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秦孝公是如何腾挪出20年给商鞅变法的?

 司敬雪书院 2023-07-19 发布于河北

秦孝公是商鞅变法时秦国的君主,也是商鞅变法的最大支持者。他在变法的二十年时间里一直信任重用并支持商鞅,为其创造出最好的变法环境,从而使的秦国的商鞅变法进行的最彻底。那么在当时战国七雄纷纷变法图强,而且互相兼并攻伐不断的时期,秦孝公是如何做到二十年变法不受干扰呢?

以君主的权威压制内部反对势力

战国时期的变法,是对旧贵族势力的巨大冲击,所以反对变法的旧贵族往往无所不用其极的阻挠变法推行。此时能够对商鞅这样的变法派提供最大助力的无疑是君王的无上权威。

秦献公的余威:秦国的变法不是始于秦孝公和商鞅,其实孝公之父秦献公就已经开始了变法的尝试。在魏国变法,国力强盛,称霸诸侯的影响下,尤其是魏文侯时期攻占秦国河西之地的强烈刺激下。秦献公就已在国内推行了诸如废人殉、编户籍和行县制等封建化改革措施,甚至为了更好的推行改革,秦献公将国都从旧贵族势力强大的雍城迁到栎阳。秦献公的这些变法措施虽然不是很彻底和全面,但是在革新观念,加强国君权力方面都取得一定的成果,秦孝公和商鞅的变法也因此有了一定的基础。

秦孝公的威望:虽然商鞅开始变法是在秦孝公继位后不久,而且当时的孝公也才二十多岁。但是我们不能低估秦孝公在秦国国内的威望,一是因为秦献公推行郡县制和迁都的做法,使得秦国国君的权力进一步集中和强化。二是秦孝公元年,秦孝公就进攻西戎,斩杀西戎獂王。随后又大败想乘秦孝公继位不久,乘火打劫的赵、韩两国联军。刚刚继位的秦孝公凭借这两场战争的胜利,不仅得到了周天子派人送来的祭肉,而且还在秦国国内确立了自己君王的威望。

正因如此,年轻的秦孝公在商鞅变法时能够凭借自己的权力和威望为商鞅提供较为稳定的内部环境。

良好的地缘环境和修生养息的国策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除了稳定的内部环境,在当时战国诸强纷纷变法,相互攻伐不断的国际形势下,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也非常重要,尤其是秦孝公和商鞅所处的时代,各国不仅都在变法而且实力相差不大,即使号称最强的魏国也经常会被其他诸侯击败。而且当时战国七雄中的君主大都不是昏聩之人,甚至有不少都是该国历史上的最强君主或者是国势最强盛时期。秦国的孝公在这样的国际环境下,凭借良好的战略位置和正确的外交政策,苦心经营二十年,为商鞅变法提供最平和的外部环境。

良好的地缘环境:秦国地处西陲,占据关中平原,放眼四顾,只有东面有强敌接壤,在稳定内部的情况下,可以安心经营东面。不像当时的霸主魏国身处四战之地,连年征战,最终落得四面受敌,霸权旁落的境地。正因秦国占据良好的战略位置,秦孝公一上台就攻伐西戎,解决后顾之忧,后来又降服义渠,确保了后方稳定。而东南面的楚国当时虽然也是极盛时期,但是却无意西进,秦楚之间也极少交恶,保证了秦国的东南安全。西南的巴蜀之地,巴蜀两国正打的不可开交,本就实力不济的两国也不会在西南一侧给秦国制造麻烦。最后就是东面的三晋尤其是天下霸主魏国,秦国唯一的威胁也是唯一的目标就是东面,所以秦孝公等人在变法期间就只需一意专心东向,经营好东面的国际环境就基本上确保秦国能有最安全的外部环境。

灵活的外交政策:从秦献公开始,秦国的基本国策就是修养生息,通过变法图强来富国强兵,最终实现收复河西之地,恢复秦穆公霸业的目标。这一目标也促使秦献公和秦孝公父子都坚决贯彻休养生息,不介入中原争霸的国策。在贯彻这一国策的同时,秦国也关心中原局势,在时机合适的时候该出手时也会主动出手,但是打击的目标也非常明确,秦国基本上只对三晋尤其是魏国用兵,绝不轻易招惹其他诸侯。在与魏国的关系处理上,秦国也非常灵活,该打的时候就积极主动的进攻,但是一旦涉及魏国根本或者魏国注意力转向秦国的时候,秦国就主动放下身段,以低姿态迎合魏国,在魏国极盛的那几年里,魏国始终没有把主要精力真正的放在秦国身上。不得不说秦国是秦孝公和商鞅的灵活外交政策立下大功。

纷乱的国际局势使秦国渔翁得利

除了秦国从自身出发营造的良好内外部环境之外,秦国当时所处的国际局势也是错综复杂。各大诸侯今天你打我,明天我打你。有的时候刚刚两国联合打败别人,转眼就相互掐了起来。如果根据时间线去捋一捋这段历史,你会发现乱的让你一头雾水。这样纷乱的局势也让秦国有了渔翁得利的机会,接下来我们就从各大强国的情况来分析秦国的机会所在。

魏国:作为当时最强大的诸侯国,魏国无疑是当时国际局势的焦点所在,它的一举一动都牵动整个战国的形势变化。当时魏国的君主是魏惠王,他并非一些电视剧里昏聩无能的君主,魏国在他手中达到最鼎盛的状态,但是他的错误战略决策也最终使魏国的霸业在他手中失去。他比秦孝公早将近十年继位,继位之后面临的是诸侯各国都想挑战魏国的霸主地位,尤其是东西两面齐、楚两国,在齐桓公(和春秋五霸的齐桓公不是一个人)、秦献公的领导下,齐、楚两国已经逐渐变强,也都想挑战魏国的霸权。因此魏惠王就面临如何抉择的问题,是继续以西面的秦国为主要对手,还是转而向东遏制齐国的发展呢?最终魏惠王决定向东,因为在他看来秦国地处西陲身处蛮荒地带,即使打下来也没什么用,而且当时秦国对魏国的威胁要小于齐国。因此他一方面在魏秦边境修筑长城,对秦国开始采取守势,同时下令迁都大梁,将整个国家的重心向东迁移,也把主要的目标放在了齐国身上。这一抉择也就让秦国的压力变小,因为魏国的这一战略调整正是商鞅变法的二十年间。也因为这一调整,虽然秦、魏之间依然有战争,甚至秦国还从魏国手中夺回了河西之地,但是魏国仍始终把目标对准齐国,对秦国则主要采取缓和矛盾的政策。在商鞅变法期间,魏惠王和秦孝公有过两次直接会面,而魏国与齐国之间却根本没有会盟的记载,直到商鞅死后,魏、齐两国的“徐州相王”才让魏国结束了对齐的战略针对,转而开始针对经过变法已经强盛起来的秦国。

齐国:作为当时的第二强国,齐国的崛起其实和秦国时间上差不多,但是因为齐国的传统大国地位,加上地处中原。魏国一开始认定的最大对手就是齐国,而齐国也把自己争霸的目标放在魏国身上。于是在商鞅变法期间,真正影响天下局势最大的就是魏、齐两国之间的争霸。而在此期间,战国时期齐国最伟大的国君齐威王登上了历史舞台,他继位之后,任用邹忌、田忌、孙膑等人,齐国国力开始强盛。尤其是在与魏国之间的桂陵之战和马陵之战中都击败了魏军,从而彻底终结了战国初期魏国的霸主地位。齐国在这一时期的作为,正好吸引了魏国的注意,同时沉重打击了魏国也为秦国向东扩张,收复河西之地在客观上创造了条件。

楚国:作为南方大国的楚国也是在这一时期达到鼎盛,这一时期楚国的君主是楚宣王和楚威王父子,他们也如秦国一样采取修养生息为主的国策,不轻易介入中原争霸,只在时机合适的时候出手。但是总体上来看,当时楚国的目标是以东面的越国为主,同时时不时给处在东西夹击中的魏国找点麻烦。所以商鞅变法的这一时期,虽然楚国的国力达到最强,但是始终与秦国保持较好的关系,双方几乎没有发生战争。

韩国与赵国:作为三晋诸侯中其他两个,赵国在这一时间国力较弱,被魏国欺负的很惨,甚至国都邯郸都被魏国人占领了三年。而韩国虽然依靠申不害变法使国力达到最强盛时期,但是变法时间不长,而且处在秦国和魏国的夹击之下,时不时被人敲打敲打。基本上这两国都不能对秦国构成很大威胁。

综上,秦孝公在位时期,凭借自己的君主权威,为秦国变法创造了较为稳定的内部环境。而纷乱的国际局势为秦国创造了机会,秦孝公和商鞅等人凭借良好的战略位置,在纷乱的局势中制定了正取而灵活的外交政策,从而使秦国变法的二十年时间里,秦国获得了较为平和的外部环境。秦国也可以安心的躲在关中积蓄实力,为后来的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