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民国书坛的“顶流”楷书,一件拓本值500两银子,比许多唐楷水平更高!

 三余字画 2023-09-06 发布于山东

在民国书坛出现了这样一件惊世楷书,让民国四公子之一的袁克文,甘愿用文征明的山水小帧真迹去换,著名报人林白水为它狂掷500两白银……

这件作品就是隋文帝的儿媳、蜀王杨秀的19岁早逝的爱妾的墓志《董美人墓志》。此作于清代嘉庆年间才出土,咸丰三年(1853年)时不幸被毁,存世不过百年的时间,却成为了民国书坛的“顶流”,让文人雅士你争我抢。

清代书坛泰斗罗振玉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楷法至隋唐乃大备,近世流传隋刻至《董美人》,尤称绝诣。

《董美人墓志》甚至有“隋碑第一”之称,比许多唐楷作品水平还要高。今天我们就来分析之下,此作究竟有何魔力,能让众人文人骚客为之“神魂颠倒”。

楷法的彻底成熟的确是在唐代,但隋朝存续的时间短,这个时期的楷书法度已经相当成熟了。《董美人墓志》作为隋朝的皇家墓志,其中既有南帖的婉丽清秀,温雅含蓄,又有北碑的庄严俊美

相较于唐代法度完全成熟后,极度理性化,且在王羲之清秀书风统治下的唐楷,融合南北的《董美人墓志》要更加灵动、鲜活。那这件楷书是如何表现这种丰富且灵动的变化的呢?

《董美人墓志》中的字全都写在大小相等的界格之内,整体字形端庄,这点自不必说,但是其中的字几乎没有一个是大小齐平的,笔画多的字就写大一些,笔画少的字就写小一些,反正绝不雷同。

在具体的点画上,《董美人墓志》借鉴北碑和隶书,一些笔画都被刻意拉长了,比如“凉”字,“鲁”字,文字整体撇短捺长,主笔突出,点画又转折方劲,让作品秀逸而不失古雅气,这样的处理方式堪称妙绝。

清代《十二砚斋金石过眼录》评曰:“惟文体婉妙,是陈隋间手笔。字迹端妍含古意,与殴、虞伯仲,可宝也。”

《董美人墓志》作为隋楷的代表作,是“上乘魏碑古拙,下启唐楷精细”的艺术精品,民国书坛,人人都以习“董字”为荣。

这是兼具艺术性与实用性的作品,我们学习这样的作品不仅能学到严谨的法度,其中北碑的朴茂俊美气,还能避免我们书法流于俗气,或者是钻进唐楷过于严谨的死胡同。

我们采用十二色微喷工艺,将其原作进行了1:1超高清的复刻,见此作如见原作,您感兴趣可以点击文章下方商品链接一观。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