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正解汉字 第四十三课 士

 知愠课堂 2023-07-22 发布于广东

大家好!以字育人,以字正身,我们继续讲解汉字,和大家一起探寻笔画间的逻辑,化繁为简,领略汉字之美。这一节我们学习“士”字。

shì会意从一,从十。善于做事情,从一开始,到十结束。本义:古代指掌管刑狱的官员。本质意义:心态积极且具有一定知识技能而尚未实现理想的人在使用中的具体意义有:将领、兵士、武士、卫兵、先秦时期贵族的最低等级(位次于大夫)、士大夫(旧时指官吏或较有声望、地位的知识分子)、古代四民之一(指农工商以外学道艺、习武勇的人,或称“士民”以区别于“庶民”)、知识分子通称、古代诸侯士大夫对天子的自称、对品德好,有学识,有技艺之人的美称、古代男子的美称。通“仕”,作官。


与“土”简体字形十分相似,仅仅为底下一横长短之别:“士”底横短于上横,“土”底横长于上横。但两字所包含的意义差别很大。

“土”象形。甲骨文字形,上象土块,下象地面。

金文中空廓被填实。

小篆变为线条。

本义:泥土,土壤沉积于地面上的泥沙混合物潮湿时称泥土,地质学上称土壤。“字里的两横并非“二”,底下一横表示地表(地壳)上面“十”本为空心方块,表示疏松成块可以生养植物的土壤,方块先是变成实心,后以一竖表示,最后演化成“十”字形,但并没有数字“十”的意义。仅仅表示在底壳之上的土壤及其生养之物。

则由“一”和“十”构成。《说文》士,事也,数始于一,终于十。孔子曰:“推十合一为士。”有能力做各种实事的人便是“士”。

子贡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曰:“敢问其次。”曰:“宗族称孝焉,乡党称弟焉。”曰:“敢问其次。”曰:“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抑亦可以为次矣。”

从这段师徒的对答可见,孔子认为“”应该有能力,可担当。

上古掌刑狱之官。商、西周、春秋为贵族阶层,多为卿大夫的家臣。能从一到十从事各种各样的事务是“士”的原始意义。春秋战国时期,士多数以武士为业。春秋初,管仲就规定士的主要任务是从事军事训练和打仗。从春秋中后期到战国时期随着社会需求变化士逐渐由从武转为从文。

大约在西周时期“”才作为一个社会阶层出现。它是周代宗法制度的产物。周代卿大夫以嫡长子继承父位,仍为卿大夫,其诸弟为士;士的嫡长子仍为士,其余诸子为庶人。从此,士成为一个群体名词,有着鲜明的阶层特点。

贵族的庶孽是士的一个重要来源。纵横捭阖[bǎi hé]的张仪出身于魏氏余子余子即支庶。范雎[jū]原也是梁余子。商鞅原是卫之诸庶孽公子也。韩非出自韩之诸公子类似的例子在当时比比皆是。

士的另一个来源就是从平民上升来。

这种情况早在春秋时已出现,到了战国更为普遍。

《墨子·尚贤上》说:"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所谓"举之",主要指选拔为士。社会上各式各样的下层人通过求学进入士的行列。

《荀子·大略》载:"子赣(子贡)、季路,故鄙人也;被文学,服礼义,为天下列士。"

《吕氏春秋·尊师》载:"子张,鲁之鄙家也;颜涿[zhuō]聚,梁父之大盗也,学于孔子。段干木,晋国之大驵[zǎng]也,学于子夏。"

汉代,士人特重士名(即名望),一旦成为名士,功利官位会接踵而至。东汉后期,在士人中间清议品题人物之风极盛。这种人物品题属于民间范围。

魏晋时期,九品中正制确立,品评士人之权收归政府。凡由中正品评者,皆据德行才能、家族阀阅而给予不同品第(乡品),然后授予各种官职。未经中正品评者,不得仕为品官。于是,士人遂具有了某种特定阶层的含义。士庶对立,渐露端倪。凡九品以上官吏及得到中正品第者,皆为士,否则为庶。士人中,又出现凭借父祖官爵得以入仕清显并累世居官的家族,是为士族。士族在东晋时达到极盛,至南北朝始衰。隋唐以后,士族逐渐退出历史舞台,但士作为一特定阶层的观念仍然保留。宋以后,士或士人一词逐渐成为一般读书人的泛称,不再特指品官。

中国的“士”在世界古代历史中有非常特别的地位。

在中国古代,“士”是社会阶层流动的中转站。通过“士”,古代中国实现了大规模的社会阶层制度化流动。“士”既是王公贵族下沉至平民的缓冲区,也是平民上升到社会高层的预选区。有了“士”阶层的缓冲,社会阶层流动所产生的矛盾和冲突就缓和了许多。这种阶层流动一方面缓解了社会发展中的各种矛盾,保证国家和社会的安稳繁荣;另一方面也形成了了中国独有的“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思想,发展出“英雄不问出处”,不看出身只论能力的平等文化。

在古代中国,只要有积极进取的心态,平民百姓通过刻苦求学,掌握一定的知识技能便能成为“士”,再通过科举考试等制度化的流动机制就能踏入社会上层实现阶层的流动这种流动机会对所有民众都是公开公平的。这是中国“士”文化在世界范围内最独特之处。其结果是在古代中国平民出身的官员所占的比例要比世界其他国家高得多。许多“外国”终其历史也没有诞生过几位平民官员。与中国隋唐之后平民官员接近50%比例形成鲜明对比。

所以,中国的社会非常重视“士”的培养。

“士”的本质是冲破社会阶层限制,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曾子说:“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这段话的意思是:“积极向上的人理想不能不远大,决心不能不坚定。因为你们责任重大而路途长远。以实现最全面人生价值为自己的责任,这个责任不重大吗?学习实践至死方休,这段路程不长远吗?”

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周恩来“为中华崛起而读书”便是弘毅”——以天下为己任志于担当这是君子与常人根本区别。有担当之志,便别常人而进身“士”林,有种种君子之美德;无担当之心,即碌碌常人!可见人成就之大小,品德高下,首先于心之所向有“弘毅”之志以天下为己任,必能脱颖而出。孔子虽未用力于治国安邦,仍以心与天下,故能开千古文明之光辉,成中华文明之伟大,成为天下士子之楷模。

中国每一代学子都在这种思想文化的熏陶下成长,经过2000多年浸润,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已经成为中华文明的基本观念,融入每个中国人的灵魂之中。

近年,随着经济发展,工作节奏加快,生活压力不断提高,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高度的社会压力之间产生了巨大的落差。随着社会高速发展,这个差距非但没有缩少,反而有越来越大的趋势。尽管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在客观上不断提高,但是,人们的心理期盼也随着社会发展而不断提升。跳跃提升的美好生活理想和线性发展的物质生活质量之间的差距让人们产生一种无奈,甚至绝望的感觉。仿佛理想的美好生活无论如何努力也无法实现。这种情绪经过多年酝酿在今年以“躺平”的口号集中爆发出来。人们通过“躺平”这个形式表达了面对社会压力的无奈。

有观点认为这是中国的年轻人“丢弃”了上进心,不愿意努力奋斗了。甚至以此引申,批判社会不公,制度缺陷等等。

但是,抛开这些情绪化的感受,从客观的角度看,“躺平”获得普遍的社会共鸣不正是中国社会和中国的年轻人心态积极,力求上进的体现么?

正因为中国社会和中国的年轻人上进的心态异常强大。这才出现了尽管客观上中国社会物质生活水平连年大幅度提高,但是年轻人仍然喊出“躺平”口号的情况。虽然“躺平”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共鸣,但是实际上真正“躺平”的人寥寥无几。大家不过通过这个口号宣泄一下情绪。真要“躺平”象非洲、南美地区那样“享受生活”,象日本那样“宅”就是了,完全没有必要喊口号。

从这个角度看,中国社会积极上进,对更美好生活的追求非但没有减少,反而因为建国后广泛普及的教育而更加深入人心。现在的中国人人接受教育,具备一定的知识和能力,揣怀美好希望,天下皆“士”。这正是我们国家蒸蒸日上,持续发展无可替代的动力。

好,这一期分享就到这里,我们下期再见。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