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正解汉字 第一百一十一课 端

 知愠课堂 2023-07-22 发布于广东

大家好!以字育人,以字正身,用语言传递力量,从声音感受美好,知愠课堂和大家一起探寻笔画间的逻辑,化繁为简,领略汉字之美。这一节我们学习“端”字。

duān形声,从立,耑(duān)声。本义:直立端正、正直。特指周代礼服。本质意义:事物的一方面。在使用中的具体意义有:首、顶端。头绪事由、原委、办法、开头、征兆、边际、种类等。作动词,掌控事物的某方面、详审手平举拿物、流露等。

“端”的甲骨文字写作“耑(duān)”。《说文解字》:“耑,物初生之题也。上象生形,下象其根也。”“耑”的上半部像植物破土而出,生长发芽的样子;中间的横线像地面;下半部像植物的根系。“耑”是“端”的初文,属于会意字,它以植物初生的样子来表示“初始”、“发端”的意义。

“端”字始见于战国文字。“端”战国文字至楷书字形皆从立、耑声。

“立”会意,甲骨文字形象在一个人的脚底加一横,一横代表地面,表示站在地上。本义:笔直地站立。《说文》立,侸也。段玉裁《說文解字注》侸也。侸(shù)各本作住。今正。人部曰。侸者,立也。與此爲互訓。侸(shù)古同“树”。正解汉字:

所以,“端”除了表“初始”、“发端”义,还有人笔直地站立的“端正”义,又引申指品行“正直”。《说文解字》:“端,直也。从立、耑声。”

“端”在中国文化中是一个褒义词,多表示“正”的意思。如古人穿着的正装被称为“端服”,正式礼服被称为“端冕”;宫廷的正门被称为“端门”;正身安坐被称为“端坐”,直身而行被称为“端行”等等。

屈原在《楚辞·涉江》写到“苟余心之端直兮,虽僻远其何伤。”

如果我的心正直坦荡,即使被放逐到偏远的地方,又有什么关系呢?

“端正”是中国人非常看重的品行。

孔子说:“割不正,不食;席不正,不坐。”(《论语·乡党第十》)《韩诗外传》也记载孟子的母亲怀孕的时候“席不正,不坐;割不正,不食;胎教之也。”这些都反映出先贤重视小事细节,慎始慎初,处处端正直行的品德。

除了“正直”这个意义,“端”的“初始”、“发端”等表示事物某一方面的意义也十分深邃,富含哲理,在古代经典中被经常用及。

例如:

孔子在《论语》里说:“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论语·子罕第九》)

孔子说:“我知识渊博吗?我知识很浅陋的。有见识浅薄的人来向我请教问题,其实我对他提的问题并不了解,只是从问题的两端敲问和引导他,使他明了。

“叩其两端”既是孔子的教育方法,也是治学之道。《论语》章句多处体现孔子“叩其两端”的思维方法。对问题当叩其两端,两端辩证则问题自然明了。以夫举例,说明这个方法不需知识基础,浅陋如夫经此引导亦能渐渐明了。《老子·二十二章》中“曲则全,枉则正;洼则盈,弊则新;少则得,多则惑”便是“叩其两端”思维的另外一个表述。

矛盾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普遍状态,掌握事物的矛盾就掌握了认识事物本质规律的钥匙。辩证法就是通过矛盾认识事物本质规律的方法。仅有5000余字的《老子》完美而简练地诠释了中国古代哲学的辩证法思想。《老子》通过阴和阳、有和无、生和死、损和益、美和丑、智和愚、强和弱、难和易、攻和守、进和退等一系列矛盾,展现事物对立统一、质变和量变、否定之否定等发展变化规律。并且通过深刻的辩证思想揭示了事物发展中现象与本质、原因和结果、内容和形式、必然和偶然、可能性与现实性等关系。孔子“叩其两端”正是辩证思想的实践。

在老子和孔子之后孟子提出了非常重要的“四端”之说。孟子的主要思想就围绕“四端”展开。

《孟子》一书中共有两章谈到四端,一次在《孟子·公孙丑上》:“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

另外一次在《告子上》:“告子曰:性无善无不善也。或曰:性可以为善,可以为不善。是故文武兴,则民好善;幽厉兴,则民好暴。或曰:有性善,有性不善。是故以尧为君而有象;以瞽叟为父而有舜;以纣为兄之子,且以为君,而有微子启、王子比干。今曰性善,然则彼皆非与?”

孟子曰:“乃若其情,则可以为善矣,乃所谓善也。若夫为不善,非才之罪也。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故曰:'求则得之,舍则失之。’或相倍蓰而无算者,不能尽其才者也。”

孟子的四端指的是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孟子认为四端并非后天教化而成的,而是人之本性的自然显现。人的四端就是人与动物不同的地方。四端对应着仁、义、礼、智四种德行,是孟子的性善论思想的重要部分。孟子认为四端是每个人天生就具有的本性,是仁、义、礼、智的“初始”与“发端”。人在后天应该通过道德修养来发扬本性中的四端,做到仁、义、礼、智。

说到“端”不得不提两广重镇“端州”。

现肇庆市,古称端州,广东省辖地级市,地处广东省中西部。隋开皇九年(589年)设立端州,今城区为州治,端州始得名。

宋徽宗赵佶登基前曾封端王,端州成了他的封爵地。当时,广东转运使燕瑛提议改名肇庆,寓意开始带来吉庆之意。宋政和八年(1118年),宋徽宗亲书“肇庆府”三字赐予肇庆,“肇庆”由此得名。1988年3月,肇庆实行市管县新体制,原肇庆地区改称肇庆市,原肇庆市改为端州区(属县级建制),为肇庆市的城区。

现在的肇庆不仅仅是大湾区的城市之一,更是一座有着两千多年历史的文化古城。从汉代到清代,肇庆多次成为岭南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是广府文化的发祥地,粤语的发源地,也是中原文化与岭南文化、西方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最早的交汇处,有着“岭表南来第一州”之誉 。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文房四宝,砚为其一。肇庆的端砚是中国四大名砚之首,与甘肃洮砚、安徽歙砚、山西澄泥砚齐名,距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

苏轼南下路过端州时,深感采砚工的艰辛,写下“千夫挽绠,百夫运斤。篝火下缒,以出斯珍。”

庆历元年(1041年),包拯调任端州知府。他为官清正,体恤民情,深得老百姓爱戴,称之为“包青天”。此前历任知府都以进贡为名敛取贡数几十倍的砚台,来赠送给当朝权贵。包拯到任后命令制造的砚台仅仅满足贡数,他任满离职没拿一方砚台回家,只留下了一身正气和“包公掷砚”的故事。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