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之音一直期待 与你每个 星期四 的相遇 作品介绍 《寂静森林》创作于1883年,一共六首,四手联弹套曲取名《来自波西米亚森林》(From The Bohemian Forest),《寂静森林》是其中的第五首。 原本并非是写给大提琴与管弦乐团的合奏曲,而是作曲家后来改编成大提琴与钢琴演奏的作品。每首演奏时长在五、六分钟上下,均为标题音乐,抒情意味浓郁。 而除了《寂静的森林》外,另外五首作品分别为《In the Spinning Room, Op.68-1》、《 By the Dark Lake, Op.68-2》、《Witches’Sabbath, Op.68-3》、《On the Watch, Op.68-4》以及《In Stormy Times, Op.68-6》,每一首都是精致美丽的钢琴珠玉小品,值得细细品尝。 创作背景 1891年12月,德沃夏克与布拉格音乐院的同事们在捷克旅行演奏时,亲自把《寂静的森林》改编成大提琴与钢琴演奏的作品,并于1892年进行初演,1893年10月,德沃夏克又改编成大提琴与管弦乐团的版本,尔后在1894年出版。之后德沃夏克将《寂静的森林》呈献给捷克大提琴家韦汉(1855-1920),而迄今此曲也是德沃夏克大提琴音乐中最常被演奏的作品之一。 乐曲导赏 德沃夏克在《寂静森林》的谱面上,标示出“如歌的缓板”,也就是说,作曲家更期待这首作品以缓慢流动的、更富歌唱性的样态呈现出来。大提琴的旋律,时而漂浮在弦乐声部之上,时而隐身其后,往复回转,宛若傍晚时分在林间缓步行走的旅人,静默着,思考些生活里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妙处。 全曲可分为三部分:起首,结尾以及中间一小段间奏。 开篇是大提琴一小段独奏,乐队在低处应和。 接着,木管声部缓缓走入,与弦乐合力铺排出一处安宁又不乏生趣的场景,引人想及傍晚阳光在林中投下似真似幻的迷离光斑。 之后,大提琴声部愈发开扬自在,将旋律引入一处小高潮,长笛穿插其间,若鸟鸣,若孩童的哨音。短短一段舒缓的间奏之后,开篇处的主题重又出现,乐队与大提琴继续玩起追逐与唱和的游戏,且旋律情绪的高低起落更富戏剧性。整首曲目在若干下行琶音中来到尾声,并最终在一个绵长悠远的低音中收束。 随笔分享 音乐响起,大提琴啜泣的揉弦铺垫出乐曲幽静而带沉思的情绪,随着乐队声部加入,引出如歌的主题部,笔者不知不觉中身陷沉思与遐想,森林的美景呈现在您的眼前……宛若朔风拂过树木,落叶漱漱萧瑟满目,愁上心头谁人可诉……适逢德沃夏克从艾奥瓦州的斯皮尔维尔(波西米亚裔聚居区)度假归来,熟悉的风土人情,将积蓄的乡愁唤醒,化作玉壶中的冰心,谱成梦境里的风吟,荡出世纪末的余音。 两旁美丽的森林情景,以充满情感的淡淡愁绪将之细细描绘而出,婉转平静,优美安宁!德沃夏克以来自家乡的音乐语言表达对故土的真挚情感,大提琴厚重的音色深切絮语,也娓娓道出幽静森林中的奥秘,那也是人与大自然之间无法割舍的感情。 只言片语恐难言表思乡、爱国之情,引用德沃夏克的一句话:“每个人只有一个祖国,正如每个人只有一个母亲一样。即使在音乐界稍有名气,我还是会维持捷克音乐家的身份。”《寂静的森林》几乎每个音符投入细腻饱满的情感直至自身极限,想象一下,几乎每分钟纯净极致无杂念地爱着,深爱着!是什么感受?!这是对艺术、音乐和爱的祭献。谁都会有一时的难过,而持续的悲伤,哪怕是音乐中的六分多钟,则源自悲悯他者的强大心灵,同情同受,同感同担....... 德沃夏克《寂静的森林》,《来自波西米亚森林》里的第五首,作品描述了家乡的自然风景。该怎么写森林,幽暗的气息与淡淡的愁绪,我与森林、森林与森林之间寂静凝望,情感流动其中,只无声脉脉悲伤。 大提琴呢喃低语引人沉思,带入森林之中,寂静未免过于令人低沉,但又被真挚所感动,无声并非消亡,渐渐还是被一点点温情深深安抚。 @温柔沾衣丨2023.07.20 随着乐曲第一段大提琴独奏旋律出来时,我不自觉的深深叹了口气,深邃的大提琴如怨如诉的讲述着一段忧伤的故事,每一弦仿佛都牵引着笔者的心,引人静默、沉思。 而后,木管、长笛声部缓缓进入,听感上如同虫鸣鸟叫,为乐曲带来了灵动的气息,此时的大提琴声部也愈发开扬自在,与乐队之间一喝一和,生动的刻画出森林中的悠然自在情景。 尾声显得绵长悠远,乐曲被淡淡的愁绪所萦绕,最终在温和、饱含深情的气氛中结束。 初听这部作品时,仿佛神至森林,放眼全是绿叶茂密的树林,思绪在树林里游走… 细听作品,感觉大提琴旋律一度被拉长像零落飘下的雪花,在灰白色天空的映衬下缥缈又空灵。大部分时间都被阴沉灰暗的氛围笼罩,身处寂静无声的森林,在一望无际的雪地上肆意踩出深深浅浅的脚印。压抑的情绪困在迷宫里,找不到出口。似梦非梦,试图回忆着思维又变得模糊,原来是平淡无奇的生活在重复上演着,浑然天成的哀伤… @阿圆丨2023.07.2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