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图解内皮细胞 | 第2期. 成管实验-内皮细胞功能验证需要你!

 新用户4064dVjo 2023-07-22 发布于北京
上一期,我们一起学习了如何解析文献中的内皮细胞成管实验图,并且讲到了成管实验常用的对于成管长度(tube length)的绝对值或相对值的统计图解内皮细胞 | 第1期. 内皮细胞你原来可以在成管实验中被认证身份,也收到很多小伙伴的反馈,不明白为什么内皮细胞要做成管实验,今天我们就来一起深入学习下吧!

为什么要做成管实验?

在体外实验中,如果我们想要证明内皮细胞的功能特性,发现将内皮细胞培养在重组的基膜细胞外基质(比如BMEMatrigel基质胶、EHS基质等)上,包含多种促生长因子(不同基质胶生长因子浓度不同),来模拟体内状态。内皮细胞在促生长因子的作用下,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会迅速形成毛细血管样结构。形成毛细血管样结构的过程中就涉及到血管形成的几个过程,包括内皮细胞粘附、迁移、排列、蛋白酶分泌和小管形成,因此形成的毛细血管样结构能一定程度反映内皮细胞的成血管能力,是目前最广泛使用和最可靠的方法之一。成管实验具备以下优势:

1)对内皮细胞广泛适用性
内皮祖细胞、转化/永生的内皮细胞(bEnd.3 小鼠脑微血管内皮细胞、EA.hy926人脐静脉融合细胞、HUVEC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原代内皮细胞均能观察到成管结构。

2)血管结构快速形成

内皮细胞将在铺在基质胶后的2-4小时内开始形成小管结构,形成的峰值可能发生在3-12小时之间(需要根据实际细胞类型和操作来确定哦~)。管形成持续18-24小时,之后发生细胞凋亡并且管网络解体。

3)可量化

可以统计branch points/tube length等实现高通量分析体现内皮细胞成管能力。

备注:BME是从富含胞外基质蛋白的EHS小鼠肿瘤中提取出来的可溶性基底膜,其主要成分由层粘连蛋白,Ⅳ型胶原,硫酸乙酰肝素蛋白聚糖(HSPG)和巢蛋白等组成,还包含生长因子如TGF-beta、EGF、IGF、FGF、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和EHS肿瘤自身含有的其他生长因子。在37℃条件下,液体的基底膜提取物会形成凝集固化成为基底膜层。Matrigel基质胶、EHS基质原理类似。

成管实验能证明什么?

1)研究血管生成和抗血管生成因子

2)定义血管生成的机制和途径

3)定义内皮细胞群

接下来,我们从具体的实例中进一步学习吧!


我们再看另外一篇文献中,同时统计了内皮细胞成管过程中的branch points与tube length。


当然还可以将内皮细胞用钙黄蛋白(AM)处理,使内皮细胞带荧光标记便于观察统计。如下图所示,利用 Image J与血管生成插件软件将用钙黄蛋白AM染色的成管原图(图A),最为直观地展现成管实验的不同统计方法,统计成管节点(D# of nodes红色),管长度(E# of Meshes粉红色),成管网络(F# of Meshes蓝色)。图B-C为merge图,以检测总成管节点(红色)/管(粉红色)/网络(蓝色)与实际成管的合成,此三种统计方法均能体现内皮细胞的成管能力。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合适的分析方法哦~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