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江南古镇游(6)——上海朱家角

 上官子木 2023-07-19 发布于北京

 上官子木     文/图

4月20日从苏州昆山市的周庄打车到上海青浦区的朱家角,全程约五十分钟,车费102.53元。一进入上海的地盘,不禁赞叹上海的绿化搞得真好。当然,苏州的绿化也不错,只是上海更胜一筹,比北京则是好更多,看今年北京的春天,被沙尘暴彻底承包了。

在朱家角景点旁有一个很大的客服中心,进去一打听,存包免费且景点不收门票。我又忍不住赞一句:到底是大上海。

朱家角古镇的名气无法跟周庄、西塘相比,但历史也一样悠久,追溯起来也同样是唐宋元明清当年就如何如何。我在行程中选择朱家角一是因顺路,二是与古镇系列游配套。

尽管这一天是周四,朱家角景点里的游人却不少,主要是赶上了当地某中学的学生春游。也就是说,如果没有这些春游的学生,朱家角景区内的游人其实并不多。

看朱家角的店铺,几乎都集中在餐饮上,而与吃无关的营生微乎其微。所以,这里叫“朱家角小吃一条街”更合适一些。学生们到这里春游,其实就是吃游。看满街的店铺都在卖吃的,学生们挤作一团买吃的,我家胖子哪里受得了这样的诱惑,小吃摊前注定是拔不动腿了,最终是走一路吃一路。

在我的眼中,朱家角的街巷很平庸。然而,有一幅长卷墙画却非常出彩,主题是:市井。尽管我用了手机中的广角功能,但因距离太近,只能分别拍两张才能展现全幅。我看这画的第一眼,只是觉得人物造型很有趣,再多看几眼,发现越看越有故事。

从画中人物的穿着可以判断,这幅画描绘的是民国时期的一个茶馆,而这个茶馆是集多种功能于一身的公共场所。画里最容易看懂的是第一个场景:爷孙俩在下棋。看老爷子这方只剩四个棋子,小孙子一方还有五个棋子,显然是孙胜爷,于是,赢者要刮一下输者的鼻子。

第二个场景是一位戴眼镜的老先生在写毛笔字,一女童侧立研墨,两男童围观,这应该是私塾先生在教儿童练书法。老先生身后有一位穿旗袍的中年妇女正在走过来,看她一脸的愁容,大概是有心事想找算命先生算一卦。所以,这老先生显然身兼多职,包括教小孩识字,给人算命以及代文盲写家书等等。

第三个场景是三位茶友相聚,一位正低头诉苦,第二位边倾听边给诉苦者续杯,而第三位没兴趣听朋友絮叨,正伸长了脖子窥视邻桌的动静。

第四个场景最复杂,需要发挥一定的想象力。两个穿着体面的富家纨绔子弟进茶馆不仅提着鸟笼子,还带着帐房先生,大概是要变卖家里的某件古董,三个人都紧盯着同桌的那位商人手里高举的一张银票。在两桌之间,还有一个店小二正在提壶送茶中。

总之,这幅长卷画所展现的是民国时当地的市井尘俗,正如画者所言:可作书读,可当戏看。

上海是这样介绍朱家角古镇:是沪上首批历史文化名镇,有原汁原味的古街老巷和如诗如画的山水风光。我很想拍几张如诗如画的朱家角风光,但一直走到景点的尽头才看到了希望。这里的水域由狭长变宽广,连接两岸的不再是小桥,而是一座长70多米的五孔拱桥。这座桥叫“放生桥”,始建于明,重建于清,因历史悠久而被称作“沪上第一古桥”。

问度娘得知,放生桥横跨的是淀浦河,西起淀山湖,东到黄浦江,全长46公里。尽管朱家角的景色明显逊色于西塘和周庄,但站在放生桥上极目远眺,视野非常开阔,这是别的水乡古镇都没有的景象。

朱家角古镇的大门口有专线公交直达地铁站,坐地铁经三次转换就到了我们预订的住宿酒店。这一路地铁走下来,我对上海四通八达的地铁系统非常满意。心想,这要是进行京沪市内陆铁转车比赛,注定是沪胜京输。在北京,不仅是各条地铁线路目前还做不到无缝衔接,而且有些地铁站还没电梯。

  我们在上海的“行”完全依靠地铁,其便利程度不输于美国纽约和日本东京的地铁。不过,我遇到了一点小麻烦。由于微信支付在北京畅通无阻,所以我的手机始终没安支付宝,可上海的地铁却只允许用支付宝刷码。好在胖子带了两个手机且都有支付宝,于是进出地铁站刷码时双机操作。别看我家胖子胖,却是一个灵活的胖子,双机操作潇洒自如。有道是:古有双枪老太婆,今有双机胖大爷。

此前,我来过上海几次,但只有一次属于旅游且住了几晚,那是久远的学生时代。其余几次到上海,只是换火车或是赶飞机。也就是说,我印象中的上海其实是几十年前的上海。这次在上海住了两晚,预订的是离上海火车站较近的酒店,每晚301元。这个价位我事先没想到,是酒店自己打折的结果,这跟五一假期各地酒店都涨价显然不是一个节奏。

如果只是考虑取道上海回京,在上海住一晚就足够了,但我还想看看浦东和外滩,当年的旅游没这两项内容。几十年前,没人把外滩当作景点,而现在的外滩却已成为外地人到上海旅游的打卡地,不单是来看景,也是来看人,看看是否像传说中的人山人海。我看到的外滩尽管游人比上海的其余地方都多,但远不如北京各个景点里的人多。

对于1990年代才刚开发的浦东,我在八十年代是没有概念的。浦东除了已成为景点的陆家嘴一带热闹以外,别的地方见不到多少人。浦东的世纪公园名字很有气魄,进去后发现这公园太简陋了,没有任何设计感。整个公园也缺人气,近乎空荡无人。相比较,北京的公园无论大小,都会有不少中老年人在里面活动,不仅有锻炼的大爷,跳舞的大妈,还有排练的群众合唱团,以及吹拉弹奏各种乐器的业余音乐爱好者。

浦西比浦东明显人气旺一些,尤其是老皇城庙一带。这里比几十年前堂皇多了,气氛也被一片红黄相间的灯笼衬托出热闹感。我没想到,看了一路江南古镇的红灯笼,而最大规模的灯笼秀却是在上海,正好给这次的古镇系列游划个句号。

城隍庙的小吃城,面积比当年大多了。胖子问我吃什么?我回答得很干脆:阳春面!当年的城隍庙一带是什么样我已经不记得了,只记得曾吃过一小碗很秀气的清汤阳春面。胖子去买面,端回来的是两大海碗油汤面,一碗是云南的过桥面,一碗是河南的手打粉。阳春面呢?没有卖的!胖子回答得理直气壮。我感到难以置信,这么大的小吃城居然没有阳春面!原本是想怀旧的,结果那一碗怀旧的阳春面愣是没吃上。

当年对南京路和淮海路的印象就是满大街都是小店铺,最多的是服装店。现在发现根本没旧可怀了,小店铺都消失了,换成了高楼大厦。不过,很意外地发现了能怀旧之物:上海满大街都卖蛤蜊油和雪花膏,价格还特别便宜。真没想到,这些早年的传统品牌居然如此长寿。

原以为在上海也不看什么景点,应该走不了多少路,却没想到,在上海逛街的这一天我一共走了3.1万步!创了我走路的最高纪录。

   博友西子前不久来上海,拍的照片里有传说中的时尚老阿姨和老克勒,我也很想抓拍几张这样的照片。遗憾的是,没拍到。好不容易看到马路对面有一个西装革履的老先生,觉得像老克勒,可一看他脚底下穿的是一双红色的球鞋。心想,不对吧,西装应该配黑皮鞋,难道是老克勒正在健步走?没等我反应过来,人家已经走远了。

有博友建议我写写上海的老弄堂和洋建筑,这太难为人了,我可没能力写。首先是没做功课,根本就找不到,其次是这类内容即使上海本地人都未必能写好,更何况我一个外地人。

我对上海最大的感慨是,人气大衰。白天除了老城隍庙一带和南京路的商业区,走到哪儿都见不到多少人。尤其是,周五下班高峰期的地铁居然看不到一丝拥挤。这是北京人无论如何也想不明白的,因为上海的面积比北京小,人口比北京多,人口密度远大于北京。

  说句实话,学生时代来上海旅游时,我只是喜欢上海的服装,别的感觉并不好。但是这次到上海,我发现自己非常喜欢上海,不仅是绿化好,环境美,地铁畅通等物质方面的因素,还有一些是通过各种文化符号隐约表达出来的文化因素……


朱家角的水乡风光





朱家角古镇店铺一瞥


墙画:市井


朱家角是吃的世界

从浦西的外滩看浦东的夜景

外滩的游人也是一景

浦东的建筑很大气,只是人气有所欠缺

老城隍庙小吃城今非昔比

上海街头的文化符号






(注:此文图首发上官子木博客的新浪微博2023-5-24)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