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疱疹性咽峡炎定义 2. 手足口病与疱疹性咽峡炎的区别 3. 发生热性惊厥等于重症? 4. 药物治疗 5. 白细胞、CRP 升高,抗生素能用吗? 6. 疫苗相关 1 疱疹性咽峡炎定义 疱疹性咽峡炎 [1] 是由肠道病毒感染引起的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性疾病,春夏季是流行季节,多发生于 6 岁以下学龄前儿童,临床表现为发热、咽痛、口痛、咽峡部疱疹,小婴儿因口痛影响进食,少数可并发高热惊厥、脑炎等。 病程多 4~6 d,预后良好。因此,如在门诊遇到在病程 3 天左右,仍反复发热来院就诊的儿童,如诊断明确可坚持对症处理,一般 7 天也就好啦。也避免了家长紧张,孩子被动多吃药的尴尬。 2 手足口病与疱疹性咽峡炎区别 [1,2] 手足口病和疱疹性咽峡炎均为肠道病毒引起。 作者制表 简单地说,手足口病必须是嘴巴里、手上和脚上都有疱疹;而疱疹性咽峡炎只有嘴巴里起疱疹。除此之外没有啥本质区别。 需要强调的是同一个病毒,在不同人上可能表现不同。即使是二胎家庭,也可能存在同时发病,但一个是手足口病,一个是疱疹性咽峡炎的情况。 我们需要警惕的是发生发展为手足口病重型(出现高热持续不退、肢体抖动、精神不好等)。 3 发生热性惊厥等于重症? 疱疹性咽峡炎的孩子,因为比较容易出现高热,所以孩子们热性惊厥的比例比手足口多 [3]。 出现惊厥表现时,应明确是单纯热性惊厥还是脑炎。如果明确是热性惊厥,孩子很快就恢复正常了,在手足口病或者疱疹性咽峡炎时,不考虑是重症表现。单纯性的热性惊厥远期预后良好 [4]。 全身出现皮疹,是重症吗? 疱疹性咽峡炎或手足口病,柯萨奇病毒 A6 型感染常会出现全身的皮疹。病毒随着血液循环达全身皮肤各处,引起炎症反应形成皮疹。 因此,不能说出现全身皮疹就等于是重症。 出现呕吐、腹泻,是重症吗? 柯萨奇病毒是一种肠道病毒,我们平常所说的「胃肠型感冒」,又称「呕吐性上感」,主要是就是柯萨奇病毒引起的,同时可伴有细菌性混合感染。 症状主要是腹胀、腹痛、呕吐、腹泻,一天排便多次,身体感觉乏力,并不是重症表现。但症状严重时会导致电解质紊乱,需要注意。 4 药物治疗 [1] 治疗以对症治疗为主,包括退热、止惊、抗病毒等;可口腔局部喷涂抗病毒药物进行治疗缓解口痛症状。 作者制表 干扰素 α 2016 年至 2018 年间在中国八家医院进行了一项随机对照试验 [5],将 668 名患者(1~7 岁)随机分为实验组(使用干扰素 α-2b 喷雾剂治疗)或对照组(接受利巴韦林气雾剂治疗)。 主要结果是体温在 72 小时内恢复正常并保持正常 24 小时;口腔疱疹的释放和不良事件是次要结果。 结论:局部应用重组干扰素 α-2b 喷雾剂治疗小儿急性疱疹性咽峡炎疗效较好,且使用安全。 利巴韦林 利巴韦林是广谱抗病毒药物,可以抑制 RNA 和 DNA 病毒复制。 千扰素 α 喷雾或雾化、利巴韦林静脉滴注早期使用可有一定疗效 [6]。对于重症手足口病患儿,经权衡利弊后可慎重使用,常用剂量:10~15 mg/(kg·d),分 2 次静脉滴注,疗程 3~5 d [7]。使用过程中要密切关注其不良反应和生殖毒性。 需要注意的是,2023 年 4 月全身用利巴韦林制剂被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以黑框警告。 5 白细胞、CRP 升高,抗生素能用吗? 1)血常规只能给我们一个提示,大体上可作区分,不能准确提示是病毒感染或者细菌感染。 2)疱疹性咽峡炎或者手足口病,都是临床诊断,出现典型皮疹就能诊断。对于少数皮疹不典型的病例,临床诊断困难,需结合病原学或血清学检查做出诊断。 3)现认为一般疱疹性咽峡炎患者不推荐使用抗生素;多数 WBC 和 CRP 正常,临床中液发现一部分患者存在 WBC 升高、CRP ≥ 20 mg/L 的现象;由于 CRP 也无特异性,建议动态监测,如 CRP 持续上升或体温仍反复时,可酌情使用抗生素。 6 疫苗相关 接种疫苗是预防 EV-A71 感染的最有效方法 [8]。2016 年我们国家就研发上市了 EV71 疫苗(肠道病毒 71 型灭活疫苗),用于预防 EV71 感染所致的手足口病 / 疱疹性咽峡炎。 接种 EV71 疫苗 [2] 的适龄儿童为 6 月龄~5 岁,建议尽早接种,低龄儿童尽量在 12 月龄前完成 2 剂次接种程序(两次接种,间隔一个月),以便尽早发挥保护作用。目前尚缺乏有效的免疫持久性研究数据,尚未纳入我国儿童免疫规划。 7 其他 预防手段 柯萨奇病毒经粪-口途径、呼吸道飞沫、接触患儿口鼻分泌物以及被污染的手和物品而感染。因此,讲究个人卫生在疾病预防中也尤为重要。 什么情况需要警惕发展为重症? 手足口病或疱疹性咽峡炎时,如果出现以下情况,有可能短期内发展为重症病例,需密切观察: 1)持续高热不退; 2)神经系统症状:头痛、肢体抖动、精神反应差甚至意识障碍(嗜睡、昏睡等)、四肢无力,眼球震颤、定位障碍等; 3)呼吸、心率增快; 4)出冷汗、末梢循环不良; 5)血压增高; 6)外周血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明显升高; 7)高血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