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杨晓东 王琦 苗银 一张诊桌,一个脉枕,一台电脑,一支笔,一摞处方笺。7月13日早上8点,驻马店第四人民医院毛进军主任像往常一样开始了一天的坐诊,而诊室外面早已排起了长龙。 “我有老胃病,去某医院看了喝了一星期苦汤药,还不见好,感觉反而胃恶心还更严重了点。”诊桌前,一位五十多岁的妇女向毛进军陈述病情。 “你都吃了啥药,还记得不?”毛进军问。妇女从口袋里掏出了一张皱巴巴的药方,上面密密麻麻写满了一页纸,毛进军看后说,我给您治吧。 他一边切脉一边向患者详细询问病情,不多会儿便开好了方子,“先开三副,吃完看效果怎么样。” “这药能不能……”中年妇女看着方子上寥寥几味药迟疑了下,将信将疑问道,“能不能多给我开几副,三副会不会太少了?” 话音刚落,旁边复诊的病人就接过话,“你不知道,毛教授一般三副药就能治住病,很奏效。”一时间,复诊的病人纷纷点头附和。 治学:博及医源 精勤不倦 熟悉毛进军的病人都知道,他有两大特点:一是诊断精准,一搭脉一看一问,病情基本已明;二是用药出了名的少,且很少用贵药。一般都是三五味或七八味,十二味药以上的方子比较少,每味药的剂量也不会太大。 “有的医生一张单子开二三十味药,病人熬药拿一个小锅都装不下,一副药得百十块,我们不能让普通老百姓看不起病吃不起药啊。” “一张方子药开得过多了,说明大夫心中没底,对疾病的整体把握没底,对病机的靶点把握没底,对药性的把握没底,我们做医生的,给病人诊断后一定要做到宏观把握病变态势,心中有数,明白开方。” “名医不一定是'明医’,但是'明医’一定会成为名医。” …… 这些都是毛进军常说的话,做一位“明医”是他的人生信条,但这条路注定充满艰辛。 初学医时,永远都有背不完的书,抄不完的方子,毛进军在学习中反复揣摩、力求融会贯通,是同学们眼中的“学霸”“榜样”。进入工作岗位之后,他接诊了一些迁延难愈,病情较重的患者,比如有些难治性心力衰竭病人,靠西医控制住危重症进程后,全身症状并没有得到明显的改善,出院后仍然有心慌、水肿、乏力及动辄喘甚等症状;一些慢性胃炎、胆囊炎患者,经常发作腹痛腹部胀满不适,西医治疗效果不明显等等。给这些患者用一些时方或专病专方治疗,自感针对性较强,辨证也较准确,但疗效却不太理想,病人无奈终又选择西医治疗,把中医当作辅助。这让毛进军陷入迷惘,也遭遇到了治病的瓶颈,古代没有西医,中医在治疗急慢性病及疑难危重难症方面不也大显身手吗?为何如今疗效不好了呢? “毕业后,我们也有同学找到老师,想寻求一些治疗秘方,老师告诫我们一定要好好读《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说那就是我们的祖传秘方。” 老师的话启发了毛进军,而后在临床实践他发现了经方的妙用,更加明白了经典的重要性。 “中医的疗效在于继承经典,熟读经典,理解经典,实践经典,而经典中最为临床所实用的就是《伤寒论》和《金匮要略》,这两部书上的方子堪称经方,要想当一个好中医,实实在在地为病人解除痛苦,一定要掌握和会用经方不可。”下定决心学好经方的毛进军开始下苦功夫温习和背诵经典,在临床上也尽可能多应用经方治疗。刚开始,虽然经方用得不太熟练,但是看到其疗效明显优于应用时方,毛进军学经典,用经方的信心更甚。为提高临证水平,他在研读经典的同时,还想方设法搜集学习古今伤寒大家的学术思想,力求帮助理解经方应用的内涵。经方大师胡希恕先生、冯世伦教授的学术思想和著作对他影响极大。 下班后关上门,一本书,一盏灯,一坐就是几个小时。为钻研经方,他常常废寝忘食,埋头苦读到深夜。经方大师胡希恕先生、冯世伦教授的学术思想和著作让他如获至宝,一读再读。对于医生来说,用药贵在对症,治病要深谙药性。为精准掌握经方的配伍,他还如神农尝百草一样不惜以身试药。药味的搭配、药量的多少、熬药的讲究,怎么做能使方子发挥出最大的疗效,他一一尝试,一一记录,认真研究,并结合病患实际情况进行改良。 一剂良方,从书中来,从实践中出。日复一日的熟能生巧,毛进军运用经方的疗效得到迅速提升,自己独特的“六经脉证病机辨治”学术思想体系也日渐形成。他把学术思想与临床实际相结合,造福了无数患者和家庭。 行医:妙手回春 常怀仁心 环视毛进军的诊室,不算大的房间里挂满了患者送的锦旗,同事戏称他为“锦旗收割机”。回忆救治过的病例,毛进军笑了笑,直言:太多了。 他几乎每天都坐诊,一天接诊病人高达八九十位,这其中有当地的病人,也有很多来自北京、上海、哈尔滨等全国各地的患者及海外患者,很多人不远千里慕名而来找毛进军求医问药。 来自内蒙古的车先生,今年60多岁,谈起10年前的一次求医经历,至今刻骨铭心。他患有冠心病、心衰、高血压病史10余年,冠状动脉狭窄比较严重,心梗过2次,植入了3个支架,出院后经常发作心绞痛,屡治无改善,非常痛苦。为治病跑了国内不少大医院,后来有人说,你去驻马店找找毛进军。经毛进军诊治后,车先生的发病次数明显减少,心功能逐渐改善,“之前我动辄就气喘心慌,现在打太极拳什么的完全不成问题,还拿到了老年组太极拳的冠军呢!”提起毛进军,车先生难掩感激。 这样的案例不胜枚举。46岁的陈先生逢人便说,“毛医生是我的救命恩人啊”。2021年3月他陪同家人找毛进军看病,他也顺便请毛进军诊脉。“你尽快去查冠脉CTA。”诊完脉的毛进军一脸严肃。“可是我身体没有任何症状,没必要吧。”陈先生将信将疑地做了检查,后来结果证实其冠状动脉前降支有一处已经狭窄90%以上,还有多支病变,当即住院做了冠脉造影并植入支架。“要不是毛医生,我都不敢想会发生啥”,病愈后的陈先生逢年过节,都会来拜访毛进军,感谢其救命之恩。 “治病救人是医生的天职,我只是在做好我的本职工作。”毛进军说,病人离不开医生,而医生也离不开患者,所以无论任何时候都要善待患者。他尽一切可能为病人服务,为患者着想。细心询问病情,耐心解答问题,不开昂贵药,坐诊结束再吃饭……毛进军用行动诠释着医者大爱,他说:“我最大的快乐就是看到病人好起来”。 传承:授业解惑 医道传承 对于医道传承,毛进军的态度近乎虔诚。“一个人的医术再高明、本事再大,能治疗的患者也是有限的,中医药事业要发展,必须要有人去学习、继承并发扬光大。”生于南阳市唐河县的他,从小受“医圣之乡”浓厚的中医药文化氛围熏陶,从医之后更是踌躇满志,身体力行地弘扬国医,传承国粹。 无论是在驻马店市第四人民医院、驻马店市中医院抑或是北京中医药大学国医堂,毛进军经常通过坐诊、查房、疑难病例讨论等方式进行临床讲学带教。工作间隙的毛进军抓住一切机会,传承和弘扬中医经典和经方医学。 “大家都知道,'经方之难精,由来尚矣’,我自己走过了艰辛探索的那条路,深知其'难精’,学医悟性很重要,但没有'明’师指点,全靠自己悟,效率低下不说,还容易走弯路。“毛进军告诉带教的学生,”只要你想学,我就全力教你。”他将经典理论结合临床实践,深入浅出,说理透彻,思辨明晰,不少人学后都成了各自医院的经方骨干人才。 毛进军多次应邀去北京、上海、重庆、郑州、广州、深圳、海南、长春、香港、台湾等地的中医药院校、研究院、学会或国际国内经方论坛讲学,毫无保留地公开传授经验。每到寒暑假,很多中医院校的在校学生都会慕名前来求教实习。对于立志于发展弘扬中医的年轻人,他往往毫不吝啬,倾囊相授。就在上个月,他刚刚参加了在北京举行的经方大会,分享结束后,有学员拉着他激动地说:“毛老师您的分享太实用了,临床咋用的您就咋说,毫无藏私,这次我真的收获太大了”。 每每听到这样的反馈,毛进军总是很欣慰,但同时也免不了担忧。“我们老祖宗流传下来的医学经典,很多一诞生就是巅峰,一定得好好流传下来,经方中医不能后继乏人。”他多次提到中医传承的问题,拳拳之心溢于言表。在工作之余他笔耕不辍,以严谨认真的态度求知、立身,精益求精,尽数把多年行医路上所思所想所感所得著于书中。 10余年来,毛进军所著的《思考经方——伤寒论六经方证病机辨治心悟》《经方启示录——北京中医药大学国医堂带教实录》《经方辨治法度——古代经典核心名方临证指南》《经方秘要——经方内外治实战思维与方法》《经方心得——伤寒论六经方证理解与临证》等多部经方医学专著陆续问世,被不少医学生奉为学习经方的“武林秘籍”。台湾一位60多岁的女医生激动地告诉毛进军“我学了半辈子中医,看了你的书才感觉自己刚入门中医。”她把书通读了30多遍,直言受益匪浅。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再过段时间,毛进军即将赴武汉讲学,他说,中医传承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他会继续在弘扬国医,传承国粹的路上奋力前行,希望能与更多同行一起,推动中医药文化在中华大地根深叶茂、生生不息。 |
|
来自: 追梦文库 > 《经方时方配伍剂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