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观点无对错,结果最重要

 伊兰薇薇 2023-07-19 发布于湖北

正文共1519字  预计阅读4分钟

很多时候,如果跟两个老师一起学习,就会发现老师的观点有相撞的情况,这种情况在我的学习经历中十分常见。最近就出现了这么一个事情,不过正好锻炼下我的独立思考能力。

一直以来,我自己最缺的就是这一块,这也是我决定日更的首要原因,我是那种经常会被别人观点带走的人,特别是那些我仰慕的大咖。

这一次对立的两个观点是,践行的行为要不要发圈。

一个老师认为,自己每天做的事情,自己做就好,不用发圈公告。比如我每天日更,自己默默做就好,不用发圈秀。

一个老师认为,自己做的事情就要敢于发圈,这是对自己的锻炼,让自己无视别人的评价,比如很多人不敢发视频是因为心里障碍,发圈正好可以跨越这种心理。

三年前在简书写作,看一位大佬的行动习惯,为了保证每天在简书上日更一篇文章,于是请朋友监督,如果哪天没有日更,就发100元红包,结果他的朋友说,100元红包不够,500元才行。

就因为这个承诺,他在简书日更了一年。那时候的我,刚刚开始写作,对这个大咖佩服之极。

2017年,参加一个老师的课程,老师说,看一个人是成长型还是表现型,就看他是不是喜欢秀自己的行为,比如一旦开始做事就公告天下,表示自己很精进。

细数起来,这两种观点一直在撞击着我。于是我特意看了下我的朋友圈,经常会随着某一个阶段某个大佬的言论而变化。

这段时间接触了一个大佬,他说朋友圈是展示自己个人品牌最好的地方,要好好打理自己的朋友圈,于是那段时间,我每天会精心拍几张照片发出去。

再过一段时间,又遇到了一位大佬,说行动不重要,结果最重要,晒行动没意思,有了结果,大家自然知道了。于是,发圈不好意思了,有时候写好了都没发出去。

想着自己发朋友圈的变化,想着这些老师的言论,想着自己不断在发圈和不发圈中倒腾,自己都忍不住笑了出来。

回过头来,还是要仔细想想这个圈要不要发?两个老师的观点为什么会不一样?

对于发圈,我觉得应该看阶段。比如我的日更文章,我给自己定了三个阶段,见自己,见天地,见众生。这三个阶段,是我自己早先年看一个传统写作很多年的老师课堂上讲的写作三境界。

见自己阶段,大多数是反思自己阶段,这种文章我不会发出去,因为主要是反思自己。

见天地阶段,是希望自己能够将日常所见跟自己学过的道理联系起来,如果感觉自己写得比较好的,我会偶尔发发,这样也许可以引发思维的碰撞。

见众生阶段,是我最想写但是总是不敢轻易写的东西,用心观察身边的人和事,写出人性之美。我始终相信,普通人是最值得写作者工笔描绘的的美景,因为每个人都是独立的生命体,都有不同的闪光点,只是他们没有站在灯光下。

如果我开始写这些人的时候,我写了都会发出去,因为既然写别人,别人的反馈就很重要。

这是关于日更要不要发圈的思考,没有完全遵照某位老师的教导。

现在想想,为什么有的老师要我们发圈?有的老师要我们不发圈?

此处只是我的假设,不能作为对老师的评判,而且观点也没有对错之分。

要我们不发圈的老师,跟他教我们的行为观点是一致的,在朋友圈秀,就要秀精度秀难度。

要我们发圈的老师认为,很多人不发圈是一种心理障碍,害怕别人说自己做得不够好,发圈可以跨越这种心理障碍。这个观点我觉得对某些人有用,对我来说没有任何作用,因为我在做销售的时候就已经过了这一关。

但是不得不承认,这两位老师都是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他们的观点。

主张不发圈的老师,通过三年的写作,建立了读书会,因为从来没有主动发圈宣传,所以吸引来的会员都是真爱粉,粘性特别强。

主张发圈的老师,曾经在体制内工作了很多人,以前对发圈很反感,后来心态开放,通过践行几年成功转型为培训老师。

可见,每个老师的观点都是从自身的经历出发,总结出来的对自己有用的经验,至于适不适合自己,应该考虑好了再决定。

观点无对错,结果最重要!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