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字产生于公元前821年,距今2844年历史。申伯言传身教有一手,辅佐周宣王有功,用“言身寸”体现申伯功德事,组合成一字“謝”,这就是謝字来源。 谢字本意是谢恩,是由言身寸三个字组合的,就是说对有恩人要真诚言谢,并且身体力行切实报恩,同时要寸恩必报。申伯辅佐周宣王有功,赐邑为谢,表谢恩,成“舅氏之典”。最早以谢报恩的是周宣王赐元舅申伯谢邑,《竹书纪年》里记载:“宣王七年,王赐申伯命。”说的是在公元前821年周宣王为申伯赐邑命氏。所赐邑以来源于申伯的谢字为名,见西周尹吉甫所作“于邑于谢——《诗经·大雅·崧高》”。所命氏以谢赐申伯,“肃肃谢功,召伯营之——《诗经·小雅 · 都人士之什 · 黍苗》”中的“谢”指的就是西周尹吉甫所作“申伯之功,召伯是营——《诗经·大雅·崧高》”中的申伯。“申伯还南,谢于诚归”,“因是谢人,以作尔庸”,后代谢氏子孙“世执其功”。 赐邑命氏不仅为了谢恩,还有为了加强周王室对南方的经营,宣王命申伯以天子之亲及辅国大臣的身份坐镇南藩,赐其谢邑建立南申国(今河南南阳),以防御荆蛮,拱卫南疆。从西周到东周,主导南申的谢氏在历史中起了很大作用,从公元前821元立国到公元前688年失国历经133年。东周(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56年) 定都洛邑,其前半期,诸侯争相称霸,称为"春秋时代",后半期,各诸侯相互征伐,称为"战国时代”。周平王东迁以后,南申就成了东周王室的南大门,楚国如果想要北图中原,南申国就是最大的障碍。谢氏“世执其功”的作为是值得肯定的,是值得谢恩的。“式是南邦”、“南国是式”,以谢为榜样,中华美德“谢恩”传承了二千八百多年。 东汉班固(公元32年-92年)撰写《汉书·外戚恩泽侯表》云:“帝舅缘《大雅》申伯之意。”东汉学者应劭(151年?-203年?)作注说:“周宣王元舅也,为邑于谢。后世欲光宠外亲者,缘申伯之恩,援此义以为谕也。”谢的本义是谢恩,申伯之恩也是谢恩,就是引用赐谢邑表谢恩之义作比喻,“南国是式”、“是式南邦”为外戚封侯着上合理的外衣。如窦宪兄弟受封时,诏曰:“舅氏旧典,并蒙爵土。”唐朝李贤(655年1月29日-684年3月13日)注:“西汉故事,帝舅皆封侯”。西汉时的吕氏皆是以申伯“舅氏之典”赐土封侯。 《简说谢字来源文集总述》 谢字产生于公元前821年,距今2844年历史。尹吉甫是历史上第一个把谢字记在史诗上的人,是谢字、谢邑、谢人、谢氏、谢城、谢国、谢水产生的见证人。西周不仅是华夏组合文字的创造高峰期,也是百家姓爆发期,“谢”字就是其中之一。西周之前的字大多是个体象形字,从商代甲骨文中可以表现出来。进入西周,大量的个体组合字产生,丰富了华夏文字,变得更有意思,更有意义,更加美妙,这就是华夏文字的博大精深,从周代青铜器上的金文表现出来。谢字来源于申伯,申伯的一生就是谢。道家有老子,儒家有孔子,德家有申伯。谢是德家的精髓,传承了二千八百多年,是最具有表性的中华美德。申伯公是一位德高望重的人,尹吉甫以诗歌颂他,孔子以教传颂他,正是“言行一致,身方正,寸心无愧天地人”的化身。申和身不但发音相同,字义也是相通的。“申伯之德,柔惠且直”,用“身”代表申伯,言传身(申)教,以德服人,是西周治国安民的好帮手(商代甲骨文和周代金文中“寸”字形象手)。言传身教一把手申伯的历史故事就是谢。申伯佐宣王,成德教,“式是南邦”,是謝字历史的根源。谢不离身,身申相通,谢里面有个申伯公。周宣王为报答舅父申伯辅佐之恩,用“谢”字表申伯恩,也就是谢恩,封邑为谢,成“舅氏之典”。按西周“赐邑命氏”和“至邑立宗”政策,以谢氏别贵贱,成为有史、有谱、有碑刻可考的最早谢氏始祖。 ——————————————— 参考文献:❶《唐韵》失人切。《集韵》《韵会》《正韵》升人切。𐀤音申。❷《释名》:身,伸(同“申”)也。可屈伸也。❸《白虎通》:申者,身也”。❹【释名】申,身也。物皆成,其身体各申束之,使备成也。】 ❺《道德经》:“修之于身,其德乃真”。在《礼记●乡饮酒》中有:“德也者,得于身也”。 ❻谢姓是一个因得姓始祖申伯之德,而成为百家姓中世代受人感恩、感谢的代词。 诗经说:“申伯之德,柔惠且直(谢姓始祖申伯公温和宽厚,仁慈善良,而又正直不屈。)” 孔子所说的圣人君子——申伯“佐宣王,成德教”。 东汉末年至三国时期魏国的王肃对先秦《孔子家语·问玉第三十六》中的注解有:“孔子曰:'诗云:言念君子,温其如玉。’故君子贵之也。……是故天地之教,与圣人相参。其在《诗》曰:'嵩高惟岳,峻极于天。惟岳降神,生甫及申。(岳降神灵和气,生申甫,成大功也。)惟申及甫,惟周之翰。(翰,干。美其宗族,世有大功于周。甫侯相穆王,制详刑;申伯佐宣王,成德教。)四国于蕃,四方于宣。’(言能藩屏四国,宣王德化于天下也。)此文武之德也。(言文武圣德,笃佑周家,天为之。生良佐,成中兴之功。)'矢其文德,协此四国’。” ❼《竹书纪年》记载:“宣王七年(公元前821年),王赐申伯命”。 ❽尹吉甫(公元前852—公元前775),字吉父,一作吉甫,兮氏,名甲,金文作兮甲、兮伯吉甫,西周时人。 尹吉甫和申伯一样是周宣王的重要辅臣。尹,是官名,即太师、宰相。同时,他也是尹姓、吉姓族人共同的太始祖,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的采风者、编纂者,被尊称为中华诗祖。 ❾东汉班固(公元32年-92年)撰写《汉书·外戚恩泽侯表》云:“帝舅缘《大雅》申伯之意。”东汉学者应劭(151年?-203年?)作注说:“周宣王元舅也,为邑于谢。后世欲光宠外亲者,缘申伯之恩,援此义以为谕也。”谢的本义是谢恩,申伯之恩也是谢恩,就是引用赐谢邑表谢恩之义作比喻,“南国是式”、“是式南邦”为外戚封侯着上合理的外衣。如窦宪兄弟受封时,诏曰:“舅氏旧典,并蒙爵土。”唐朝李贤(655年1月29日-684年3月13日)注:“西汉故事,帝舅皆封侯”。西汉时的吕氏皆是以申伯“舅氏之典”赐土封侯。 ❿【谢国】☞《国语·郑语》载,公曰:“谢西之九州,如何?”三国著名史学家韦昭(204年-273年)作注曰:“谢,宣王之舅申伯之国,今在南阳。谢西有九州,二千五百家曰州”。宋朝学者罗泌(1131-1189年)在《路史》中说:“谢,伯爵。《荆州记》:棘阳东北百里谢城是。有谢水。棘阳城在唐之湖阳西北”。北魏陈郡谢氏缵公十二世孙谢岳(490年-583年)公的隋朝初年的墓志铭:“君讳岳,字荣宗,陈郡人也。昔殷不鉴夏,天命在周。各树懿亲,以蕃王室。先人受兹赤土,苞此白茅,分彼本支。俾侯于谢,暨诸苗裔,因而氏焉……建是蕃屏,成归谢国”。 【谢邑】☞西周尹吉甫(公元前852一公元前775年)所作“于邑于谢,南国是式。——《诗经·大雅·崧高》”。《竹书纪年》记载:“宣王七年(公元前821年),王赐申伯命”。南朝齐·王俭(452-489年)著《姓谱》记“周宣王时申伯作邑于谢”。 【谢城】【谢水】☞宋朝学者罗泌(1131-1189年)在《路史》中说:“谢,伯爵,《荆州记》:棘阳东北百里谢城是。有谢水。棘阳城在唐之湖阳西北”。 【谢氏】☞见西同尹吉甫所作“申伯还南,谢于诚归——《诗经·大雅·崧高》”。另见“肃肃谢功,召伯营之——《诗经·小雅 · 都人士之什 · 黍苗》”中的“谢功”的谢就是《诗经·大雅·崧高》“申伯之功,召伯是营”里的申伯,谢就是申伯,申伯就是谢。南朝齐·王俭(452-489年)著《姓谱》记“周宣王时申伯作邑于谢,后为氏”。 【谢人】☞第一个谢人是申伯。见西周尹吉甫(公元前852一公元前775)所作“因是谢人,以作尔庸——《诗经·大雅·崧高》”。“尔庸”就是“申伯之功”,也是“谢功”,这是申伯受封谢邑,而成谢人的缘故,以此作出功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