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青年读书|优质来稿•李子彤:苦闷的阅读

 青年读书说 2023-07-22 发布于陕西

苦闷的阅读
深圳大学  李子彤


苦闷一词搬自厨川白村的《苦闷的象征》,我对书的内容或许没多深的理解,姑且从字面意义上拿来“苦闷”一词,让我把我阅读的感受抒发一二罢了。

大一上学期,我去图书馆的时间非常规律,那个学期周五整天只有早上两节课,上完课我就在北馆一楼的书架间游荡,随机选择一本书,用接下来的三天时间放空自我去阅读。有时周末没有读完,这阅读过程便延续到了周一周二,然而终究没有周末阅读时的感觉了。那个学期印象很深的一本书是《最寒冷的冬天:美国人眼中的朝鲜战争》,不仅是因为它以另一个视角——美国士兵的视角进行详细厚实的记载,还因为美国人对战争反思和发动战争的狂热之间的矛盾。在这种困惑中,我满怀热枕地选修了中美关系史,这种阅读后探究的激情持续了很长一段时间,蔓延到了和战争相关的报告文学、电影、记录片等,最终在近7000字的期末研究报告中消磨干净。除了第一学期,剩下的时间里我的阅读清单基本是和课程安排吻合的,赛博朋克、英雄好汉、文艺复兴、沙恭达罗之类的便在脑海里搅和了许久,最后在期末的十多篇论文中结束了它们对我的时间的争夺战。

阅读的过程虽然悲喜交织,但总体是苦闷的。写此文的前一天晚上正好看完《百年孤独》,连着三天沉浸在这个魔幻的离奇的故事中,见证一个孤独的家族从蓬勃兴盛到落寞灭亡,在飓风中化为虚无,思绪总是难以平静的。沉浸在长篇作品中,来自身体的疲劳和精神的困倦让我总有附身于作品人物的错觉,置身于或动荡或凄苦或欢喜或忧愁中。读完一本书,骤然从压抑紧绷的状态松懈下来,从尾页的空白中坠入现实,内心有无数混乱的交缠的想法将要喷薄而出,一吐为快。

读完一本书并不意味着一次阅读体验的结束。在急剧膨胀的情感中,读者又进入了自我的再创造过程,在激情澎湃时寻找情绪的宣泄口,我会非常渴望向他人介绍作品,分享激动人心的情节。当阅读者成为了新的传播者,而倾听者又变成了新的接受者,在相互交流或单向传播中,倾听者对作品的追问和质疑,讲述者的回忆和思考,在这些同时进行的过程中,我常常会在原来接收的文本以外,产生新的意料之外的收获,有时我在被追问后会为了自圆其说而产生对原作品的自我加工,最后便记住了这个被个人加工再创造后的故事。

阅读后产生的影响不仅是膨胀的对外分享的欲望,还有一种从文本情境中延伸出来的情感体验。在阅读短篇小说(特别是喜剧作品),我可能很快可以将情绪从文本、人物、创设的环境中剥离,但是在读完长篇作品以后,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我难以再进入新的文学情境,在影响余韵中,身体摆脱了阅读的疲劳,精神却更加深陷在作品中

阅读不是在头脑中对一本书的简单复制,而是一个漫长的有情感波动的体验过程,而这过程是充斥着苦闷的气息的,所以阅读从来不是轻松的。


青年读书|李王辉:读《家庭·私有制和国家起源》随笔(一)

历史教学|教学反思·李王辉:精研备讲,功在日常——记2023.6.21示范课教学反思(上)

青年情感|高2024届高三启动仪式发言·王一冰:九驭功成  灞水腾龙

德育分享|班主任期末工作总结·德育案例|班级常规管理中的“弹簧”作用 ——年轻班主任如何提高情绪管理能力

NO.1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