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将军本想解决手下受冻的问题,结果一番好心酿成大错。为什么?有主张无论证,别人不清楚你的逻辑呀!《论证的艺术(原书第3版)》,在“什么是论证”里写道:给他人一个充分的理由,按照你希望的方式思考或行动,从而解决一个问题。 《论证的艺术》通过阐述论证的本质、论证的要素,并通过论证在写作中的具体应用,深入浅出地帮我们理解论证这一复杂主题。读者不需要逻辑学基础,就可以写出清晰、合理和富有说服力的观点。 第一作者约瑟夫·M.威廉姆斯,第二作者格雷戈里·G.科洛姆,均为大学英语语言文学教授,百万销量书籍作者。作者在书中提出了“问题”和“论证的核心”两个论证模型,以问题为基础,提出主张,陈述理由和证据。 其论证逻辑特别适合书评写作,手把手教你:如何找到好的选题,提出主张;如何区分理由和证据,支持主张;如何有效论证,写出逻辑主线清晰的书评。 ![]()
与其说泄冶死于正直,不如说他死于不懂论证。《论证的艺术》认为:大多数的论证不是从陈述根据开始的,而是从问题开始的。泄冶非但没有解决问题,反而把自己解决了。显然,泄冶没有找到问题的本质。 真正的问题长什么样呢?《论证的艺术》讲得非常清楚:问题=失稳状态+代价/后果。比如:孩子要上学了,要不要买学区房呢?就面临从之前还没上学的稳定状态,将要过渡到上学的状态,即失稳状态。 代价/后果就是:买了可以给孩子提供一个好的教育环境,不买,对不起孩子,而且房价一直在涨,越往后越买不起。 书评作为一篇议论文,当然有自己要论证的主题,也是为了说明一个问题。所以,书评选题实际上是你要问自己一个问题,然后做出回答。因此,在思考书评选题的时候,不妨套用问题的结构去筛选。比如下图《生命的探问》的书评节选。 ![]() 作者想要阐述“活着本身就是意义”这一观点,用了这样一个案例。由于主人公梦到了解救日期,之前一直遥遥无期的稳定性被打破。如果仅仅把生命的意义建立在一个梦中,后果是梦醒身陨。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活着的意义”是一个比较契合的选题。 ![]()
对比上述泄冶的例子,为什么晏子轻松就救了马夫?因为他的切入点,也就是问题找得好。马之前好好的,突然得急病死了,马夫之前好好的,现在面临生死,这就是失稳状态。 那么代价/后果呢?杀马夫,马不会活,而且会导致国家内忧外患,不杀马夫,无非还是马死了。两害相权取其轻,晏子论证成功。 再来看泄冶的例子,有没有失稳状态?至少不明显。或者姑且说灵公遇到阻挠算是一个小小的失稳,但后果/代价呢?也没有直指要害,“对那些不要脸的人”(孔子语),不能给国人做榜样又怎么样?名声不好又怎么样?显然,根本构不成什么后果或代价。 因此,有经验的书评人,找准一个切入点是最重要的,如果主题找得不好,又何谈有力的论证呢? ![]() 1、问题=失稳状态+代价/后果 我们知道,每个人都是有自我局限性的,也或多或少有点自我中心。书评,属于一种书面写作,不同于对话,读者是没办法给你即时回应的,所以就很容易落入“自说自话”的陷阱。这样,你的论证等于首先就没有通过读者的第一轮检验。 如何避免这种情况呢?《论证的艺术》介绍了一个简单而又深刻的做法:想象读者不断地问自己:“那又怎么样?” 读者阅读的动力来自问题的代价对自己有多么重要。通俗的说法就是:你很牛,但和我有什么关系?因此,书评论证实际是一个读者(作者从读者的角度),与作者一问一答的过程。 读者会刨根问底地反复追问:那又怎么样?直到你的回答让他们认同:这点确实很重要,我想看看。你接下来的论证才有意义。比如下图的书评节选。 ![]() 作者选题背后的逻辑其实是这样的: 抗生素会杀死细菌。 那又怎么样? 细菌会产生耐药性。 那又怎么样? 抗生素需要升级换代。 那又怎么样? 疾病越来越难治,医疗支出越来越高。 那又怎么样? 有一天人类会无药可用。 那又怎么样? 会造成更多的病症与死亡。 这个时候,应该已经最接近问题的本质了:抗生素的滥用需要重视了。 ![]() 2、建立论证框架:主张+理由+证据 书评的选题确立后,接下来是要建立论证框架。 《论证的艺术》告诉我们:我们每时每刻都在论证。书评写作,更是如此。你写这篇书评,必然是要表达什么观点,或者解决什么问题。为之展开的内容,便是你的论证。那么,论证到底有没有具体形式呢?怎样的论证是好的论证? ![]() 为方便我们理解,作者用一个金字塔图形表示论证的核心:主张、理由、证据。回到书评写作,试想一下,如果我只提出某个主张,不写理由和证据,读者就会在心里疑问:为什么你会这么讲呢?你讲得对吗?我可以相信吗…… 比如下图《高分读书法》的书评节选。 ![]() 我们看到主要主张是在最后一句。理由是:“却还在用老人机”。 如果是一位拥有批判性思维的读者,会想知道为什么作者认为自己的理由是真的。他们不仅会针对你的主张提问,还会针对你的理由提问:精英就一定比普通人会读书么?用老人机就证明他能内化知识么? 所以,在确立书评的主题,并找到支持的理由后,就是站在读者角度,替读者发问:你的理由从何而来?这种问题的答案就是证据,即支持该理由和主张的事实。 回到上述例子,证据在第一段最后:“他就是……第一名。”当然,这只是作为引题部分一个简短的证据,但仍可让我们理解理由和证据的不同。 为什么要强调这一点呢?因为,我们常常会把理由和证据等同为一回事。比如:“你的理由是什么?”你的证据是什么?“那么如何区分理由和证据的差异?不妨来看看它们的本义。 ![]() 由此,我们可以理解为:“我们想出理由”,它是主观的,是我们思考或是推理的结果。证据不是我们“想出”来的,它必须来自“外面”的世界,是某种我们可以向读者指出来的具体的东西,比如书评中的引用、数据、案例、故事、场景等等。 《论证的艺术》写道:所有作者,不管是经验丰富的,还是没有经验的,都高估了读者自己能弄清的水平。因此,理由作为论证金字塔的中心,通过向下解读,帮助读者理解并阐释复杂的证据,从而向上为你的主张提供支持。 缺乏证据基础的理由,我们会认为它是“纯粹的观点”,因为它就是你自己脑子里“想出”来的。而只有纯粹观点的文章,最多只能称之为鸡汤文,而不是一篇逻辑主线清晰的书评。 ![]() 3、陈述负面代价更有说服力 通过问题模型和论证的核心模型,我们确立了一篇书评的主张(主题),也知道了要为读者提供充分的理由和证据。那么,接下来如何论证呢? 可以说,作者整本书都在教我们如何有效论证。具体到书评写作,也提供了一个实用又好用的技巧:陈述负面代价。简单说,就是要在你的论证过程中,为你的主张提供反面教材,说明如果不这样做,会有什么不好的后果。比如下图《卡片笔记写作法》的书评节选。 ![]() 开篇的故事可能会激发读者思考:是呀,我也是读了很多书了,但是怎么一写起来就很难呢?先陈述负面代价,再在你陈述解决办法时增加正面收益,读者会以为,花时间阅读我们的论证找出答案是值得的。 智元微库写作教练、写过几百篇书评的作者释若,在他总结的“书评写作五段法”中就特别指出:“写和书中核心知识相关的现象或案例,尽量写反面案例或者错误现象。” 为什么陈述负面代价更有说服力呢?关于这一点,心理学家和经济学家都早已证实:“哪怕代价在客观上是相同的,大多数人都更害怕损失,不怎么受到利益吸引。“ 因此,一个有吸引力的主题,一篇有说服力的书评,一个有经验的作者,往往会引用反面案例展开论证,以形成强烈反差。 ![]() 运用论证模型,写出逻辑主线清晰的书评,只是论证应用中极小的一块。《论证的艺术》是一本论证集大成者,内容系统、角度广泛、案例丰富。 初读会因其层层“论证”不忍释手。不过,更正确的使用方法则是作为案头工具,边学习边实践。因为,“论证”的本质是解决问题,通过培养批判性思考能力,得出更正确的结论,指导更合理的行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