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什么王阳明、曾国藩才是实干家们的偶像?看高手如何炼就知行力

 两针见血 2023-07-21 发布于湖南

“欲练此功,必先自宫”。金庸小说里有三个狠角色,做到了下半句,可最终不但没有实现上半句,反而落得真正的身败名裂。相反,在两千多年前,亦有一个男人,遭受了同样的身体残缺,却给后世留下了“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不朽之作。

没错,他就是《史记》的作者司马迁。到底谁是真正的男人?谁是真正有目标的人?谁是真正能成事的人?《知行力:重新定义成事逻辑》(下称《知行力》)说:表演者是实干家的几倍,表演者并非不努力,他们甚至比实干家还要努力几倍,只是一直在错误的方向上努力。

《知行力》分别从“一元、故事、复盘”三个角度出发,探讨如何“由知而行、由行而知、知行合一”。创造性地提出“知行力公式”:知行力=(提纯力+拆解力+简化力)×(共鸣力+结构力+结晶力)×(自省力+提问力+螺旋力)。

作者何伊凡,研读王阳明、曾国藩二十余年,为了探寻“知行力”的实修之路,创立灯塔知行社、盒饭财经。对话全球百余位商业领袖,及几百位创业者。由此发掘出:知行力是一种构建人生底层逻辑的体系。而一个人是否具有强大的内在动力,则是拥有知行力的必要前提。

01
“心即理”:内在动力是知行力之本

知行力,并非新名词。何伊凡老师说:将知行合一落地的能力,就是知行力,知行力只解决一件事:让知识变成力量,让力量反哺知识,在循环中获得终身成长。

“意义疗法”创始人弗兰克尔在集中营期间,目睹了一件怪事。前号长是一位艺术家,2月中旬做了一个梦,有人告诉他:3月30日能被解救。随着坏消息接连传来,3月下旬,号长越来越沮丧。3月29日,他开始发烧。3月30日,他失去意识。3月31日,他离开了人世。

这件事听起来,像是“算命”故事一般,有人算出他只能活多久,结果真的算准了。梦想破灭,是他真正的死亡原因么?显然不是。弗兰克尔讲述这个案例,是因为他认为,人活着要有意义,这就是生命的内在动力。

同样,提出“知行合一”观点的哲学家王阳明认为:心即理,天下无心外之事、无心外之理。心不仅能够知觉、确立万物,还有主宰天地、鬼神的作用。

老号长作为一位艺术家,为什么会被一个梦中预言牵着鼻子走?因为他全靠“被解救”这一外部意义所支撑,没有想过为什么要活,没有从内心深处生长出强大的生命动力。

反映在他的行为上,就是连“梦是假的”这一基本的判断力,都已经丧失,从而也不会再做出任何努力和改变。一个只剩下等死这一认知的人,他的结果还能是什么呢?

02
知与行不可分,内在动力决定知行力的高度

《知行力》有一句话:中国文化名人成千上万,但对于企业家、创业者或者希望能“成事”的人而言,尤其佩服王阳明与曾国藩,就是因为他们的理论学了有用,功夫能落在实处。

我读到这句话时深感扎心,当然作者是在推崇王、曾,但反过来想一想,这意味着更多的读书人,是被实干家们看不起,或者说是不太被认可的。

为什么王、曾就能“功夫落在实处”呢?作者没有明说,但是无疑整本书都在讲”将知行合一落地的能力“——知行力。不难发现,王、曾两人有一个最大的共同点,他们都想要:做——圣——人!

这才是知行力最原始的动力:内在动力。没有任何人要求他们。一个立志“读书学圣贤”,一个发愿“不为圣贤,便为禽兽”。

再看之前弗兰克尔和老号长的故事。当时集中营很多人都得了斑疹伤寒,弗兰克尔也是,而且他还是身体最弱的那一个。老号长心里只有一件事:等着那一天的到来。弗兰克尔心里也只有一件事:我一定要活着出去,帮助世人寻找“生命的意义”。

两个处境相同的人,因内在动力的不同,他们的人生结局,和人生高度,是多么的天壤之别!

03
知行力,因复盘而螺旋上升

苏格拉底说过:未经审视的人生不值得过。先哲从自省的角度,把人生上升到很高的高度。《知行力》则将复盘作为掌握知行合一的按钮,帮助我们提升自省力,从而实现人生进阶。

复盘包括四个步骤:回顾目标、评估结果、分析原因、总结经验。

其中最本质的莫过于回顾目标。为什么有很多人你要他写个年终总结什么的,他写不出来,因为他根本没有目标,所以也就无盘可复。高手复盘是从制定目标就开始了。制定目标最重要的是能分解下去。《知行力》介绍了一个“三步分解法”。

第一步:将大目标拆成可视化的小目标。

曾国藩日记对何伊凡老师颇有启发。曾国藩日记第一大特点就是:有恒。他坚持写日记二十多年,从未间断。就在去世前一天,他写到:又有手颤心摇之象。起吃点心后,又在洋床久睡。阅理学宗传中张子一卷。

并非一定要写日记才是自省,但是先贤的成事之道依然取之不尽。如读书,若只为“读书”而读书,那最终也只是读书。王阳明说:知而不行,是为不知。正如曾国藩写日记是为了自省,如果我们找不到内在动力,那么这个书是读不下去的,也只会永远“无知”。

曾国藩是怎么由知而行的呢,就是“有恒”。坚持做一件事,成就的并非只是事情本身。 “成为圣人”的目标不可谓不大,但是曾国藩却把这个大目标拆成每天写日记的小目标,成就这二十多年的文字记录,相较于圣人之路,写日记真是最不值一提的小事。

第二步:分解到个人行动层面。

曾国藩日记第二大特点是:细。他把一天的言行都仔仔细细过一遍,然后反省,连思想上的一点小波动也不放过。有一次多看了朋友的美妾几眼,他骂自己:“是日,目屡邪视,真不是人,耻心丧尽。”

曾国藩日记之“细”,体现的是见微知著,由行而知。致力于“认知突破”研究的作家周岭,把于细微处见真知的精神发挥到了极致。周岭老师一开始也是记流水帐日记,后来读了思维方法的书,开始写“每日反思”,才有了认知的突破,成为畅销书作者。

这个“每日反思”是怎么写的呢?它其实是一个日记的议论文版,是把日记从单纯地记录延伸到深度思考。对当天最触动自己的事情或感悟进行复盘,以此保持对生活更深层次的认知。主要分三步:描述经过、分析原因、改进措施。

比如我有一天想重启某平台,需要V好友确认。我就去找一个大V求加好友,当然也是真的想加好友。第一次没通过。我又发第二次,回复说:不是给你确认了吗?但大V还是没通过我的好友申请。当时我感觉丢脸得要死。(描述经过)

但是冷静下来后,我开始反思。我分析大V不加我不是很正常吗?人家本来就是牛人啊。而且人家凭什么要加我,因为我一上来就是求助吗?我除了浪费他的时间,对他还有什么用?(分析原因)

然后我就思考,下次遇到这样的情况,我应该怎么做呢?我想起我学习过的“利他思维”,并列出了行动计划:发信息感谢牛人、关注牛人,给予捧场、点赞、赞赏。做事的顺序要反过来,先利他,再加好友,最后求助。最重要的是:以后做任何事,都要有利他之心。(改进措施)

第三步:比照大目标,对小目标进行复盘,看是否会打偏。

何伊凡老师讲过人类第一次登陆南极点的故事。一个是阿蒙森团队,一个是斯科特团队。两个团队出发的时间差不多。阿蒙森队不管天气好坏,每天前进30公里左右,斯科特队天气好时一天行进五六十公里,天气不好时则呆在帐篷里休息。

结果呢?阿蒙森队率先到达南极点,并顺利返回。斯科特队不仅晚到一个多月,更令人痛心地是,由于回程时天气恶劣,17人无一生还。

所以,达成目标,你要做到最好,但更重要的是:在每一个当下,你都要做到最好。复盘,并不是一定要做了一件大事,经过了一段时间才要做的总结。复盘,是一个不断校准方向的过程,一旦确定大目标就轻易不要变化,但是可以在过程中调整小目标。

每次对小目标进行复盘后,要问自己两个问题:

1、如果不达成这个小目标,对大目标会有什么影响?

2、如果没有影响,那么是否可以选择一个替代性的目标?

在达成目标的过程中跑偏,是常有的事。王阳明12岁提出“第一等事读书学圣贤”,但很快“初溺于任侠之习,再溺于骑射之习,三溺于辞章之习,四溺于神仙之习,五溺于佛氏之习”,直到35岁才归正于圣贤之心。

正如这句流行语:人生没有白走的路,每一步都算数。其实先贤早已明示:人须在事上磨炼,做功夫乃有益。你所要找寻的终极目标,都隐藏在每一小步。也许暂时看不清楚,但只要有复盘的意识,一时偏离也能回归大道。

《知行力》认为:知行合一奥妙无穷,复盘则是一条人人可以通向知行合一的大路。当今不管是个人和公司都极为推崇“复盘”,实际上与儒家强调的自省精神一脉相承。何伊凡老师说:内向的反思多一分,成长就多一分。

没有内在动力的目标,只是假目标。每一次自省,每一次复盘,都是通往目标方向的里程碑,更是强大内在动力、劲升知行力的助推器。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