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我宝宝这几天有点咳嗽,你能帮我看看吗?” 诊室里,一位年轻的妈妈带着一个刚满月不久的宝宝来看病。 打开襁褓一看,小宝宝呼吸急促,摸摸额头并没有发烧,再用听诊器一天,密密麻麻的湿罗音(一种能提示肺炎的声音)。 “这位妈妈,小宝宝可能肺炎了,而且现在呼吸急促,比较重,要马上住院治疗。” “怎么会这样?我们家宝宝才这么小,我们平时很注意的,都没有给他弄感冒,家里人也都没有感冒,怎么会肺炎呢?” “那最近小宝宝有没有呛奶呢?” “有,呛过好几次。”迟疑了一下,年轻的妈妈茫然地回应到:“可是,呛奶跟肺炎有关系吗?” 对于小宝宝,呛奶真的会引起肺炎的,而且,是引起肺炎非常重要的一个原因。
气管与食管是2个互相平行的管道,气管是运送气体的管道,氧气和二氧化碳通过鼻腔、气管,进出肺部。 而食管是运送食物的管道,食物从口腔进入,通过食管,进入胃部。 通常情况下,两个管道各司其职,互不干涉。 但是,两个管道虽然互相平行,却有一个交叉点,就是图中标注会厌软骨的地方。 不信,大家把鼻子捏住,好像也不会憋死,因为空气可以从口腔进入气管。 因为这个解剖结构,就留下了一个隐患,本因从口腔进入食管的食物,比如奶汁,可能会因为某种原因进入气管,从而造成误吸、呛奶。 跟大宝宝以及成人相比,1、2个月小宝宝更容易呛奶,原因在于: 在未进食的情况下,整个食管是塌陷、关闭的,如果需要进食,食管就会打开,保证食物的通过。 同时,在食管打开的时候,有一个叫“会厌软骨”的东西,会把气管口盖住,防止食物掉入气管。 在这个过程中,会厌什么时候打开,什么时候关闭,是协调的很好的。 但是在发育未完善的小宝宝,尤其是早产儿,就有可能会出现会厌盖不严,或关上的时间略微延迟,就容易造成呛奶。 比如小宝宝生病了,出现鼻塞的时候,即使在安静的时候,小宝宝也有可能会出现张口呼吸。 当鼻塞的小宝宝吃奶的时候,鼻子通气不顺,空气就要从嘴巴进入,而此时,宝宝正在吃奶,奶汁就随着空气呛入气管了。 这也是为什么有些宝宝平时不呛奶,一感冒了,就容易呛奶的原因了。 比如,奶粉喂养的宝宝喂奶时,乳汁未充盈奶嘴,导致一边吃奶,一边进入空气。 比如,在宝宝大哭的时候喂奶,声门还来不及关闭,奶水就容易误入气管。 有些小宝宝,胃的入口比较松,胃里的东西会反流到食管,而此时因为不是正常的进食,会厌软骨不会盖住气管,胃里的奶水就会从食管跑到气管,引起宝宝呛咳。
处在第一现场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的第一反应就是,冲上去,不管三七二十一,对着宝宝的后背就是一顿猛拍。 并且一边拍,一边忧心的说着: “宝宝怎么了?宝宝没事了!” 这样的场景熟不熟悉? 一定很熟悉,不管你有没有宝宝,你肯定经历过被拍,或者看着别人拍,或者自己去拍别人。 那个被拍的人不一定都是呛奶,也可能是呛水,也可能是呛了其他东西。 那么,对于呛咳后出现频率这么高的拍背,是正确的吗? 答案可能让你很意外: 是错误的! 试想一下,你面前有一个玻璃瓶,里面装了满了大小不一的石子,为了装更多的小石子,有一个办法就是不停的拍瓶身,让里面的小石子挨得更紧凑,可以留出更多的空间,装更多的小石子。 那么,同样的,如果宝宝出现呛奶,如果你让宝宝竖着身子拍背,只会让奶汁顺着气管进入更深的位置,从而进入肺部,引发感染,造成吸入性肺炎。 那么,如果宝宝出现呛奶我们应该怎么办呢? 视具体情况而定: 如果宝宝的呛奶不是很严重,虽有呛咳,但没有面色青紫: 及时把宝宝躺平,头侧向一边,然后再用空心掌拍宝宝的后背。注意一定要让宝宝的头侧向一边,以免吐出物再次呛入气管。 如果宝宝在呛咳的同时,出现面色、口唇青紫: 说明奶水已经进入气管,要马上把宝宝俯卧在大人的腿上,然后空心掌用力拍背四五次,努力排出呛入气管的奶水。 如果宝宝一直哭不出来,咳嗽也咳不出来,并且面色青紫不能缓解: 说明奶水一直堵在气管,要马上立即送往最近的医院,或者拨打120,同时看情况是否需要给宝宝启动心肺复苏。 即使通过大人的干预,宝宝恢复如常,也要去医院让医生评估一下,有没有呛入肺部,有没有引发吸入性肺炎。
|
|
来自: 昵称82982408 > 《待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