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令西晋朝廷权威尽丧的一战

 握中悬璧 2023-07-21 发布于天津

前文在这里

西晋帝国系列目录(1-47章)

西晋帝国(四十八)张昌之乱

西晋帝国(四十九)血战洛阳

西晋帝国(五十)鹿苑之战

西晋帝国(五十一)洛阳之难


西晋帝国(五十二)荡阴之战

司马乂死后,司马颙和司马颖的作战目的达成,如今该到了战果分配的时候了。

其中司马颙诏为太宰、大都督、雍州牧,在消灭了雍州刺史刘沈后,司马颙如愿以偿地坐稳了自己的根据地关中。

而在此战中起到关键作用的司马越却“称疾逊位”,放弃了到手的功劳。

之前司马越暗中策反宿卫将领背叛司马乂,若说此人毫无野心是绝不可能的,如今他急流勇退,则是充分吸取了司马乂的教训,在实力不足的情况下暂时蛰伏,等待机会。

虽然朝廷最终没有答应他的请求,任命他为尚书令,但司马越表现出的谦退之意成功隐藏了他的野心。

至于司马颖,则成了最大的赢家。

首先司马颙上表朝廷应以他为储君,于是废黜了原太子司马覃,立司马颖为皇太弟,司马颖终于得到了他梦寐以求的继承人之位。

不过司马颙费尽心力,只为了支持司马颖上位,自己得到的好处着实有限,这不是在为别人做嫁衣吗?

司马颙当然不会这么大公无私,从当初赵王伦之乱时的左右逢源以及后来暗中挑动司马乂和司马冏火并就可以看出他的心机之深。

既然决心参与这场权力的竞争,司马颙的目标就一定是成为最后的胜利者从而大权独揽。

如今司马颖实力最强,而自己刚刚和刘沈一番大战,虽然侥幸取胜,但一度形势危急,甚至不得不将前线的张方召回,因此即使心有不甘也不宜和司马颖起冲突。

而将司马颖推上储君之位,则可以使其成为众矢之的,要知道天下有野心的人不在少数,不会轻易坐视司马颖独占利益。

便如当年孙权上书劝进时曹操所说的那样:“是儿欲踞吾著炉火上邪!”司马颖就这样被架在炉火上烤而不自知。

然而此时得到了最大一份胜利果实的司马颖却丝毫没有这个觉悟,朝廷为他增二十郡为封地并拜为丞相、都督中外诸军事,而司马颖本人则同之前赵王伦之乱后一样,没有留在洛阳而是再次返回邺城。

司马颖之所以这么做,首先是因为他的领地大为扩张,而洛阳经过连续的战乱已经显得有些凋敝,他认为留在自己的根据地进行经营更为稳妥。

第二个原因则是因为他想沿用先前的策略,继续遥控洛阳。

不过此前发生的事情已经充分证明这条路走不通,司马乂最终脱离了控制,为何司马颖还没有吸取教训呢?

这便是司马越主动请辞的效果了,司马颖很可能是认为司马越并无野心,比司马乂更好控制。只不过他的判断完全失误了。

在司马颖看来,在司马乂死后,司马颙也愿意奉他为主,天下已经没有敌手,于是愈发骄狂起来。

首先司马颖废黜了皇后羊献容,为他打击晋惠帝权威的一系列举动开了个头。

羊献容是司马伦诛灭贾氏后所立,由于她的外祖父孙旂与司马伦的心腹孙秀同族,于是孙秀便力主以她为后。

然而没过多久,司马伦就篡位称帝,司马衷被软禁于金墉城,而他的皇后自然也失去了存在的意义,这便是羊皇后第一次被废。

之后司马伦败亡,司马衷复位,羊献容回归后位。

但好景不长,随着司马乂与成都、河间二王的冲突爆发,她又被推上了风口浪尖。

据《晋书》记载,司马颖与司马颙起兵时“表请诛后父羊玄之、左将军皇甫商等”,可见二王这次挥师入洛,采用的借口大概便是清君侧之类,除了司马颙甚为憎恨的皇甫商以外,矛头直指羊玄之。

作为羊皇后之父,羊玄之女儿入主中宫后飞黄腾达,这本来已经遭人嫉恨,而偏偏羊皇后还是昔日的大敌司马伦所立,故而遭到了司马颖和司马颙的针对。

尽管羊玄之在听闻二王起兵的名义是讨伐自己后忧惧而死,但战后司马颖并没有放过羊献容,而这便是她第二次被废。

虽然羊皇后是反贼所立,但毕竟贵为皇后,岂能说废就废?司马颖此举便是为了打击皇帝的权威,为他日后上位打基础。

虽然根据《晋书》羊皇后传,她是为张方所废,但作为前线将领,张方不可能擅作主张,结合之前司马颖和司马颙对羊玄之的态度,这应该是二人共同的意思。

除此之外,司马颖又将“乘舆服御皆迁于邺”。

司马颖这一举动比起废后更加令人警惕,他将皇帝的乘舆服御转移到自己的根据地邺城,而且“制度一依魏武故事”,这摆明了是要做曹操第二,在邺城另立朝廷。

据《晋书》记载,司马颖在邺城“僣侈日甚,有无君之心。”他的野心已经充分暴露了,而这也是他对司马越放松警惕的另一个原因,因为他自恃已成气候,于是便不把朝廷放在眼里了。

这里司马颖犯下了除忽视司马越之外的第二个错误,因为他离开时将司马衷留在了洛阳。

要知道此时司马颖所面临的局面和当年的曹操完全不可同日而语,彼时曹操已经建立了脱离脱离东汉体系的魏国,无论势力和权威都远超司马颖,自然可以抛弃许昌汉廷另起炉灶。

而司马颖仅仅控制了河北一隅,全天下潜在的反对者不知凡几,即使他们暂时还没有现身,此时就得意忘形未免操之过急。

司马颖还远未到当年曹操的那一步,他最正确的选择是将司马衷带到邺城,挟天子而令诸侯,眼下他需要走的是当初曹操在许昌的那一步,而不是将步子迈得这么大。

很快恶果便显现了出来,随着司马颖在邺城“委任孟玖等,大失众望”,一场针对他的战争即将爆发。

永兴元年(304年)七月初一,右卫将军陈眕率兵入殿,并召集群臣共讨司马颖。

陈眕作为一个宿卫军官,自然没有这么大的能量,他背后的支持者只能是司马越。

司马越早年间做过左卫将军,在禁军中想必有着一定的人脉,而这也是他能在激战正酣时成功拉拢部分禁军军官对司马乂反戈一击的一大原因。

司马乂覆灭后,禁军残余力量很快被司马越统合在一起,如今司马颖已有众叛亲离的趋势,于是他看准机会准备实现自己的野心。

七月初三,司马越复立羊皇后和太子司马覃,为讨伐司马颖做了最后的准备,第二天大军正式出征,司马越任大都督。

司马颖实力雄厚,虽然在之前讨伐司马乂一战中华损兵折将,但毕竟家大业大,司马越为何敢于向他发起挑战呢?

原来司马越并非孤军奋战,除了他所拉拢的禁军力量外,还有两股势力和他站在一起。

据《晋书》记载,“司徒王戎、东海王越、高密王简、平昌公模、吴王晏、豫章王炽、襄阳王范、右仆射荀藩等奉帝北征,至安阳,众十余万。

在以上诸人中,豫章王司马炽值得一提,因为他的身份是都督青州诸军事。因此司马越得到了青州军的臂助。

那么为何司马炽要相助弱势一方的司马越呢?我想除了司马越占据着大义名分之外,主要就是司马越对他进行了某种承诺。

就在司马越发兵这一年,司马炽改任镇北大将军、都督邺城守诸军事,而年底则被立为新的皇太弟,可见司马越为了拉拢司马炽,将本属于司马颖的利益转让给了他。

而另一股支持司马越的势力则是长沙王旧部,原司马乂部将上官巳加入了进来。

另外司马越带着天子出征,名正言顺,据《晋书》记载,当时“驰檄四方,赴者云集”,见司马颖不臣之心愈发明显,各州郡也出兵加入了官军。大军在抵达邺城以南不远的安阳时,已发展到十余万人的规模,形成了一个司马颖包围网。

司马越讨伐司马颖的消息传到长安,司马颙立刻命张方率兵两万援救司马颖。

然而这很可能只是名义上的说法,司马颖和司马越发生火并是他喜闻乐见之事,以他左右逢源的手段,此时他只会想办法坐收渔利而不会轻易相助其中一方,何况从关中到河北路途遥远,司马颙就是想救也是有心无力。

果然,张方到洛阳就停滞不前了,他的真实目的就是趁司马越后方空虚控制洛阳。

此时邺城中的司马颖正惶惶不可终日,竟有了弃城而走的打算。

司马颖手下步熊擅长道术,便告诉司马颖说官军必败,因此不必撤退,这才稍稍安定了司马颖内心的恐惧。

当时在邺城守丧的安东郡王司马繇和丞相参军乔智明都劝司马颖不应抗拒王师,而司马王混、参军崔旷都劝司马颖出战,最终司马颖认为若放弃抵抗就是“束手就刑”,于是派奋武将军石超率众五万,迂回到官军后方的荡阴(今河南汤阴)。

这时陈眕的弟弟陈匡和陈规从邺城逃出,说邺城里已经分崩离析,这则并不完全属实的消息令全军上下不顾后路已被切断开始疏于戒备。

七月二十四日,石超的军队忽然杀到,毫无防备的官军遭到毁灭性打击,司马衷不仅面颊负伤,还中了三箭。

当时随军的百官和侍卫四散奔逃,只有侍中嵇绍身穿朝服,下马登上御车,用身体护卫着司马衷。

很快,乱兵便杀到天子车驾前,河北军把嵇绍按在御驾前的直木上,司马衷请求不要杀死嵇绍,但遭到了拒绝,随后被河北军挟持进军营中。

第二天,司马衷被带进邺城,司马颖宣布大赦,并改年号为建武,而大败的司马越则逃往下邳,投奔徐州都督司马楙。

荡阴之战的失败宣告着西晋朝廷已经威名扫地,这个国家已经彻底变成了野心家的乐园。

然而似乎已经走上人生巅峰的司马颖还是高兴地太早了,因为司马越并未彻底失败,参加荡阴之战的军队并不是他拉拢的全部力量,很快他司马颖包围网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即将登场,而这也是司马越的杀手锏。

百年东吴系列在这里

《百年东吴》系列目录(全)

建安的尾声系列在这里

建安的尾声系列目录

三国名将系列在这里

三国名将系列目录

淮南三叛系列在这里

淮南三叛系列目录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