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第七期·争鸣四】2017北京两会议(提)案评论(文殿元同学)

 新用户8357TuwT 2023-07-18 发布于河南

       随着共享单车的火爆,骑行正重回北京人的生活。然而,机动车挤占自行车路权,却给本该畅快的旅途添了不少“堵”。昨天,市人大代表、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杜立群带来了两份保障自行车路权的议案。

  “北京以前有个外号,叫自行车王国。可现在机动车和电动车增加了,生生把自行车的路权挤了。”杜立群说,他自己就是个骑行爱好者,眼下极受关注的小黄车、摩拜单车、公租车都用过,但使用体验却不乐观。查阅了交通部门的资料后,他发现北京约有56%的自行车道被机动车停车占用,五环内52%的人行道有效宽度不足1米。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自行车骑行道在河畔、郊野延伸,杜立群认为这是一个好现象,但自行车路权不应只限制在这些区域,更要服务于人们平时的生活。

  他建议,应加快推动北京市自行车和步行交通规划。城六区每年建成不少于10个示范区,100条示范路。到2020年,城六区形成3200公里具有独立路权的、连续成网的自行车道。在资金和制度保障上,设立自行车与步行交通改善专项资金,滚动编制自行车和步行交通改善年度计划,建立年度考核评估机制。

  他的第二份议案也和自行车有关,不过更着重于一个“点”的建设:在昌平回龙观建设自行车“高速路”。杜立群解释说,自行车“高速路”是一条单独的封闭式道路,只允许自行车通行,中间不设红绿灯。为方便骑行者,路旁会专门开设驿站,用于中途休息和修车。他建议,回龙观地区可建设南北两条自行车“高速路”,北线用于通勤,长约13.9公里,穿越上地;南线用于休闲,长约15.3公里,沿途多绿地。

  在北京城市副中心的路网建设中,杜立群也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建设小街区、密织路网,增加林荫道的数量,让骑行者在炎热的夏天尽情飞驰在林荫道中。他说,目前,城区的路网密度小于每平方公里5公里,“如果这个数量增加到9公里,拥堵的现象就能大大减少,骑行体验也将更舒适。”

               

  我认为杜立群代表的议案是很有必要的,因为北京居民的确需要政府在自行车通行问题上有所建设及完善。长期居住在北京的人们都知道,北京是一个交通拥堵的城市。不知道有过多少笑话调侃北京的交通——“能用一句话描述在北京堵车的感受吗?”“少小离家老大回!”这些笑话虽然十分夸张,但也确实反映了北京交通拥堵的严重程度。而北京在缓解小轿车数量过多的措施多集中在限行,摇号,提高车船税,停车费以及油价等方面,这些措施固然有它们的成效,但是我个人认为这些措施有他们的局限性,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大禹治水”不在于堵,而在于疏导。想要解决北京拥堵的根源,还得是加强北京城市出行方式的多样化均衡化合理化的建设。也就说要让其他出行方式分担原本常常选择小轿车的人们的出行任务。那么这项艰巨的任务也就自动分配到了“公交”“地铁”和“自行车”的肩上了。时至今日北京的公交网络和地铁网络早已可谓是建设得相当成熟。但是,自行车的发展状况却连“停滞不前”都算不上,而是走了后退路。这一些都是因为自行车的“生存空间”时常受到威胁和侵占,自行车与摩托车,机动车,电动车混在一起,同时使用本来就十分狭小的自行车道,不仅不方便,更可怕的是骑自行车的危险系数陡然增加。这也就是为什么大多数人们放弃了自行车,“自行车王国”就此没落。可是我们一颗渴望骑行的心却从未消失,不仅是因为骑自行车可以拥有和小轿车一样的优势——它们的灵活性极高,这一点是目前公和地铁远远不能比拟的。自行车可以随心所欲,说走就走,不用等车,更不用倒车。这种方便,是人们喜爱自行车的重要原因。还有就是,骑行不仅是一种出行方式,同时是一种很好的运动方式。它可以强健人们的体魄,并与此同时加强人与自然的接触和交流,从而帮助实现人体的身心健康。现任加拿大温哥华市市长罗品信自上任以来,出台一系列有利于自行车发展的计划——分隔式自行车道,公共自行车共享系统,增加自行车停放位,单车友好活动,这些计划的实施已经带来了显著的成效。目前,温哥华已有百分之十的居民长期选择骑自行车出行,因为导致了温哥华医保报销金额的明显下降。

                                                                                                   (高悦通编辑)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