忘在了脑后,纷纷冲了出去。要知道,这些牛车承载了359旅全部战士的希望。 王震将军也是高兴的不得了,盛赞廖家的爱国精神。 正是凭借着廖家的救助,战士们才得以活了下去,度过了这个令人难忘的冬天,继续前进。 可以说,廖家的救助,是我们建立华南根据地的重要一环。 可是,慷慨解囊的廖家,在不久后却遭受了灭顶之灾,直到廖复初向王震将军致信时,这段故事才被世人所知。 当年慷慨解囊的地主,如今被误判入狱1949年解放,廖复初作为当地有名的盐矿主,参与了当时许多关于盐矿复工复产的会议。 收到了政府的表彰和鼓励,可以说,在解放后廖家混的风生水起。 然而,好景不长,1951年,镇压反革命活动发展到了环潭镇。 当时半夜,廖复初还在睡觉,突然听到门外有人走动的声音,他刚想爬起来开门,看看发生了什么。 “斗地主” 忽然一群人破门而入,把他摁倒在地,二话不说捆了起来。廖复初甚至都来不及狡辩,就被警卫队连夜带走了。 在法院里,廖复初被戴了多项罪名,他被指控曾经担任过盐矿自卫队的伪职,祖父也曾与段德昌率领的红军部队进行对抗。 种种罪名之下,廖复初被判了终身监禁,随即就进了狱中。 全家上下背负着地主的骂名,廖复初的家人,已经没有机会帮他解围了。 社会欣欣向荣 就这样在狱中待了39年,1990年6月3日,廖复初因为表现突出,被减刑释放。 出狱之后的廖复初看到社会欣欣向荣,但自己的家族满目疮痍,他的妻儿早已逃离到了武汉,自己的盐矿也尽数被国家收走。 走投无路的廖复初,决定依靠自己为整个家族平反,思考了甚久,他想起了当年祖母为359旅提供的一千担救济粮的事情。 他认为这件事是为家族平反的绝佳证据,但奈何事情过去许久,当时又没有人记录,甚至当年唯一的凭证,也没有。 那个李实写的借条都被毛氏当场撕碎了。 90年代法院 他无论怎样向法院诉说,法院都不相信这件事情的真实性。 地主入狱39年,出狱后想为自己平反就当廖复初想要放弃时,转机到来了。 偶然间,他在一本杂志上,看到了当初一千担救济粮的故事,而这个故事的口述者,正是当年借粮的李实,而作者也恰巧是前面提到的马兴。 廖复初顺藤摸瓜,想要去找当年向他家借粮的李实,可发现李实早已逝世。 没办法,他只得去找作者马兴,这是他现在唯一可以证实这个故事真实性的希望。找到马兴后,廖复初向他表明了来意。 《解放日报》 原来这个马兴,尽管是一名普通战士,但他对写作充满着热爱,并频繁在重要媒体如《新华日报》、《解放日报》、《七月》等发表文章。 他的社交圈也很广,像华罗庚、丁玲、艾青、李四光等学者都是他的朋友。 凭借着卓越的写作技巧,马兴吸引了王震将军的关注。王震阅读了马兴的文章后,亲自前往生产现场,对马兴表示赞赏,称他为队伍中的'笔杆子'。 调动后,他被派到了718团政治处从事宣传工作。 可以说这个马兴,与王震将军关系非常好。 王震将军纪念碑 马兴立刻通过翻找李实向他讲述的一些口述记录,证实了这件事情的真实性。 一个对革命有突出贡献的家族,遭遇如此困境,马兴决定为其进行平反。况且当年借粮时,毛氏还说过: 希望解放后可以善待他们家族的子孙。 于是乎,马兴便立刻以署名马希良,给王震将军写了开头的那封信。 马兴曾多次拜访廖复初,看到曾经的地方大户,如今却家里好几口人,挤在一个破败的小胡同里,马兴感慨万分。 落魄小巷 每次去拜访,他总要给廖复初一些钱,骗他说这是政府给的,是为了表彰他们家族的贡献,给予的救助金。 实际上这些钱,是马兴从自己的稿费里抽出来的一部分,他实在不忍心看到,当年对革命帮助这么大的家族,沦落到如此地步。 王震将军在捋清了这件事情的来龙去脉后,感慨万千,立刻向有关部门提出批示,决定恢复廖家的声誉。 表彰他们做出的突出贡献,并且赔偿廖复初在狱中39年的经济损失。 1991年10月,廖家终于等来了宣告廖复初无罪的判决书,廖家的故事至此结束。 坚定跟党走 廖家作为一个地方大户,拥有自己的武装力量,如何能在混乱的年代幸存下来,又如何能在经历没落后迎来新生。 总结来说,是他们投靠了正义的一方——中国共产党。 试想一下,如果廖家当年没有帮助共产党,失去了共产党这个坚定的依靠,他们说不定早就被国名党消灭了。 亦或是他们直接投靠了国名党,结局更是不言而喻。 为人民服务 廖家的爱国精神是他们家族得以延续的支撑,纵观历史,爱国家族的结局从来都是不差的。 中国共产党向来奉行的宗旨便是“为人民服务”,她之所以可以得到人民的支持,最关键的在于“信誉”两字。 王震将军为廖家平反,更是直接表明了,帮助中国共产党、帮助人民的人,永远不会被忘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