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王开东:要是有儿子成绩不好,该有多好!

 铁马冰河风雨斋 2023-07-22 发布于广东
图片

看到一则新闻,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有一种说不出的心酸。

北京一位91岁老爷爷,老太太走后,儿女常年不回家,老爷爷成了孤独的空巢老人。

老人年轻的时候,儿女双全,福禄全至,更让人惊喜的是,孩子们读书非常好,几个人都是学霸,都是别人家的孩子,这成为这对夫妻巨大的快乐,也带给他们很多荣耀。

后来,大儿子博士毕业去了美国,二儿子国防科大毕业留在了部队,三女儿嫁到英国,一去不复返,7年都没回来了。

老人91岁了,只能自己照顾自己,长夜漫漫,充满了无尽的凄凉。他渴望子女陪伴,但一个远在美国,一个远在英国,唯一在国内的孩子,又在部队,军纪严明,老人的渴望基本是无望。

更何况年轻人有年轻人的生活,更有年轻人的压力,谁都不敢怠慢,唯一可以怠慢的就是自家老人。小女儿七年没回来,中间隔着三年疫情,其实也可以理解。

反倒是一个陌生的女人偶尔来看看老人,老人常常忍不住感叹:“要是有儿子成绩不好,那该多好。”这句话把我吓住了,非常违和,但又无比真实,老人内心的苦楚和凄凉一览无余。

图片

好孩子大多展翅高飞,只留下老人们在风中凌乱。那么我们教育工作者做的是什么?我们所谓的教育成功,事实上加大伤害了空巢老人,岂有此理?

参加母校七十周年校庆的时候,我与校友骆教授——中国著名的国医大师有过一次深入交流。教授告诉我,他在北京坐诊,经常目睹一些看病的官员和大知识分子,他们大都把孩子送到国外,自己留守在中国。

这些留守的老人看个病非常困难。他们普遍目光呆滞,无所适从,像没头的苍蝇到处乱窜。

骆教授的导师,一儿一女都在国外。他的生活,基本上都是骆教授还有其他学生在帮他,他还不算最凄惨的。最凄惨的是,那些孩子在国外,自身的能量还不足以有保姆和侍从,又没有学生的帮衬,那就可怜至极了。

骆教授的孩子也在国内。他所带的学生,每年他都尽最大努力帮他们留京,能帮一个是一个。因为将来自己老了,子女估计是靠不到了,很可能也要靠学生。

有人说,和孩子一起去国外?你想得美。且不说,国外你是否习惯。去国外与子女一起过,你的孩子答应,另一半未必答应;就算另一半答应,你们能不能相处,会不会不和谐也不敢说,不要闹得人家夫妻不和。

还有一个人性的弱点,千万要注意,一旦远隔重洋,接受外国文化的影响,慢慢感情就淡了,父母子女也是如此。过去孩子会用背影告诉你,不必追。现在则用大洋的物理距离告诉你,追不上。

我还听说一个老师。他的女儿和儿子也是学霸,当年曾让他们无比骄傲,走到哪宣传到哪。

儿子考取清华大学,后来留在北京。女儿考取北京某著名高校,后来去了美国。老伴去世之后,老爷子一个人黑灯瞎火的,孤苦伶仃。

后来罹患癌症,儿子工作非常忙,常年出差,无法照顾。女儿听说父亲重病,从国外请假回来,呆了一星期不到,就差逼老人家快走,她的假期来不及了。

后来有一天,老人静悄悄走了,发出臭味,才被邻居发现。女儿最后都没回国送殡,也许是没有假期,也许是不敢请假,现在到处都在裁员,饭碗比爸妈更重要。最后的最后,老人只能自认倒霉,老而不死是为贼。

梁晓声在《人世间》里说:“孩子若是平凡之辈,那就承欢膝下;若是出类拔萃,那就让其展翅高飞;接受孩子的平庸,就像孩子从来没有要求,父母一定要多么优秀一样。”

王朔说,“优秀是个什么东西呢,不就是多挣一点钱,让傻逼们羡慕吗?”

在我看来,幸福比优秀更重要,因为优秀是要竞争的,你必须把别人踩在下面,才能证明你的优秀,但幸福却不同,幸福是我的主观感受,你觉得幸福就可以了。

但更多人不会同意:“比起我们的父母,我们这代人对教育有一种无法掩饰的焦虑,捂住嘴巴也会从眼睛里跑出来。”

逼着孩子一定要成才,无法接受孩子的平凡,其实,成功的定义不是只有一种,资质平平的孩子,只是学习不好,又不是品行不好。普通人也可以改变世界,也可以成为最幸福的普通人。

但我们万万没想到,我们当初死乞白赖的,砸锅卖铁的,一定要把孩子培养为人上人,就是在培养我们的掘墓人,我们把孩子培养得越好,孩子离开我们就越快、越坚决、越无挂碍。

并且因为他们本领越大,其志向越大,抱负越大,情感越冷漠,意志越坚决,人也会更无情,属于他们的时间越少,属于陪伴父母的时间就更少。

这是两难选择,但对于父母来说,所有父母都选择牺牲自己,把自己变成人梯,让孩子登云攀月。到了年老体衰,无一不后悔不迭,对着黑漆漆的浓夜,一声哀嚎,一声叹息。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